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皇帝的后宫(揭开清帝后宫的神秘面纱)

古代君王与他的庞大后宫一直都是历史学家、学者教授甚至平民百姓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封建君王为了更好的管理自己异常庞大数量的后宫妃嫔们,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管理制度,这就是后妃制度的最早由来。

历朝历代的后妃制度都不相同,甚至一个朝代的不同时间段的后妃制度也不尽相同。

清朝后妃制度就是随着清王朝的建立而逐步完善起来的。

清史皇帝的后宫(揭开清帝后宫的神秘面纱)(1)

在后金努尔哈赤时期,后金割据政权没有明确的后妃制度。到了皇太极时期有了草创的后妃制度,但是一直到入关初年,后宫基本上都是延续皇太极时期简单设立的后、妃两级制。

顺治帝有过四个皇后十五个妃子。其中只有董鄂氏在生前曾被封过皇贵妃。但这不能说明清朝在顺治时期已建立了严格的后妃制度。

因为董鄂氏被封为皇贵妃,完全出于顺治帝对她的独宠,只不过因为顺治自己二次废后容易惹得天下非议,欲封董鄂氏为皇后而不能。

顺治时期后妃制度之所以不健全,不仅体现在皇帝后宫仅仅只有后、妃两个等级,更体现在对皇帝生母的封号上,这时候的皇太后封号杂乱无章,顺治帝只是尊封自己的生母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太后,也就是孝庄皇太后,而当时尚在世的皇太极正牌中宫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却没有得到真正的皇太后的尊号,麟趾宫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则尊封为皇考懿靖大贵妃,这些都带有鲜明的满洲女真入关前那种杂乱无定制的色彩。

清史皇帝的后宫(揭开清帝后宫的神秘面纱)(2)

到了康熙时期,清朝后妃制度才逐渐确定下来:尊封天子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两人同住在慈宁宫,太妃随住;皇后住在中宫,主要负责内治;皇后以下还设有一位皇贵妃,两位贵妃,四位妃,六位嫔,分居东西六宫之中,辅佐皇后治理宫廷;嫔以下还有三级:贵人、常在和答应,这三级没有固定的数额,看皇帝和皇后妃嫔的喜好来定。

清史皇帝的后宫(揭开清帝后宫的神秘面纱)(3)

虽然宫廷制度规定得很详细很明确,而且康熙帝也喜欢美化自己,在自己写的文章中写道:“每见史册所载后宫之繁,辄为之恻然。人情不甚相远,顾忍于此,诚所不解。本朝家法务从俭约。至于掖庭用人最俭,较诸历代仅百分之一耳。”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按照自己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办事。康熙帝的后妃除去没有固定数额的贵人、常在和答应外,从皇后到妃嫔这五级当中,就多达33人。在同一时间内,宫廷中除皇后不能同时有两个之外,贵妃、妃、嫔数字始终都没有吻合相关规定的额数,有多有少。

妃嫔多的时期,如康熙十六年就封了一后一贵妃七嫔。又比如康熙五十七年,有七位妃,却只有三位嫔只。随着后妃等级制度的确立,与后妃有关的一些制度也确立下来,比如册立皇后,册封妃嫔,选秀女、宫女等。

皇后的册立形式一般有三种。

  • 一、皇帝皇后举行大婚,结婚同时举行册立皇后之礼。

康熙四年,康熙帝奉孝庄太皇太后之命,册立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皇帝大婚是封建王朝最为重要的庆典活动之一,因此礼部官员要提前一天祭告天地、太庙和社稷,再由皇帝亲诣奉先殿向列祖列宗行礼,然后派官员带各种贵重礼物到皇后家行大徵礼,最后才行册立之礼。

皇后册立的主要礼仪是皇帝派大使向皇后送金册、金宝。金册是工部用黄金所制,上面镌刻着礼部撰写的册文;金宝就是皇后的印章,是用来掌管后宫的凭证。这两样东西就相当于皇帝和国家发给皇后的“身份证”。

清史皇帝的后宫(揭开清帝后宫的神秘面纱)(4)

  • 二、是由皇贵妃、贵妃或妃、嫔晋升而立的皇后。

康熙十三年五月,皇后赫舍里氏生下二皇子胤礽,结果难产而死。三年之后,康熙帝奉孝庄太皇太后之命,重新册立了一位皇后。第二位皇后钮祜禄氏是另外一位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儿。她原来是康熙帝的妃子,康熙纳妃的时候对皇后应行的那一整套礼节,她都没有享受过,因此要“补行纳彩、大徵,如大婚礼”。

