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最好玩的地方,五湖四海浦江人⑨周子清

浦江最好玩的地方,五湖四海浦江人⑨周子清(1)

【编者按】浦江,一方不断创造发展奇迹的热土,一代又一代的浦江人离开故乡,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水滴石穿的韧劲,奔腾不息的力量,扬名于五湖四海。今年的10月4日—6日,浦江将召开首届乡贤大会,与在外的游子们一起共绘美好愿景。近日,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系列报道《五湖四海浦江人》。

周子清:国家一级演员,研究馆员。1966年,生于花桥台头塆村。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浙江戏剧家协会会员,浙江曲艺家协会副会长,浙江省导演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省戏剧发展促进会理事,杭州市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

说起周子清这个名字,相信很多戏迷朋友都不陌生。他是《断桥》里的许仙、《徐策跑城》里的徐策、《江南第一家》里的朱元璋、《画龙点睛》里的李世民,扮演过三十多位古今人物。他凭借自己精湛的表演和动听的唱腔,成就无数婺剧名段,成为家喻户晓的婺剧名角。从学戏、唱戏到如今的品戏、导戏、画戏,从小戏迷变成老戏骨,他的一生和戏剧紧紧连在一起,并为之努力奋斗,不断求索。

浦江最好玩的地方,五湖四海浦江人⑨周子清(2)

小小少年就爱看戏

“我的老家是浦江县花桥乡下宅大头湾村,在一般的地图上都找不到。”1966年3月3日,周子清出生在浦江县西南部的一个小山村,兄弟姐妹六个,一家八个人挤在一间破旧的老房子里。前门对着小黄山,后门就是后山。

“那时候家里穷啊,连酱油都不能经常吃到。有一次,我摸黑到灶台找到一瓶,以为是酱油,倒在碗里下饭,没想到是菜油,倒掉又可惜,就把整碗饭生生地咽下去了!”即便说起童年的苦日子,周子清还是一副洋洋自得的表情,“小时候,看母亲烧青菜,刚放了点油,听到吱的一声,青菜下锅了,那个香啊,至今难忘。”

小时候,周子清最高兴的事就是跟哥哥姐姐去大会堂看戏。所谓的戏,大多是附近几个村庄的民兵组成的俱乐部成员表演的。至今还记得当时看《地主收租》时的情景,平时忠厚老实的大哥竟然扮演起头戴瓜皮帽、身穿长大褂、手中一把算盘打得噼啪响的地主狗腿子,一上台就引得村民们的笑声掌声。还有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村里杀猪的黄金木扮演李玉和,一举一动,像模像样。铁梅与李奶奶则是由当时山村最美丽的光美、美芳姐姐演的。她们那种淳朴自然的演出风格,至今让他难以忘怀。他看过的戏还有村俱乐部演的婺剧《十五贯》,他姐姐参演的《大刀舞》,还有金坞村演的婺剧《太白醉写》《穆柯寨》《大破洪洲》等。当时常演的戏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半篮花生》等,少年时代的周子清非常喜欢模仿戏中的李玉和、郭建光、杨子荣等英雄人物。

小学四年级,周子清第一次登上村大会堂的舞台,表演《小司机》《学习雷锋》《长征》《四个现代化》《打倒“四人帮”人民喜洋洋》《东郭先生与狼》等节目。那座简陋的山村大会堂,成了他戏曲道路起航的地方。他满怀深情地说:“没有那时山村大会堂给我播下的艺术梦想的种子,就不可能有我今天拥有的艺术空间!”

迷恋音乐天赋不凡

周子清的父亲是一位篾匠,虽然大字不识,却对“三十六本乱弹,七十六本徽戏”如数家珍,堪称婺剧“超级戏迷”。父亲心灵手巧,经常在家门口拉用蛇皮和毛竹筒自制的胡琴,自娱自乐,文戏、武戏、“家戏”(家庭生活戏)、“国戏”(三国戏)都能唱上几段。

在父亲的影响下,周子清11岁就能拉二胡了,表现出不凡的音乐天赋。他回忆道:“那时候,村里放映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看得哭声一片。我也被电影那美妙婉转的主题曲深深吸引了,将旋律暗记在心,回到家里,用二胡拉给妈妈听,妈妈听得热泪盈眶。我当时懵懵懂懂,音乐竟然有这么一股力量啊!”

