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古代说法(为什么农历二月初二要叫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古代说法(为什么农历二月初二要叫龙抬头)(1)

这几天,农历正月已经正式结束,我们进入农历二月,一打头我们就即将迎接二月的第一个传统节日:龙抬头。那么你知道传统意义上的“龙抬头”,有什么历史渊源和习俗呢?

龙抬头,又称“龙头节”或者“春龙节”,日期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相传是公孙轩辕皇帝诞生的日子。民间传说认为到了农历二月初二,掌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也意味着雨水开始增多,恰逢惊蛰节气前后,百虫开始苏醒,民间也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的俗语,这天也是祭祀伏羲氏和女娲氏的人祖庙会开始的日子。

二月二龙抬头古代说法(为什么农历二月初二要叫龙抬头)(2)

二月二,又称龙抬头

二月初二被定为龙抬头不无科学道理,在每年3月5日到3月8号前后,太阳经过黄经345度,气象学意义上北半球已经进入仲春时节,太阳直射点即将到达赤道,天气越来越暖,雨水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土地湿润、降雨充沛,已经适合进行农业上的春耕和播种了,所以希望风调雨顺的古人们就在这天祭祀并且祈求龙王赐予甘露以助农业生产,可见古人在天文气象上具有的智慧哪怕放到今天,都具有科学性。

二月二龙抬头古代说法(为什么农历二月初二要叫龙抬头)(3)

二月二左右,天气转暖,适逢惊蛰,降雨增多,万物萌动

古代的人们一直认为“天圆地方”,认为我们居住的大地一成不变,天上星宿绕着我们转。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就已经有黄道的概念了,并且古人经过观星后,将天空分为28块区域,称之为二十八宿,东南西北各有七宿。其中在我们东方的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七个宿,构成了龙的七个部分,其中角宿便是龙头上的角。入冬之后,这七宿就开始陆续沉入地底,是看不见的。到了农历2月初前后,随着时节的变化,七宿中的角宿开始显露,徵龙初露头角,这便是“龙抬头”,在西方天空被分为星座,但是他们并不像我们一样研究类似“龙抬头”的传统习俗节气,而是将一个又一个浪漫的故事赋予诸天星斗。

二月二龙抬头古代说法(为什么农历二月初二要叫龙抬头)(4)

诸天二十八星宿,东方青龙七宿

自古以来,我们对龙的崇敬一直不曾间断,并且一直流传到了现在。早在《左氏春秋》中,就已经有最早的关于龙司雨的“龙现而雩”记载了,那时便开始在惊蛰和二月二前后,进行求雨的祭祀了。《山海经》虽然作为神话故事,但是其中也多描述龙“喷雨吐电、乘虚御风”,这不但加深了民间对龙的迷信,也在古代中国形成了龙文化,连当朝皇帝都要自称天子。

唐朝人对二月二也十分重视,在盛唐时期,人们在二月二会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民间各地也纷纷举办庙会,宫廷内将这天定做“富贵日”,要举办大型宴会等其他活动。

二月二在宋朝继续发展,直到元朝时期,二月二才正式被定性为“龙抬头”,人们举办“戏龙”的舞蹈活动,并且吃龙须面、吃饺子,有趣的是那个时候的饺子被称为“龙牙”,各种食物都被以龙的身体部位来命名。除了吃东西以外, 整理宅院、修理农具对民众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根据《宛署杂民》描述:“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人们还需要将草木灰和谷糠从河边一路撒到自家水缸,这样做被称之为引水入宅。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田中作物茁壮生长。

二月二龙抬头古代说法(为什么农历二月初二要叫龙抬头)(5)

古代人在二月二当天举行祭祀活动

明清以来,二月二还盛行“熏虫”和“炒豆”的活动。在明朝的《帝京景物略》详细记载:“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清康熙时期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为什么要熏虫和炒豆呢?由于到了农历二月,天气开始日渐转暖,昆虫开始活跃起来,类似于蝎蜱等虫是对人畜有危害的,所以人们在这天用油煎食物,或者点起火把,用烟气的方法来熏死虫子。虽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但是这反映了人们讲究卫生、保护自身健康的愿望。另外北方一些地区也将黄豆浸过盐水之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借此希望吓走害虫。

二月二龙抬头古代说法(为什么农历二月初二要叫龙抬头)(6)

一些地区到如今在二月二当日仍然会举行有关龙的祭祀活动

到了近代,很多古代的传统祭祀活动已经失传,由于农业生产日渐现代化和机械自动化,水分也能通过人工灌溉和人工作业降水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很多一直延续了数千年的风俗习惯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现在我们除了吃一些有节日意义的食物之外,唯一众人几乎都皆知的习惯莫过于在这天给孩子理个头了,为了在“龙抬头”当日博个好彩头,这也在民国之后才形成。

二月二龙抬头古代说法(为什么农历二月初二要叫龙抬头)(7)

二月二龙抬头,民间流行给孩子剪发

二月二作为对龙的迷信和封建时期求雨的日子,哪怕在今天也是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的,我们也应该持一颗开放理性的心怀,取其精华,来合理对待我们的传统节日。

作者:王琰天秋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