孙若微孙皇后是好人还是坏人(正说诚孝张皇后)
最近看《大明风华》,虽然主角是朱亚文饰演的朱瞻基和汤唯饰演的孙若微,但是却意外被太子和太子妃圈粉了。
没想到我们正气凛然的狄大人,怂起来竟然这么萌。
而太子妃张妍真是太可爱了,还毒舌,跟我们想象中端庄拘谨的皇家妃嫔完全不一样。在剧中太子妃是这样的。
太子妃看着好像很傻、很白、很甜,但实际上我们从剧里看到,太子妃是掌管后宫大事的,而且管理的还蛮好的。按说后宫应该是皇后管理,但剧中太子妃之所以能掌管后宫,是因为朱棣的徐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就去世了,所以太子妃才能代管后宫。
后宫这个地方向来尔虞我诈,朱棣在位期间又经常远征漠北,不在京师,太子朱高炽虽然监国却又经常被皇帝怀疑,这种情况下太子妃能以晚辈的身份将后宫管理的井井有条,可见其手段不一般,绝不是一般傻白甜能做到的。这几天的剧情也证明了这一点。
《大明风华》中的太子妃张妍就是明朝历史上颇为传奇的诚孝张皇后,作为明朝第一位太皇太后,从永乐二年(1404年)进封皇太子妃开始,至正统七年(1442年)驾崩,其先后辅佐了三代皇帝(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身处权力核心近四十年。有人说如果张皇后能多活几年,土木堡之变都能避免,是啊,张皇后的一生太不平凡了。
一、出身平凡诚孝张皇后,名不详,河南永城人,是指挥使张麒的女儿,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封燕王世子妃,朱棣登基后又进位太子妃。张皇后的出身实际上反映了明初皇室婚姻的变化趋势。
明朝初年,马上得天下,因而功臣勋贵众多,皇子宗王多与之联姻,比如皇太子朱标娶得就是开平王常遇春长女,而燕王朱棣的原配徐氏乃是第一功臣徐达的女儿。与开国功臣联姻是王朝建立伊始的普遍做法,但是这样一来可能会造成外戚势力做大的悲剧。
徐达剧照
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标继妃吕氏所生的朱允炆为皇太孙,而舍弃元妃常氏所出的朱允熥,就是担心自己死后,新君年幼压制不住外戚。不仅如此,要知道当时常遇春虽然死了,但是朱允熥的舅爷蓝玉还在,为了防止这个悍将在自己死后搞小动作,朱元璋痛下杀手除掉蓝玉及其党羽,为朱允炆铺路。
当然后来朱元璋失算了,除掉大将,反为朱棣做了嫁衣。朱棣登基以后,虽然徐皇后是徐达之女,但是徐达一族靖难之时主要是站在建文帝一方,朱棣夺取天下后徐家自然对朝政干涉有限。而从朱棣开始,由于开国功臣都已经被朱元璋杀得差不多了,因而皇室婚姻也就不需要考虑交好功臣了。
蓝玉剧照(右二)
张皇后的父亲张麒出身普通,只因为女儿是燕王世子的妃子,才被授予兵马副指挥,朱棣当了皇帝后,才升任京卫指挥使,不久就死了。以张麒的身世、地位来说,如果不是女儿,其根本做不到这个位置,更别说以外戚身份干涉朝政了。
也正是从张皇后开始明朝历代皇后多出自普通良家女子,由于母家身份低微,加之明朝皇帝寿命都不长,外戚既没有实力也没有时间来培植自身的势力,因而整个明朝没有发生严重的外戚干政现象,而这个源头开始于张皇后。
二、协助仁宗当然张皇后更大的贡献是为丈夫巩固了储君之位。太子朱高炽是朱棣与徐皇后的长子,虽然朱棣登基后碍于礼法,册立其为太子,但是由于朱高炽生性仁厚到甚至有些懦弱,加之其身体肥胖不善骑射,令马上得天下的朱棣感觉这个儿子"不类己",而多次想要废掉他,立酷似自己的次子汉王朱高煦。
朱高炽剧照
可以说永乐初年朱高炽的地位岌岌可危,而朱高炽本人对此则无可奈何,只能尽力做好自己的事,这个时候就轮到张皇后出场了。张皇后主要走了两步,就稳固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
第一步叫搞好婆媳、翁媳关系。朱高煦和朱高炽都是徐皇后所生,所以老实讲哪个儿子当皇帝对徐皇后来说都没关系。但是由于张皇后孝谨温顺,侍奉公婆尽心周到,所以很得朱棣与徐皇后欢心。
《明史·诚孝张皇后传》:后始为太子妃,操妇道至谨,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
徐皇后
张皇后的一言一行打动了徐皇后,特别喜欢这个媳妇,所以每当朱棣有想要换太子的想法时,徐皇后都多加劝解,而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张氏有母仪天下的风范。张皇后做的这么好,徐皇后又一直在旁边这么说,久而久之朱棣也越来越喜欢这个儿媳妇。
有一年朱棣在皇宫举办家宴,本来挺高兴的,但是朱棣一看到朱高炽忽然就不开心了,等看到旁边站着的张皇后,才又笑着对朱高炽说"你这个媳妇好,日后必定能当好咱们这个家,要不是看在她的面子上,就你小子我早废八回了。"可见张皇后与长辈关系处的多好。
徐皇后虽然特别喜欢这个儿媳妇,但是永乐五年(1407年)就去世了,少了这个婆婆的帮助,张皇后又走出了第二步——孙子攻略。张皇后所生的长子朱瞻基深得朱棣喜爱,朱棣认为朱高炽虽然懦弱无能,但是这个孙子确实是老朱家最好的继承人,永乐九年(1411年)朱瞻基更是被朱棣立为皇太孙,皇太孙与太孙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太孙只是皇帝的孙子,然而"皇太孙"却是法理意义上的皇位继承人,通常有太子的时候,不会册立皇太孙。而朱高炽尚健在的情况下,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一方面可以看出朱棣对朱瞻基的喜爱;另一方面皇太子、皇太孙俱在,也可以看作是朱棣对朱高炽一系的肯定。而朱瞻基能这么得到朱棣的喜爱,离不开张皇后日常的教育。
