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绿色发展新境界(绿色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迈向绿色发展新境界(绿色创造新的发展机遇)(1)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从乡村到城市,从田间地头到厂矿企业,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坚持绿色发展,不仅是人民对高质量发展的品质追求,而且更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机遇。

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视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创造。为一座山而立法,为一条河而“建制”,为一座城而“剔骨”……也正因有了这些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决心,我国第一个国家植物园——秦岭,在一次次绿色嬗变中得到百般呵护;陕西的母亲河渭河由“刚”转“柔”,一条依托渭河、长达388公里的“生态绿轴”,横贯关中全域;铜川这座昔日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成为国宝朱鹮在秦岭以北首个放飞试验区……

绿色创造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转型中的中国,需要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稳步增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处于追赶超越中的陕西,更需要通过绿色发展实现有速度的追赶,有质量的超越,让三秦儿女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

绿色发展由理念到行动,成为与传统工业化增长模式相竞争并获胜的另一种发展模式。以工业领域绿色改革为引领,摒弃陈旧发展方式,绿色发展的理念在陕西播种开花。如今,三秦大地,绿色农业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色服务业要打造金融、物流、商贸、会展等区域中心和旅游服务集散地;绿色生活方式渐成习惯……陕西人努力成为“绿色生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从一产、二产到三产,陕西紧盯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深挖根源、综合施策,让绿色发展成为消费升级、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绿色经济”成为引领陕西发展的新常态。

铜川因煤而兴,煤炭和水泥曾为城市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但也将煤烟、粉尘污染留给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面对现状,铜川人民痛下决心,率先向支柱产业开刀,关闭拆除落后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出台执行严于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环保标准的“铜川政策”,以结构、工程、管理三大减排并举推进措施,告别“心肺之患”,让绿色发展、绿色经济成为引领铜川发展的新常态。

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铜川经历过阵痛之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3年,朱鹮在铜川市成功野化放飞;同年,在全国67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评价中,铜川市是7个优秀城市之一。

2016年,铜川市被命名为“中国循环经济十佳绿色发展城市”。

2017年,在陕西省城市宜居水平中,铜川位列第三。

2019年1月,铜川市荣膺“2018绿色发展典范城市之首批生态型城市”。

自2010年起,连续七年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超过200天以上,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从过去“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到如今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山清水秀、天蓝地洁成为城市主色调,铜川实现了“黑色煤城”的绿色蜕变。

铜川的变化,是一场绿色革命的生动实践,得益于铜川人民不唯GDP,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创造、绿色创新的理念坚持,得益于铜川人民十年如一日,不断探索、不断改变、不断努力的行动实践。而今,铜川变了,变好了,变美了,蓝天白云,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种变化为铜川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机遇。

阵痛之后,必有厚福。我们相信,未来的铜川一定会成为“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成为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典范。

绿色创造激发区域发展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环境日益好转,在破解土地资源开发和自然生态保护的两难选择中,走出了新路子。

陕西经济对能源产业依赖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作为资源型省份,以往陕西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能源工业的快速崛起和拉动。长期以来,粗放式增长方式,消耗了大量的宝贵资源,更使许多地方的经济停留在产业链低端。同时,长期形成的能源资源主导型产业结构在短期内也难以根本转变。为此,陕西提出了“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陕南绿色循环”的绿色健康发展方式。

以陕南三市为例,陕南三市从过去盲目追求“金山银山重于绿水青山”,到后来纠结“要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再到现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安康多年发展的理念之变,折射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径。

环境是安康最基本的民生保障,安康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涵养地,任何环保上的纰漏或偶发环境事件,都有可能演变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问题,必须忠实履行“一江清水供北京”的重大任务。

在安康,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面积超过总面积90%,全域10县区中有9个县被列入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面对全国不少山区县市共同面临的用地约束,如何既突破限制实现经济发展、又守住生态保护的红线?

如何放弃“选择题”,探索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为此,安康打出转存量、优增量、控总量、减量置换的组合拳,通过“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节能,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下降;同时加快培育和做大绿色产业,替代传统发展方式。

2015年,安康市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把环境容量、资源利用、节约集约作为企业引进和项目建设的先决条件,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为100%。“十二五”期间安康累计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300余家,这直接让安康减少工业产值300亿元。

然而关停“两高企业”置换出的生态产业,却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安康充分综合利用山、水、人基本要素,促进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同步发展,推进富硒产业、生态旅游、涉水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跃上新台阶。

更为重要的是,安康秉承“全域安康”理念,引入和创新独具特色的“飞地经济”模式,实行了“点上开发、面上保护”。通过在安康高新区和恒口示范区规划的两个“飞地经济园区”,安康打破了县区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项目引导等合作机制,引导限制开发、空间不足的县把重大项目向月河川道集中,加强区域统筹协调和优化产业布局,创新区域生态功能管理机制。

