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前的葬礼文学(左翼文学的丰碑一子夜)

《子夜》“这部小说的写作意图同当时颇为热闹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有关”,意在驳斥“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的妄言。也针对当时一些自称为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等谬论。

拂晓前的葬礼文学(左翼文学的丰碑一子夜)(1)

矛盾先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子夜》是对时代“全方位”地描绘:

资产阶级之间的生死搏斗;农民的破产与暴动;中小城镇商业的凋残;市民阶层的破产;知识分子的苦闷与毫无出路;以及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民族意识的初步觉醒与爱国抗日运动的最初发动。

《子夜》表达了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引起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的政治的斗争。

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吴荪甫的形象特征:

1、民族资本家的二重性一一外强中干,又残酷反动。

2、强悍:“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

3、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空虚和资本家的自私、贪婪、专断、残酷于一体。

吴甫的性格充分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一方面是对帝国主义和买办阶级、封建阶级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仇视;

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农运动。

这种两重性使得他处在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拂晓前的葬礼文学(左翼文学的丰碑一子夜)(2)

矛盾先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吴荪甫悲剧命运深刻的社会内容(也是《子夜》的主旨):

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子夜》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赵伯韬:中国30年代买办金融资本家的典型;

傲慢自大、奸诈狡猾;

荒淫无耻、精神堕落;

封建地主系列

(1)吴老太爷:一具古老的封建僵尸。

(2)曾沧海:“曾剥皮”,靠地租剥削的土帝、地头;

(3)冯云卿:靠放“高利贷”起家的地主;

工贼系列

(1)莫干丞:典型的奴才型工贼。

(2)屠维岳:特有的资本家走狗形象。

《子夜》的艺术特点

(一)全景观、多层次地反映出了3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现实。

(二)结构恢宏、严谨:多条线索,主次分明:

以吴、赵的矛盾为中心,同时表现吴与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将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和谐地组织到了一起,生动地展现了极为广阔的生活图景。精心设计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象征意味;

(三)细致的心理描写:“心灵辩证法”;

(四)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和声音的描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