朱家五子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即位,当年十月张氏就被册立为皇后,朱高炽在册封诏书中对张皇后不吝赞美,追忆其与自己二十余年患难与共,自己今日能荣登大为离不开贤内助的支持。
《明仁宗实录》:贞静以率身,宽惠以逮下。至化兴穋木之咏,嘉庆衍轰斯之祥,协赞春宫二十余载。
张皇后为太子妃二十余年,终于当上了皇后,但是这个皇后仅做了不到一年,这不是张皇后本人有什么问题,而是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仅九个月的朱高炽驾崩,其子朱瞻基继位,改年号宣德,尊母亲张氏为皇太后。
三、躬辅两朝朱瞻基由于自幼跟随母亲生活,所以对母亲特别孝顺,虽然明朝规定"后宫不得干政",但朱瞻基凡是遇到军国大事均先禀告张太后,得太后允许之后方才施行。虽然从朱瞻基的为政经历来看,这种禀告可能只是形式上的,国家大权依然在朱瞻基手中,但朱瞻基对张皇后的孝顺是真心的。
朱瞻基与孙若微
宣德初年,国泰民安,四海升平,朱瞻基也时常陪张太后游宴。四方供物,虽然可能只是瓜果等微物,必定先让太后品尝。而张太后也经常告诫朱瞻基为君之道:"百姓拥戴的原因,是君主能让他们安居乐业,你应牢记在心。"经过农家时,她召来老妇人询问农事,赐与钱币。农家献上蔬菜酒食等,她就赐给朱瞻基说:"尝尝农家的味道。"
据《明史》记载,仁宣两朝时忠直大臣得到重用,朝政风气为之一新。而且,张太后自己以身作则,严防外戚专权,她的弟弟张升为人淳厚,做事谨慎,但仍不允许参与国事。
张皇后剧照
只是母慈子孝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朱瞻基在位虽然比较长久,但也只是相对于父亲朱高炽而言,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驾崩,年仅38岁,庙号宣宗。十年之间,张太后接连送走了丈夫与儿子,可笑的是随着亲人的离世,张太后的地位却越来越高,从皇后到太后,如今又成为了太皇太后。
诚孝张皇后
明朝初年,朱元璋的马皇后和朱棣的徐皇后都死在皇帝之前,没能进位皇太后,建文帝朱允炆的母亲吕氏虽然当了几年皇太后,但朱棣一上台又贬了回去。所以张太后是第一位坐稳位置的皇太后,随着朱瞻基的死,大明有史以来第一位太皇太后诞生了。
然而张太皇太后却丝毫没有喜悦,因为这是儿子的死换来的;但她也没有伤心,因为没有时间给他伤心。朱瞻基英年早逝,太子朱祁镇才9岁,幼主临朝,政局不稳,当时宫里宫外传出风声说张太皇太后要废幼立长,立朱高炽的第五子朱瞻墡(也是张氏所生)为帝,为了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皇位继承法则,张太后急召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朱祁镇曰:"此新天子也(明史·诚孝张皇后传)"。群臣乃呼万岁,流言也随之而止。
王振
因为新皇帝年纪太小,根本无法掌控朝政大事,于是有大臣请求她"垂帘听政"。也许,这些大臣的逻辑是:身为太皇太后非要立9岁的小孩子当皇帝,肯定是想"垂帘听政",独揽大权。
但结果并非如此。张太皇太后说:"祖宗之法不能破坏。今天下太平,没有紧急的事务,只要勉励皇帝不断学习,同时委任厚道的大臣辅佐就行。"由此群臣上下无不佩服张太皇太后。
而张太皇太后最令后人称道的莫过于遏制宦官势力了,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涉政,而明成祖朱棣重用宦官,永乐朝开始宦官权力有所增长。朱祁镇继位后,由于太监王振自幼服侍,因而特别宠幸王振,朱祁镇刚继位就任命王振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后更升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由此成为太监第一人,一时间权势熏天。
然而这都是在张太皇太后死后,太皇太后在的时候,王振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张太皇太后曾怒斥太监王振侍候皇帝不守规矩,应当赐死,吓得王振浑身颤抖。只是由于皇帝朱祁镇和大臣都跪下为王振讲情,张太皇太后才饶了王振。
但还是厉声警告王振:"你们这种人,自古多误人国,皇帝年幼,哪里知道!现因皇帝和大臣为你讲情,且饶过你这一次,今后再犯,一定治罪不饶。"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有顷,宣太监王振。振至,俯伏,太皇太后颜色顿异,曰:"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当赐汝死。"女官遂加刃振颈。英宗跪为之请,诸大臣皆跪。太皇太后曰:"皇帝年少,岂知此辈祸人家国。我听皇帝暨诸大臣贷振,此后不可令干国事也。"
此后,太皇太后时常派人到内阁询问政事,一旦得知有王振独断而未交内阁商议的,就马上派人召王振来责备他。所以在张太皇太后有生之年,王振一直无法真正擅政。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崩逝,年约六十余岁,七年以后土木堡之变爆发,如果太皇太后多活几年,土木堡之变是否可以避免?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胜朝形史拾遗记》、《明朝后妃研究》(崔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