目前,安康的白河、紫阳、岚皋、宁陕、镇坪5县在月河川道建设的“飞地经济园区”均已被确定为陕西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并且形成了“种养基地在县区、加工生产在‘飞地’、销售市场在全域”的发展模式,密切跨县域之间、上下游产业的利益链接,推动“飞入地”和“飞出地”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如今,“飞地经济”已成为安康新型工业高地、就业创业平台、对外交流窗口和改革创新标杆。安康市已逐渐形成“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的良性循环,走出“生态好等同于发展慢、百姓穷”的误区,始终将构建循环产业体系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命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富硒产业、生态旅游、山林经济、涉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以绿色、循环、低碳为标志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已占安康GDP达65%,其中富硒产业连年以30%的超高速增长,成为安康市生态友好型产业的第一产业。

安康的发展是陕南绿色循环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一个缩影,绿色循环发展,为陕南三市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2018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步伐加快,汉中、安康、商洛经济结构及增速继续向好,三市社会生产总值达到3430.42亿元,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绿色创造为企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绿色发展,不仅带来的是环境的改善,还有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在陕西,密集向污染宣战的同时,陕西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在加快。陕鼓集团坚持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支撑,形成了绿色发展、绿色效应的“陕鼓模式”。而推广“陕鼓模式”被写入2019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

陕鼓集团是有着50年能量转换领域技术优势的产业多元化、国际化的智慧绿色能源企业,中国工业领域的排头兵。同时作为陕西省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装备创新中心,多年来,陕鼓研制的能量回收机组总功率累计已超16GW,接近于4/5个三峡装机容量,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绿效应”。

面对新常态,陕鼓集团紧跟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和节能环保政策趋势要求,坚持绿色创新,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分析,通过顶层设计、系统思维、统筹规划,构建了“专业化 一体化”的“能源互联岛”智慧绿色系统解决方案。

“传统的能源供给方案相互分离,各自为政,而‘能源互联岛’技术和系统方案将园区内的冷、热、电、风、水、废与安保、消防、环境监测等统一规划和管理,实现土地、设备、功能及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综合智能化管理,以最低成本创造最大价值,实现能源消费本地化、提高产能端高效梯级利用、提高能源综合使用效率及减少排放,实现土地集约、功能集约、设备集约和运营集约。”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宏安说。

为实践能源互联岛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陕鼓在临潼制造园区投资建成首个能源系统“九联供”的能源互联岛全球运营中心。能源互联岛全球运营中心投运以来,能耗大幅下降,2017年万元产值能耗为14.99千克标煤/万元,2018年万元产值能耗已降为9.06千克标煤/万元,实现了工业园区能源规划及综合利用“绿效应”。

陕鼓聚焦分布式能源实现智慧绿色发展的国企担当,正成为一支助力生态陕西建设,实现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军”。截至2018年底,陕鼓集团工业服务 能源基础设施运营板块订货占销售订货比重已达79.9%;实现销售订货同比增长86.60%,企业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据李宏安介绍,当前,陕西单位GDP能耗较高,通过绿色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为陕西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陕鼓将携能源互联岛系统解决方案,进行物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不断优化,帮助客户优化资产结构,通过打造万亿级平台和生态圈,结合绿色金融方案,实现经济发展能耗和成本下降。

陕鼓集团坚持技术创新,坚持绿色转型,创造出行业范本,迎来新的机遇,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绿色发展道路。

绿色创造为生态文明提供新保障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生命的象征;绿色,更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代表着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的期盼。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守住绿水青山,这是我们世世代代的责任使命,是我们建成绿色中国的共同理想。

陕西地理环境特殊,有着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秦岭;陕北是毛乌素沙漠和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陕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陕西的生态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若生态遭受破坏,南水北调70%的中线水源将受到影响。若水土流失不断加剧,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安全隐患也将持续。陕西不能不发展,但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为此,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五新”战略任务,强化了生态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推进以“护山、治水、育林、养田、蓄湖”为主要内容的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的柔性治理思路,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从陕北到关中,再到陕南,绿色发展,已经成为陕西全社会的发展共识。

“强化生态建设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这是陕西省第一次将生态建设上升到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以此为指向,陕西的绿色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纵深推进。

修订后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施行,其亮点之一是增加了对秦岭区域内县以上人民政府实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终身制度。责任的明确与界定,推动着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发展观,促使其更好地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此前,陕西已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将排污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易,变企业无偿占用环境资源为有偿使用,倒逼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

