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是何年写的(后出师表的作者到底是谁)

后出师表是何年写的(后出师表的作者到底是谁)(1)

臣子每次领军出征都是要写奏章的,诸葛亮也不例外,形式总是要走的。耳熟能详的《出师表》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所奏,第二次北伐则是,《后出师表》

作者存疑

《后出师表》一直有些争议,最大的争议就是作者到底是不是诸葛亮?《后出师表》唯一的出处是吴国张俨的《默记》,连《诸葛亮集》里都没有,居然在吴人的私记里见到了。而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也是来去匆匆,连粮草都没带够,更多的是配合吴国出击,只是孙权玩了出诈降计,时间拖得太久,诸葛亮更像是来意思一下,粮尽就撤退。

赵云229年去世,《后出师表》228年就言赵云已丧。连赵云去世的时间都算不对,实在有伤士气。有很多人推测作者是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因为文风不对,又和诸葛恪的《谕众意论》较为相似。再者,情绪也不对,字里行间满满的负能量,要是第五次北伐这样还情有可原。

引咎责躬

后出师表是何年写的(后出师表的作者到底是谁)(2)

好了,回到成语身上,不管《后出师表》是谁写的,也都是站在诸葛亮的角度所作。《后出师表》一上来就在反省第一次北伐的失策,知错就要改嘛,再考虑卷土重来的事情,秣马厉兵,重整旗鼓。“引咎责躬”是指主动承担错误并自我反省。

寝不安席

这是在说当年南征的事情,也是夷陵之战过后蜀国少有的军事行动,深入不毛之地,吃得也不好,睡也睡不着,图什么呢?就为了准备北伐嘛,先稳定南方局势,解决后顾之忧。“寝不安席”是指心事重重,睡不好觉。

食不甘味

后出师表是何年写的(后出师表的作者到底是谁)(3)

吃不好睡不好向来是成对出现的,比如寝食难安、废寝忘食,记得诸葛亮在五丈原时吃多少饭吗?三、四升而已,注意计量单位是汉升,一汉升约为现在200毫升,换算成还质量需要乘个密度,不过可以参考其他朝代,800毫升米在宋代也就是个救荒的水准,可见诸葛亮吃得有多少…“食不甘味”是指心怀忧虑或身体不适,吃什么东西都不觉得美味。

并日而食

到了南中这种偏远地区,后勤就成了很大的问题,粮草很快告急,那能怎么办?少吃点呗,一天的口粮分成两三天,本来诸葛丞相吃得就少,要是连他的伙食也扣除,那条件真是太艰苦了。“并日而食”是指生活贫困,不是每天都有食物吃。

群疑满腹

其实这也是《后出师表》的疑点之一,诸葛亮行文并不追求华丽词藻,而是以情动人,可以读《出师表》、《诫子书》感受一二。“群疑满腹”与“众难塞胸”意思相近,都是指人们满肚子的疑惑,再加上后文的“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为了追求对仗,反倒有些赘言。

鞠躬尽力

惊讶不惊讶?这个成语居然来自《后出师表》,当然还是鞠躬尽瘁说着更顺口。就像臣子上奏时喜欢加上诚惶诚恐、顿首顿首之类的套语。但诸葛亮是真的做到了言行如一,恭敬谨慎,竭心尽力。“鞠躬尽力”是竭尽所能,奉献全部精力。

死而后已

这个成语常年与鞠躬尽瘁一起出现,其实这个成语最早应该出自《论语》,但诸葛亮把它发扬光大了,奉献自己的一切,至死方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大概就是这样吧。“死而后已”是指为完成责任奋斗终生。

传自吴地的出师表,仁者见仁吧。


诸葛亮:《出师表》中的20个成语,你还记得几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