结果皇后钮祜禄氏在册封为皇后的第二年不幸病逝。

  • 第三种是追封皇后。

清朝没有所谓的嫡长制,讲究立贤不立长,所以清朝皇帝很少是正宫皇后所生。皇子即位后,如嫡母皇后在世,一般尊封为母后皇太后,尊封生母为圣母皇太后,生母去世,再上谥号为“皇后”。

康熙帝登基后,尊封生母佟佳氏为慈和皇太后。第二年佟佳氏病世,康熙帝给她上谥号为“孝康慈和庄懿惠崇天育圣章皇后”。后面康熙帝妃子之一的乌雅氏,因为是雍正帝的生母,雍正帝即位后上徽号为“仁惠皇太后”,最后成为了康熙帝的第四位皇后。

当然,任何制度都有例外,比如也有并不是下任皇帝生母,死后却被追封为皇后的惟一例子,那就是顺治帝的宠妃董鄂氏。这也印证了清朝初期后妃制度的不健全。

清史皇帝的后宫(揭开清帝后宫的神秘面纱)(5)

册封妃嫔的礼仪,与册立皇后基本相同,但是不施行纳彩、大徵礼,以示对皇后的尊崇。其主要礼仪是颁发“身份证”——金册和金印(封嫔有册无印,金印是统治宫廷的象征)。

一般说,册封妃嫔应该是逐级加封的,但实际上常常有越级加封,又有突然降级的。比如康熙帝的贵妃钮祜禄氏(孝昭皇后钮祜禄氏亲妹妹)、贵妃佟佳氏(孝懿皇后佟佳氏亲妹妹),入宫后直接被康熙帝册封为妃。贵妃佟佳氏到了雍正时期还被提了一级,成为皇考皇贵妃。

清代后妃制度最大的特点却是选秀女制度。

历朝历代封建君主为了挑选妃嫔,充塞自己的后宫,满足自己的欲望,一般间隔若干年都要进行选民间女子入宫的活动,也就是选秀女的行为。

《国朝典汇》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制定明朝天子和王爷的妃嫔一定要慎选良家女子而聘任。

清朝入关前,努尔哈赤及皇太极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也没有条件大规模进行选秀女。入关以后,清袭明制,明朝这种选女制度被清朝继承,只不过在选择范围和方式上有所修改。

清史皇帝的后宫(揭开清帝后宫的神秘面纱)(6)

清朝选秀女,分三年一次与一年一次两种形式。

三年选一次的形式是为了挑选八旗中官员之女,挑选确定后,作为皇帝选择妃嫔或为王爷、皇子指婚的储备。

清史皇帝的后宫(揭开清帝后宫的神秘面纱)(7)

一年选一次的形式,是引选内务府所属三旗一般旗人的女子。所有年满十三岁的都要经过内务府挑选,选中的,大部分都是做宫女。在宫内一直都没有被皇帝看中的话,到了二十五岁就可以放出宫外,正式退休。清朝选秀女制度与历朝历代选女相比,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 一、八旗十三岁至十七岁的未婚女子,全部都要经内务府挑选,再经过皇帝挑选,只有在落选之后才可嫁人。

清朝在入关前,属于奴隶制,八旗旗民对满洲女真部落族长有一种奴隶依附关系,而族长也把八旗旗民看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因此,旗人族长——清朝皇帝有权对八旗所有未婚女子随意挑选,同时又规定未经皇帝选阅的女子不得聘嫁他人。

  • 二、选秀女的范围仅限于满蒙汉八旗。

清朝皇帝把秀女的来源规定在八旗之内,不仅为了保证清朝皇室血统上的纯洁,以防被汉民族同化;也是为了拉拢武将阶层,以保证自己的统治稳如泰山。

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入关以后,遭遇到满汉间极其尖锐的矛盾。很多地方不但以武装斗争来抗击清朝,后来抗清势力被清除之后,汉人士绅地主阶级又利用悠久的华夏文化传统进行反抗。居于统治地位却又处于少数的满洲女真贵族,极其忌惮被汉人所同化,故而非常重视承继祖制。在后妃制度中,十分强调“伣天作伉,不登汉裔”。所以把秀女的来源仅仅限于八旗。

清史皇帝的后宫(揭开清帝后宫的神秘面纱)(8)

同时,清王朝为了加强统治,要稳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必须拉拢武将阶层,还要收买一部分投降的汉人。因此优待满洲八旗,同时还组织了蒙军八旗、汉军八旗。

清朝在选择皇帝及皇室成员的婚姻情况,不仅延续了与蒙古联姻的传统,而且把选择范围扩大到汉军八旗,以表示对忠于清王朝的汉民的优惠。

清朝这种婚姻制度,表现出清朝既害怕被汉人和华夏文化同化,又不得不扩大同汉人和华夏文化联系的矛盾心理状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