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课文蔺相如讲解(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

#教育听我说#

五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将相和》一课,应该算得上是一篇老得不能再老的课文了。从二十年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年到现在,这一课依然出现在我所教的语文课本中。哪怕课文的内容在新旧教材切换之间修改了好几处,但并不影响这篇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

《将相和》中的“将”,指的是廉颇,一个勇武过人的大将;“相”指的是蔺相如,一个之前籍籍无名,后来经历“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这两件事之后官位蹭蹭蹭往上冒的超级牛人。题目叫“将相和”,假如没有“不和”,哪来后续的“和”?后来他们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和好了呢?廉颇和蔺相如之间,到底经历了什么?

五年级课文蔺相如讲解(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1)

廉颇和蔺相如的身份地位,之前并不对等。

在《史记》中,关于蔺相如之前的身份介绍非常简单:“赵人者,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寥寥数字,我们不难看出蔺相如之前比较尴尬的身份:他只是赵国的一名普通人,而且还是寄身于太监门下的门客,起身份地位确实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反观廉颇,《史记》中的介绍明显要丰富很多:“赵之良将,赵慧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当蔺相如还是阉人之门客时,人家廉颇早已成为赵国的一员大将,在攻伐齐国时打得齐国屁滚尿流,其勇冠三军的威望绝对不容小觑。

但是,蔺相如却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这两件事的突出表现之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表彰:他直接被封为上卿。虽然廉颇之前也被拜为上卿,但作为文臣的蔺相如,起上卿之职位,明显比身为武将的廉颇要高一些,于是将相间的芥蒂油然而生。

五年级课文蔺相如讲解(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2)

蔺相如的两次立功,并非只是依靠嘴皮子。

在廉颇看来,蔺相如能成为上卿,完全就是靠耍嘴皮子“上岸”的,换做其它人也能获得同样的功劳。廉颇的想法,应该是他这种大老粗和高智商之文臣之间的最大差别:在大老粗廉颇看来,文臣取得的成绩都是上嘴唇碰一碰下嘴唇就搞定了,而武将靠实打实的战功获得高职位,武将的“职称”是“血染的风采”,而文臣的功劳是“就靠一张嘴”,于是廉颇心里感觉特别郁闷、愤怒,甚至相当委屈——“我碰见他,一定要给他来个下不来台!”

但是,廉颇不知道的是,蔺相如的功劳并非只依靠嘴皮子,更是依靠他过人的智慧、超人的胆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深沉的爱国情怀。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的时候,赵国境内谁能力挽狂澜?大臣们除了说一些“正确的废话”之外,基本上没有人给出有效的解决之道。

这个时候,蔺相如出现了,他在赵王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情况下前往秦国,入“虎穴”揭开秦王恶心的谎言,粉碎秦国的武力威胁。试问在诸多文臣武将之中,又有谁能承受这样的心理压力而泰然处之?廉颇是有这样的心理素质,但问题以廉颇的智商,能否在直面秦王的时候能做到游刃有余?

五年级课文蔺相如讲解(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3)

初次见面,蔺相如献上和氏璧。当秦王拿到和氏璧之后赞不绝口、爱不释手,却丝毫不提拿城池换和氏璧的只言片语。这个时候,老奸巨猾,哦不,应该是机智过人的蔺相如略施小计就把和氏璧拿到自己手里,然后紧紧抓住秦王特别喜欢和氏璧的软肋,公开威胁秦王: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想“白嫖”又要强逼我老蔺的话,这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和老蔺同志的首级,会同时在柱子上变成稀巴烂的状态。

秦王秒怂,接下来的剧情就依照蔺相如的“剧本”来写。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秦王真的强逼蔺相如,蔺相如敢不敢说到做到?必须敢!肯定敢!而且是绝对敢这么做!弱者在强者面前“亮剑”,没有高耸入云的天胆,何以在秦王这种超级大佬面前表现得特别强势?

五年级课文蔺相如讲解(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4)

当蔺相如让手下人“改头换面”偷偷带着和氏璧回国之后,这家伙居然和秦王玩心理战术:和氏璧我已经送回国了,秦王你有诚意交换的话,先给我交十五座城,主动权还是在秦王你的手里,这个时候你就算弄死我老蔺也只会让你秦王的名声越来越臭,失信于天下人到底是什么后果,秦王智商虽然不太高,但绝对可以预判出来。

因为完璧归赵的功劳,蔺相如完成了从阉人手下门客的身份到上大夫职位的切换。被封为上大夫的蔺相如,在渑池会面的时候表现得更为坚决果断:秦王强行要求赵王鼓瑟,性格懦弱的赵王害怕挨揍,只好照做;于是距离秦王五步之远的蔺相如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刚开始是拒绝的,但怎料蔺相如这个愣头青距离自己太近,人家的威胁也十分有效——“您现在距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的话,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五年级课文蔺相如讲解(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5)

蔺相如的这句话,是不是动动嘴皮子说着玩的?当然不是!按照我们老家的土话应该这么说:“我土身换你金身,那简直是太值了!”秦王也相信蔺相如这个愣头青可能真的要和他玩“匹夫之怒”,万般无奈之下,秦王只好为赵王击缶。如果不是蔺相如爱如潮水一般的爱国情怀,如果没有蔺相如将自身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毅力,秦王怎么可能会为赵王这种货色击缶?赵王这种瘪三难道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段位吗?蔺相如在渑池会面中,以一己之力挽回了赵王那可怜的自尊,挽救了赵国的尊严,其“职称”被评定为“上卿”。这个结果,自然不能说他“只靠一张嘴”上位。

廉颇和蔺相如,都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被封为“上卿”之后,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选择主动退让避免与老廉发生直接冲突。他对手下的人说,秦王他都不怕,怎么可能怕廉将军?他之所以选择避免与廉颇直接干起来,就是因为他要以国家利益为重。秦国之所以暂时不敢动赵国,就是因为在赵国这一亩三分地上,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将相闹不和,秦国这个“渔翁”必定会得利,到时候秦国派兵攻打赵国的时候,将相的力量无法拧成一股绳,赵国必灭!

廉颇虽然是大老粗,但是他也是一个特别爱国的人士,当蔺相如的话原封不动地传到廉颇耳朵里的时候,廉颇感到深深自责,立马决定去蔺相如府上来个负荆请罪。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前几届不少学生指责廉颇居功自傲、责怪廉颇没有大局观,但我觉得这是他们错怪了廉颇:廉颇在这篇课文中的品格其实并不逊色于蔺相如多少——如果廉颇不顾全大局,如果廉颇不爱国,如果廉颇巴不得赵国立马灭亡,那么他怎么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怎么可能主动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

五年级课文蔺相如讲解(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6)

将相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将相之前的不和是一种误解,将相和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二者都是战国时期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人物,无论是廉颇还是蔺相如,都是响当当的君子,君子之交,矛盾必解。但是,只要其中一人是自私自利的小人,将相就永远不可能会和好,赵国也必定会迅速走向没落,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