浦江最好玩的地方,五湖四海浦江人⑨周子清(3)

1977年,周子清被酷爱音乐的周文汇老师选中,转学到当时的花桥公社少体班,一边练体育,一边学音乐。那时“文革”刚刚结束,在学校组织暑期宣传队的巡回演出中,他有板有眼地演了戏曲人生中第一个角色——课本剧《东郭先生和狼》中的赵简子。当他扯着童嗓高声唱着那句老师用西皮曲调谱曲的歌词“翻山越岭打豺狼……”,台下的农民都拍手叫好,让他觉得很满足。

从此,周子清有意识地减少体育训练时间,专心跟周文汇老师练习音阶和音区。电影《闪闪的红星》有一首主题歌叫《映山红》,原唱是著名女高音邓玉华,而年仅12岁的周子清和着老师的脚风琴,竟然唱到最后的高音部分。老师激动地说:“孩子,你将来会出山的!”

电杆告示改变命运

少年周子清除了迷恋音乐,还酷爱写作,语文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作文得过全校竞赛第二名。但他偏科严重,初中转了两个学校,成绩不升反降。

此时的周子清已经显露出“戏胚”的底色,经常跑到浦江城北婺剧团,看人家排演。家人也支持他走文艺之路。“我们家兄弟五个。回想起来,这可能是我唯一的出路。”谈到走上婺剧的专业道路,他非常动情。“幸运的是,我还在花桥中学念初二那年,姐夫石继炉在浦江县城四牌楼的一根路灯杆上看到了一张告示,上面写着‘金华地区婺剧培训班招生’字样。他带我去浦江文化馆参加初试,唱了段西皮导板,模仿了两个动作,就算过了。回到家里,我很紧张,毕竟整个金华地区有上千人报名初试,最终只招大班和小班共40人,不行的半年后还要被送回家。后来,我拿到到金华复试的通知书,才算放下心来。”

龙套苦练唱念做打

1981年4月,周子清如愿进入金华地区婺剧培训班学习。16岁的他正值男孩的变声期,忽然有一天,任凭怎么努力都发不出高音了。他害怕了,赶紧写信向姐姐周秋英求助。

姐姐赶到金华,打听到上海有一位音乐老师会用一种奇特的方法来训练变声期的嗓音。于是,她带着周子清赴上海拜访这位老师。几天后,周子清学会这种像练“蛤蟆功”一样的咽音练声法,这让他受益匪浅。

浦江最好玩的地方,五湖四海浦江人⑨周子清(4)

周子清的婺剧道路并不平坦。从1981年11月参加浙江省第一届小百花会演,扮演《三请梨花》中的老参军,到1985年4月学成毕业,分配到浙江婺剧团,一直是只有两三句台词的“龙套”,甚至在演出人员中把他的名字印成“周志涛”。就是跑龙套,他也一遍遍揣摩角色性格,演得不亦乐乎。他牢记婺剧团老书记严宗河教他的陆游的词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一边到处购买借阅书籍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一边苦练“唱念做打”的婺剧表演基本功。

抓住机会终成大器

对周子清的舞台人生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婺剧界一代名伶郑兰香。正是她的鼓励,让他有了上台当主角的机会,一炮走红。第一次参加浙江省戏剧节,他就拿到“青年演员一等奖”。

那是1985年下半年,周子清在浙江婺剧团已经演了半年多的“虾兵蟹将”,主角的梦似乎离他很远。团长郑兰香看中周子清,有意培养这位老实练功、话语不多的“龙套”,就让他分演《白蛇前传》许仙一角的第六组,也就是最后一位替补。这个角色不但是主角,而且能到杭州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戏剧节,他兴奋极了,向师兄和前辈苦学许仙的“十三跌”,达到学精学绝的地步。

这时,周子清的机会来了,饰演许仙的前三组候选人,有的因为“白娘子”生小孩,有的因为“小青”生病,有的因为“许仙”受伤,把机会留给他所在的第六组。郑兰香问周子清:“你行不行?”周子清心想好不容易机会来了,就看你能不能成了,天天起早摸黑地苦练。

到了9月10日,周子清在参加市里一次演出时“抢背”意外受伤,坚持演出结束才到医院,医生诊断是锁骨骨折。此时距离10月12日浙江省文化厅审查节目日期不到一个月了。金华市中医院的医生提醒他“伤筋动骨一百天”,至少要休息三个月才能做动作。但他咬咬牙,仍然坚持练腿功,稍微能动,又开始奔跑跳跃。