陕西省委“一号文件”,连续三年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绿色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政绩考核的“指挥棒”,也越来越清晰地指向生态文明建设。陕西目标责任考核中的生态环保分值,由原来的12分增加到25分;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失职渎职的干部严肃处理,对领导班子考核实施“一票否决”。

从发展定位到政企规范,从行业标准到责任考核,都纳入陕西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成为陕西追赶超越的行动坐标。打破观念束缚、冲破体制羁绊,陕西以更加主动的态度、更加有效的措施,实现着对传统观念的更新,对发展思路的再塑,让三秦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关中,为了消除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陕西进行着一场声势浩大的“蓝天保卫战”,并在全国创下了几个“率先”:实行大气污染物交易、将交易市场延伸到市级,实现县县建成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关中平原天气连年好转。

在陕北,以煤著称的榆林,宁可GDP增速慢一点,也要把空间留给调整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榆林蓝”成为当地人的骄傲。而革命圣地延安,更是坚决向污染宣战,“圣地蓝”已成为延安的一张新名片。

在陕南,洋县为了保护朱鹮,禁用农药化肥。洋县每年因此造成的农作物减产损失、地方财政减收,以及保护朱鹮的支出资金达2000余万元,换来的却是西北地区“有机第一县”的美誉;9.41亿元的有机产品产值;5年193亿元的旅游综合收入。陕南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红利”。

陕西的“绿色实践”,正在引领着陕西的经济转型发展。

如今在陕西,绿色工业要“产业布局园区化、资源利用集约化、产业结构高新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绿色农业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色服务业则是要打造金融、物流、商贸、会展等区域中心和旅游服务集散地。

特别是在工业发展上,陕西实施了煤电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同样,在农业生产上,为了让耕地喘口气,陕西开展了保护性耕作。对于陕西这样的粮食产销平衡区,以当下之痛换长远之福,需要的是更大的胆识和魄力。

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每一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取舍,考验的是执政者的魄力、远见和担当。陕西紧盯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深挖根源、综合施策,最大限度补齐发展短板,把难点变为亮点,绿色发展已经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三秦大地上,自北向南排列的大漠绿洲、关天经济区宜居明珠、秦巴山区绿色森林群落正在形成一个“森林城市圈大格局”。

  绿色创造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近日,记者行走在西咸新区乡间田野,即便是在隆冬季节,仍能感受到来自田野、来自村庄的绿色潜能不断被激发,为乡村振兴赋予新的活力。

“组里没有一盏路灯,没有一棵绿植。住这样的环境,人都没有了心劲。”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泾干街道瑞凝村井王组的村民向瑞凝村村委会主任张育伟抱怨着。时间是2017年2月。

2017年4月,西咸新区全面托管辖区内的乡镇、街道,农业农村工作摆在了开发建设者的案头:坚持城市和农村发展一体谋划、一体推进,让辖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短短几个月后,瑞凝村井王组装上了路灯,路边种上了美丽的行道树,进组的路口还安装了监控摄像头,成为瑞凝村最后一个完成基础设施改造的小组。

如今的瑞凝村,宽敞的乡村水泥路延伸到村子的各个角落,2000多棵行道树将村子装点得绿意盎然,家家户户墙壁上的文明画传递着文明新乡风。

在空港新城太平镇柳村,原来的排污水塘已经被新建的污水处理站取代,解决了柳村2700人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目前,村上处理后的中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1级A标准,可用于浇灌绿植等。

“原来的露天排污水塘就在村主干道边上。一到夏天,就没人愿意从那里过;现在有了污水处理站,环境好多了。我们把原来的水塘填平,准备利用这片空地建一个广场,方便村民休闲活动。”2018年12月24日,太平镇党委副书记武岗告诉记者。旁边遛弯的村民听了,不住地夸赞。

2018年,西咸新区全力推进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经对76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改造,通过接入市政管网、定期抽排、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等方式,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题;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实现了全覆盖,无害化处理率达96%;通过对村民庭院、家门口空地进行绿化美化,全区55%行政村村庄绿化覆盖率达25%;245个村实现了亮化,亮化率85.7%。截至目前,西咸新区已累计创建绿色家园示范村100个。

美丽乡村让环境变美了,更让群众的日子蒸蒸日上。在空港新城北杜街道大石头村,“绿色经济”成了群众的致富法宝,100多家农家乐遍布村庄,乡村酒吧、乡村音乐屋等也日益增多。在这里,民宿经营户年均收入达25万元,全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

2018年10月23日,秦汉新城长陵保护区内,秦汉新城大农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何亚洲在田里忙活着:这里是秦汉新城连片优质小麦种植区,500亩的小麦已经长出绿苗。

