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祖父曹寅和魏东亭(曹雪芹的祖父曹寅)

曹雪芹祖父曹寅和魏东亭(曹雪芹的祖父曹寅)(1)

在热播剧《康熙王朝》中,第一集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桥段:幼小的玄烨深夜偷跑去溜冰,结果耽误了上早课的时间。因为玄烨是皇子,惩罚不得,于是老师魏承谟就打玄烨伴读魏东亭的手心,魏东亭是他自己儿子,自然是打得的。

见自己没有挨打,一开始玄烨还有些沾沾自喜。但是老师一下又一下狠狠地打魏东亭,玄烨都看不下去了,就出言阻止:老师,东亭可是你的儿子呀?

魏承谟一本正经地严肃说道:“在学堂中,只有老师和学生,没有父亲和儿子。”当然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东亭是跟着玄烨的,之所以迟到也是因为玄烨,这里打东亭的手心来作为惩罚,实则是打给小玄烨看的。

看完这一段,不由得联想到,那些自幼陪在太子或皇子身边的伴读。纵然《康熙王朝》中的老师魏承谟和伴读魏东亭都是虚构的,但他们在历史上也有原型。魏承谟的原型范承谟,而魏东亭的原型,则是鼎鼎有名《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

曹雪芹祖父曹寅和魏东亭(曹雪芹的祖父曹寅)(2)

可是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针对曹寅到底有没有做过康熙玄烨的伴读这个问题,史学家们的意见各不一致,这一点尚且存疑。而目前支持曹寅并没有做过康熙伴读的观点,要远远多于前者。

“伴读”这回事,顾名思义,就是陪伴皇子或太子读书而设置的同伴,这个同伴可以起到陪伴和督促皇子读书的作用,假若皇子有错,伴读也可以代为接受惩罚。正如《康熙王朝》中,魏东亭代替玄烨受惩罚的那一幕。

清朝的伴读制度,在正史中的记载寥寥,唯一可以参考的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过“伴读”。他是这样说的——

我九岁的时候,他们想出一条促进我学业的办法,给我配上伴读的学生。伴读者每人每月可以拿到按八十两银子折合的酬赏,另外被赏“紫禁城骑马”。

曹雪芹祖父曹寅和魏东亭(曹雪芹的祖父曹寅)(3)

因为溥仪从6岁时开始读书,他的成绩并不好,于是为了督促他学习,就给他配上了“伴读”。在溥仪的回忆中,能够成为“伴读”,这是被视为天大的荣誉。因为给他当“伴读”的人,仅仅有三个,溥杰、毓崇(溥伦的儿子)和溥佳(七叔载沣的儿子)。这三个人的身份本就不凡,却也因为成为溥仪的伴读,而更加“面上有光”。

由此可见,皇帝的“伴读”这个角色,也绝对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一般来说,都是从皇室中选取的皇族子弟,绝对不会是随便挑选的皇宫奴仆,或大臣的孩子。

除此之外,溥仪还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了上课的“场景”,也就是他们读书时的座位顺序——

桌子北边朝南的独座是我的,师傅坐在我左手边面西的位子上,顺他身边的是伴读者的座位。

这也说明,“伴读”所充当的角色,是皇帝或皇子的同学,而不是伺候读书的仆人。因为“伴读”的身份,也是同样尊贵的。

曹雪芹祖父曹寅和魏东亭(曹雪芹的祖父曹寅)(4)

那么,再来看看曹寅,到底有没有可能是康熙帝的伴读呢?

曹寅虽然身份不凡,但他是包衣子弟,并非皇室之人,基本上是没资格充当“伴读”的。其次,清朝的皇帝按照惯例6岁开始读书,康熙帝八岁就登基做小皇帝了,他那时候读书,按理说早就有“伴读”了。而康熙八岁的时候,曹寅实际上才只有三四岁的年纪,并不太可能成为“伴读”。

根据史料相关记载推测,曹寅的父亲曹玺,于康熙二年出任江宁织造。而曹寅曾经在《楝亭文钞·重修二郎神庙碑》中写道:“予自六龄侍先公宦游于此(江宁)。”也就是说,曹寅六岁就跟着父亲到了江宁织造。之后的几年,曹寅都跟随着父亲,在江南长大,这样的话,成为康熙“伴读”这件事,就已然矛盾了。

曹雪芹祖父曹寅和魏东亭(曹雪芹的祖父曹寅)(5)

既然曹寅做过康熙“伴读”的说法经不起推敲,那这个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就要提到,周汝昌先生所著的《红楼梦新证》。书中表明,是周汝昌先生引述他所听到的邓之诚先生亲口告诉他的话。但这位邓之诚先生从何得知这件事呢?大抵是听说来的,听说来的本就不可靠,万一是误传呢,一传十,十传百,本来没有的事,也就莫名其妙“板上钉钉”了。

由此可见,很多事情我们未必能听一家之言,或者单独听一刀切的论证,时刻保持怀疑的态度,谨慎推敲与论证,才能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参考资料:李广柏《曹寅“伴读”之说不可信》、刘上生《佩笔侍从:曹寅 “为康熙伴读” 说辨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