在11月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戏剧节时,周子清奇迹般地出现在舞台上,并和搭档张建敏、陈美兰、赵姝姝(饰前半场文戏中的许仙)等人脱颖而出,四人分别获得“青年演员一等奖”“浙江省艺术明星奖”“浙江省新花奖”等。

此后,周子清的舞台表演一发不可收。凭借《徐策跑城》中的徐策、《百寿图》中的郭子仪、《江南第一家》中的朱元璋、《画龙点睛》中的李世民、《红灯记》的李玉和、《黄大仙》中的黄初平、《薛刚反唐》中的薛猛等30多位古今人物,在戏曲界崭露头角。从事婺剧表演艺术26年间,他不断改良和升华自己的唱腔和风格,艺术之路越走越宽。

诗文书画多才多艺

生活中的周子清是一个真诚而热情的人,而他的多才多艺又使他总能成为朋友聚会的中心。他擅长模仿和表演即兴小品,情不自禁的弹奏和哼唱,都让座上宾客如痴如醉。

回想老家的一草一木,周子清觉得那是充满诗意的山山水水。于是,他在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又多了一样爱好——写诗。除了婺剧演唱专辑《梨园清音》之外,他还出版过《花溪寻梦》《梨园寻梦》《朱溪寻梦》等多部个人诗集与文论集。对他的诗集《花溪寻梦》,《美术报》社社长、《文化交流》杂志总编辑傅通先如是评价:“仔细读完他入集的近200首诗,我再次感到惊奇。其中多数诗篇并非泛泛之作,而是思想活跃、感情真挚、不拘程式、词藻丰美的作品,虽然难有历代诗豪词杰那样的传世名篇,却无令人生厌的文侩酸儒之类的卑微卖弄。”

浦江最好玩的地方,五湖四海浦江人⑨周子清(5)

浸淫于戏曲表演艺术三十七载的周子清,在离开舞台后,仍然对戏曲梦萦魂绕。为摆脱内心的纠结,他拿起画笔在纸上“唱”起戏来,画戏曲人物。这是以戏曲人物为描摹表现对象的中国人物画。由于熟谙戏曲表演程式,加之本身就有良好的美术功底,他画起来得心应手。他将动态的戏曲人物形象呈现于笔下,以形驭神,形神兼备,作品简洁干练,线条明快,画中戏曲人物神态各异,充满生趣。他说:“我用绘画艺术来传承与弘扬戏曲,希望在画面中延续我倾注一生心血与热情的戏曲舞台。”

唱不尽浓浓家乡情

在周子清眼里,家乡是个有声有色的好地方,梅花的粉色、百合花的白色、映山红的红色、紫藤花的紫色,山谷间的风声、潺潺的溪流声、夏天的蛙声、村民的歌声,让他在有声有色中度过童年。

因为对家乡的眷恋,2001年7月,周子清在调任金华市群艺馆曲艺干部后开始潜心创作,改编并演唱老家的花溪山歌和金华山歌。2004年6月,他应邀到央视用纯正的金华话演唱了几首山歌,其中《金华是个好地方》深受好评。“还是蛮喜欢站在家乡的戏台上唱戏,感觉很好。”这些年来,周子清曾多次送戏回浦江,用地道的浦江乱弹、浦江道情等艺术形式回馈家乡的父老乡亲。在2013年“仙华之夜”纳凉晚会上,他还自编自演自唱了一段《浦江乱弹唱浦江》,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

这些年来,周子清始终关注家乡的发展。他直言,浦江一年一个样,处处好风光。当年老家那座简陋的山村大会堂已经摇身变为文化礼堂 。“如果说以前的山村大会堂是村民们看电影看戏和开社员大会的地方,那么文化礼堂是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基层的地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也是人民百姓的精神家园。”他希望文化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基层文化礼堂建设力度,不仅要增加文体设施等硬件,更要培育基层文艺队伍,比如什锦班、鼓乐队与排舞队等,更加有声有色。“我们文化人有责任与义务做一些力所能及事,让基层文化礼堂更加欣欣向荣。”

(感谢浦江县委统战部、浦江县融媒体中心供稿,浦江县委宣传部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