与往年种小麦不同,2018年秦汉新城依托专业合作社,在秦汉新城打造“面袋子”工程,这500亩小麦田就是示范区。“以前种小麦,靠农民人工播撒。2018年,我们通过整合188户村民的土地,选购强筋型小麦的优质种子,实现大面积机械化种植、机械化收割。”何亚洲算了一笔账,“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测算1亩地的产量能提升10%,农民收入增长5%。”

种植优质小麦只是第一步,何亚洲还计划建设面粉厂,通过生产高品质的面粉,进入定制面粉市场,延伸小麦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益。据了解,秦汉新城以辖区内6.6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为依托,不断提高面粉质量。同时不断延伸小麦种植产业链条,依托面粉加工企业和传统石质磨坊,推进面粉的精细加工,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探索面粉定制模式,做到“一袋一码”,打造让市民放心的“面袋子”。

2018年12月24日,空港新城太平镇王里堡村的中蜂养殖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内,景花香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念齐认真地检查着蜂箱的保温情况,再过两个月蜜蜂就要繁殖了,要确保蜜蜂能够安全过冬。

2018年12月17日,沣西新城沙河村产权交易中心迎来成立后的第一项土地流转申请:马王街道沙河村十二组的村民代表对村小组100亩土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登记。这让泾河新城泾干街办瑞凝村的村委会主任张育伟很是羡慕:“我们村的产权交易服务站刚刚建好,很快也将有村民在此登记交易各类产权。”

2018年12月21日,张育伟指着村委会墙上挂着的《瑞凝村田园新都市规划图》,向记者描述“三变”改革后瑞凝村的发展前景。

……

西咸新区以绿色创造、绿色发展为契机,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是陕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缩影。正如2018年11月21日,陕西省长刘国中在渭南调研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绿色创造为人民生活带来新方式

绿色创造、绿色发展、绿色消费,不仅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乡村振兴带来利好,更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益处。

在城市,越来越多年轻人骑“小黄车”出行,成了城市里一道亮丽风景。如今人们外出选择低碳出行的多了,吃饭“光盘”的多了,购物使用环保袋的多了,过年燃放烟花爆竹的少了。

在乡村,一条条笔直的道路村村相连、一排排绿树生机盎然、一个个小院井然有序、一盏盏新装的路灯照亮马路村庄、一张张农民的笑脸荡漾着幸福喜悦,“用沼气、上卫生厕所、走硬化道路、住规划房、饮清洁水”,这就是时下陕西农村环境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陕西,全省人民群众正努力成为“绿色生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洗菜、切菜、打火,不到十五分钟,一顿可口饭菜顺利出锅。近日,杨凌示范区五泉镇的果农魏秀玲感受到了天然气进村入户的方便快捷。以前家里一直用煤和柴烧火做饭,费时费力不说,厨房里经常是烟熏火燎,墙上乌黑,自从用上天然气,原来的老式灶台也成了摆设。

杨陵区五泉镇蒋家寨村村民魏秀玲说:“咱们厨房你看把瓷砖都贴上了,现在人一走进来不管吃不吃,但给人的感觉还是好。”

2018年,杨凌按照“每户补贴2000元、群众自筹400元”的标准,启动了“燃气进村”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农村片区项目。

杨凌示范区杨陵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魏掌信说:“截至目前,全区实现48个村约20437户天然气农村全覆盖,确保应通尽通,通气点火率达到85%,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逐步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在宝鸡眉县营头镇红河谷村,已经投用的的小微型“污水处理厂”,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大实惠。这个仅有400平米左右的“污水处理厂”实际是个“人工湿地”。别看它小,却能够将红河谷村37户群众的生活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眉县营头镇红河谷村村委会副主任王江成说:“基本上把污水的有害成分全部过滤掉了,最后一层咱们通过上面50公分种的植物芦苇,这个芦苇根系把污水有害成分吸收了以后,基本上就达到排放标准了。”

红河谷村是旅游度假专业村,自从这套“人工湿地”启用后,农家乐经营户王加会最大的感受就是环境好了,小长假来农家乐的人更多了。

眉县营头镇红河谷村农家乐经营户王加会说:“以前洗菜的水到处流,天热的时候臭气熏天,政府把它改造了以后,环境好得多了,游客也多了。”

目前,眉县已投入3300多万元,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74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县、镇、村三级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得到完善。

近年来,陕西省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生态创建为助推器,牢固树立城乡环境一体化治理的新思路,全面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环境质量改善,在全国农村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树立起了“陕西样板”。建成了一批污染治理设施,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打造了一批具有乡土文化、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生态环境和群众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实现了从“环境美”到“产业美”,从“村庄美”到“全域美”,从“规划美”到“特色美”的嬗变,绿色不仅成为了时尚,更为乡村的发展带来重大的机遇。(文/《西部大开发》杂志记者 张永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