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根据什么来的(历史是怎样诞生的)

“认真地说来,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文明”作为象形字,汉字“史”字表示右手执笔写字;《说文》云:“史,记事者也”文字一旦出现,历史也就随之诞生在文字之前的历史都被称为传说与神话的“史前”时代,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历史是根据什么来的?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历史是根据什么来的(历史是怎样诞生的)

历史是根据什么来的

“认真地说来,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文明。”作为象形字,汉字“史”字表示右手执笔写字;《说文》云:“史,记事者也。”文字一旦出现,历史也就随之诞生。在文字之前的历史都被称为传说与神话的“史前”时代。

文字既是历史的开始,也是文明的起点。所谓文明,就是农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国家、城市、工业等等一切人类现象,而文字无疑是文明成熟的标志。法国历史学家马丹指出:“文明创造书写,书写与文明息息相关,所有的书写无不反映特定文明的思考方式。”

人生是短暂的,文字则是不朽的,而文字又是人书写的。文字使人重新看待生命本身,并追问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古人相信文字可以永久流传,“后世相知或有缘”。儒家提出“舍生取义”的思想,这种“义”就体现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形式。司马迁要“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立一家之言”;张载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语言代表了人的根基,也是人的社会性归属的体现。”如果说语言使人类与动物发生差异的话,那么文字就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差异。从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从“野蛮”演化为“文明”的标志,就是运用文字能力,起码是人们阅读书面语的能力。鲁迅先生说,“因为文字是特权者的东西,所以它就有了尊严性,并且有了神秘性。中国的字到现在还很尊严,我们在墙壁上就常看见挂着‘敬惜字纸’的篓子。”

犹太哲学家卡西尔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动物只能对“信号(signs)”作出条件反射,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symbols)”。文字无疑是最典型的“符号”。

文字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基本与金属(青铜)同步出现,此前的石器时代几乎是没有文字的。早期文字能遗留下来的并不多,就留存至今的文字而言,大多以刻画为主。“俗无文字,刻木为契。”苏美尔人将楔形文字刻在泥版上,中国最早的文字则留在骨甲、石头和金属器皿上。

有学者认为,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上发现的30个符号,有可能是汉字最早的起源。殷墟甲骨文的出现,说明汉字在商代已经极其成熟,甚至已经有了“书”(《尚书·多士》说:“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的发掘,不仅将中国文字史延伸至更远的3000多年前,也将中国历史向前推移了1000多年。作为周文化的发源地,在岐山及其周边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和金文,甲骨、石鼓、散氏盘和毛公鼎代表了早期汉字文化——即“金石学”的典型生态。这里也是仓颉故地(传说汉字由仓颉所创),最早的“中国”就诞生于此(上世纪60年代出土的“何尊”底部,书有“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与象形文字相比,去意义化的字母高度抽象,这种表音文字对语言的依附性最易造成社会割裂;相反,表意性的汉字顺利完成了社会的整合。“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表意文字将视觉与听觉隔离,这使汉字突破了方言的屏障,中国很早就形成同一文字下的大一统帝国。

汉字的独立,也隔绝了口语的影响;在3000年中,口语语言或发展或灭亡,文字始终停滞于远古的文言文时代,甚至甲骨文也能被今人解读,这多少有些刻舟求剑的味道。在一定程度上,书面语与口语的分离也造成中国文化的“停滞”。从语境来说,中国的口语与书面处于严重分裂状态,口头是一码事,书面是一码事,事实又是另一码事;这种分裂影响了中国在宗教、历史、逻辑、哲学、法律和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和进步,而文学和书法因为仅限于文字本身的艺术性,反而保持了诡异的繁荣。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不同语言构成不同民族,但并不是每个民族都有文字。语言可能是进化的结果,而文字则完全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文字是高度文明的产物,并受地理限制。“文字只在新月沃地、墨西哥、可能还有中国独立出现,完全是因为这几个地方是粮食生产在它们各自的半球范围内出现的最早地区。一旦文字在这几个社会发明出来,它接着就通过贸易、征服和宗教,向具有同样经济结构和政治组织的社会传播。”在武力征服中国之前,蒙古族和满族尚不知文字为何物,因此也就没有“历史”。

包括汉字在内,早期的很多文字常常用于占卜祭祀,是巫师与神交流的工具;换言之,这些古文字都是写给“神”看的。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文字逐渐走出神秘,成为人与人沟通的新方式。书写文字比刻镂文字更加容易。埃及人用莎纸草,罗马人用羊皮纸,中国人用竹简和丝帛。因为学会读写需要大量训练,初期的文字仍仅限于少数神职人员和文化精英。

“汉字的起源独立于口语系统,它不是语音的记录,而是外物的模拟,所谓象形。它源于卜辞,演至史官对国家大事的记载。”在现代文字中,中文差不多是最古老的;相对而言,英语要年轻得多。在现代汉语中,形声字的比例高达90%以上,但在西方字母文字占主流的世界语言学中,汉字仍被认为更接近符号而非文字;用韦伯的说法,汉字“一直保留着图像的特色”。与口语语言相比,文字性的书面语言要简约得多;与大多数字母文字相比,汉字具有更强大的信息容量和压缩能力。同样的内容,汉语比英文要减少30%以上的页面;若是古汉语,还要再减少一半。这是汉语过分书面化的好处。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字影响了人们接受文化教育的方式,创造和使用新词汇比西方字母文字要困难,最基本的一点是无法直接借用其他的字母文字。因此,与字母文字的开放外向不同,汉字偏向封闭和内倾,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字母文字是专为语音和语义设计的,而汉字则可以指代任何东西,也可以什么都不指代。“由于文化幽闭恐惧症是中国社会恒久的危险,所以中华帝国一直在追求文化的繁荣。”(艾兹赫德《世界历史中的中国》)

“古者文字无多,转注通用,义每相兼。”汉字发展随着数量的增加,单字笔画也有所增加,从而使表意更加精准。但这也造成汉字数量庞大、笔画复杂、意音断裂、多音多意、语境微妙等缺点,使汉语成为世界几乎最难以掌握的文字。即使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阅读和写作也是一件劳心费力的技术活儿。从阅读和写作来说,中国至今仍处于一个后文盲阶段。文字作为“能够用来表达任何思想和一切思想的符号系统”,汉字在表音方面不如西方字母文字,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人或日本人学会熟练地阅读要比西方人多花几年时间,而日文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字。

(本文节选自《现代的历程》一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