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老祖为何赶走孙悟空(菩提老祖将孙悟空赶走后)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调和折中,许多有所成就的人,在参透人生之后都会选择隐居山林,逍遥快活。而这种形象也成为了许多艺术创作中的现实来源,西游记亦是如此,其中刻画的人物菩提老祖便是典型人物之一。
菩提老祖法力高强,是孙悟空的第一任师傅,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长生功法等傍身之术都来源于菩提老祖。
作为主角的师傅且极具实力,按照常理应该具有更多的戏份,但菩提老祖貌似是西游中最神秘的人物,将悟空逐出师门之后便再也没有出现过,今天就让我们从原著中的几个细节分析一下,看看菩提老祖消失之后究竟去了哪里!
菩提老祖是一个隐士形象
想要探究今天这个话题,必须要知晓菩提老祖的人设。因为人每做出一个决定必然是受到性格心性的影响的。
原著第一回,提到菩提老祖多与山中林野樵夫交往,曾指引孙悟空找到菩提老祖的凡人樵夫便是其中一位,这位樵夫曾经被菩提老祖传授一首《满庭芳》,其功效便是在碰到烦困之时念上几遍,就可以敞怀无忧,排忧解难。
按理来说,在西游记中,神仙与凡人根本不是一个等级,并且神仙接受凡人的供奉,所以在神仙眼里凡人渺小得就像蚂蚁,稍微犯下小错便大祸临头,那凤仙郡便是如此。
菩提老祖能够放下神仙架子,并且主动向凡人伸出援助之手,实属难得。所以从这个小细节可以看出菩提老祖虽然高深莫测,却并不像其他神仙一样,高高在上,他更像一位有意躲避三界烦扰的隐士圣人。
而菩提老祖将悟空逐出师门,也是看到了悟空身上的祸根,不让悟空报出自己的名字便是怕惹来纷争,打破自己多年平静如水的生活!
菩提老祖去到灵山找到了如来
虽然菩提老祖将悟空逐出师门,断绝关系看似毫不留情。但就我个人感觉而言,菩提老祖还是十分喜爱悟空这个徒弟的。
原文有证,在第一回悟空向菩提老祖介绍完身世后,这样描写到,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
暗喜足以表达菩提老祖对悟空的喜爱。毕竟悟空天资过人,吸收日月精华而生,是一奇才,所以菩提老祖肯倾心的传授悟空法术也是情有可原。
但奈何悟空本性顽劣,菩提老祖又秉持"舌动是非生"的低调原则,悟空的种种表现自然让菩提老祖无法真正放心,所以将其逐出师门。
至此菩提老祖再无出现过。毕竟是一个隐士,自此隐姓埋名也符合逻辑,但在细细分析西游之后才会发现,菩提老祖实际并没有消失。
如来的一句话暴露了菩提老祖的行踪!
如来在奉命降服齐天大圣孙悟空时所说:你那个处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这"本来面目"四个大字足以证明,如来佛祖是极其了解孙悟空的身世的。
但两人之前并未见过面,且在原著中明确提到过,了解悟空身世的只有寥寥几人,菩提老祖算一个,另外就是玉帝等人 原文有证,第一回中,悟空出生时这样描述到,悟空出生时惊动了玉帝,玉帝便派千里眼顺风耳前去查探,发现有一灵石崩裂出一只妖猴,玉帝垂赐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此处证明玉帝是知道悟空的身世的。
大家可以想象。玉帝与如来存在竞争关系,这种信息必然不会共享。
所以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菩提老祖在将悟空逐出师门后找到了如来佛祖。
悟空虽然生性顽劣,但是本领高强,十分执着,只要稍加管束便可大有作为,菩提老祖深知这些,但也同时知道这样的悟空在天庭中必然有一天会闯下大祸并且大难临头,因为天庭的政治生态实在是不适合悟空生存。
既然天庭不行,那就上灵山,所以菩提老祖为爱徒孙悟空规划好了前途,找到了如来,便引荐悟空成为西天取经团队中的一员。
出于对悟空的爱惜与保护,便与如来商量借悟空闯祸的时机,以戴罪之身纳入佛门,即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历练,可以说是作为师傅对徒弟最大的贡献了。
这样看来,悟空私吃蟠桃金丹、大闹天宫本应死罪,最后却仅仅是受到五百年的封印,相比于猪八戒醉酒戏嫦娥、沙僧错打琉璃盏便被贬下凡间的处罚实在是轻了不少,这也可以理解了,毕竟如来早就和菩提老祖计划好了一切。
这么分析下来菩提老祖是去了灵山找到了如来佛祖。
菩提老祖一直在悟空心中
说到底,作为师傅的菩提老祖无论去到哪里,爱徒孙悟空受到的影响都是如影随形的,这个角度看的话,可以说菩提老祖去到了悟空的心里。
尤其是在人生观念方面,悟空深受其影响。
原著中菩提老祖虽然一身道教的打扮,但却主张三教归一,原著第二回这样写到: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足以证明,这菩提老祖不单单是道教中人,更是主张三教合一。
孙悟空便受到了菩提老祖极深的影响。取经路上唐僧师徒等人途径车迟国,与虎鹿羊三个大仙斗法,最后解救五百受苦受难的僧人。
虽然看似是帮助了车迟国的佛教发展,但在最后悟空这样对车迟国国王说道:今天斩灭了妖魔鬼怪,你才知道佛门有道。希望你以后,不要轻易的相信别人。同时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而悟空是受了观世音菩萨与如来的命令,才前往西天取经,并且拜唐僧为师的,理应为佛教中人,但他却主张三教合一,这明显是深受菩提老祖的影响,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讲,菩提老祖从未消失,而是去到了悟空的心里。
可纵横捭阖,也可清心寡欲,这便是菩提老祖,无论他去了哪里,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人生哲理,那就是虎豹忌当道,糜鹿知藏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