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惊叹的湖北非遗(上世纪武汉市八大特产)
上世纪武汉市八大特产,包括汉绣、武汉汾酒 、黄陂泥塑、重糖烘糕 、高洪太铜锣、新洲油面 、青山麻烘糕 、曹正兴菜刀全部成为非遗,如今年销量超十亿元。
作者 华中城市研究院院长冯煜晖
汉绣
汉绣与苏绣、湘绣等同为全国名绣,清朝和民国初年,汉绣店铺遍及三镇,主要品种有桌围椅背、门帘帐4沿、堂彩屏风、戏衣等,曾在1910年的南洋赛会和1915年的巴拿马赛会获金质奖牌。汉绣戏衣在全国有很高声誉,其针法有70多种,做工精细,成品挺括,图案富于变化,花纹古朴艳丽,色彩光艳夺目。
著名京戏大师梅兰芳、程砚秋、袁世海、高盛麟,汉剧名流朱洪寿、余洪元、大和尚、牡丹花、陈伯华等都曾订制演出戏衣。近年《闯王旗》、《花墙会》、《徐九经升官记》等电影戏曲片里的服装,也是汉绣戏衣。
武汉汾酒
武汉的白酒生产,在康熙年间的《武昌府志》中己有记载。在清末糟坊中,“老大有”、“老天成”等比较有名,他们采用山西杏花村汾酒的传统工艺酿酒,称为“汉汾”,曾在1916年巴拿马万国评酒会上获奖。解放后,在老天成等基础上建成的武汉酒厂生产出的特制汉汾,则改称为黄鹤楼酒,黄鹤楼牌清香型汉汾酒,透明清亮,入口醇甜,畅售省内外,1980年被评为湖北省优质产品;特制汉汾酒为清浓香型大曲酒,“闻有清香,饮有浓香”,入口平柔,回味绵长,1979年评为湖北省优质产品;特制黄鹤楼清香型白酒,清澈透明,香味纯正,入口醇厚绵软,后味爽朗干净,1984年连获国家质量奖金牌、全国轻工系统酒类质量大赛金杯奖和第四届全国白酒质量评比清香型酒最高分。
黄陂泥塑
历史悠久,据记载:汉阳归元寺在清道光年问雕塑的五百罗汉(咸丰2年毁于兵燹),以及现存的五百罗汉(光绪年间重塑)均出自黄陂民问艺人之手。
泡桐的黄陂泥塑工艺厂,从1979年建厂以来,以生产室内小型装饰雕塑为主,行销国内外市场。该厂创作产品有“李白”、“屈原”、“杜甫”、“鲁迅”、“木兰从军”等等,均深受社会欢迎。该厂产品在全省质量评比中,曾获总分第1名。部分产品远销欧美南洋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11种作品曾被选送美国展销。
重糖烘糕
创制于清光绪庚子年(1900年),为黄陂武湖五通口李祥泰特产。用大米、食油、桂花、八角、盖面、黄松糖、黑芝麻等原料,通过两次蒸、烘而成。上口酥脆香甜。享誉百余年,畅销省内外。1981年,在农垦部主持的全国糕点鉴评会上,获优质产品奖。
高洪太铜锣
全国四大名锣之一的汉啰即是黄陂高洪太的铜锣。其独特之处是音色好、音量长,余音袅袅动人,并且灵活喜手,厚薄适度。如高、中、低虎音锣,发音似虎之哼声。因此高洪大铜锣,享誉遐迎。现有产品 64 种,其中虎音锣、广铁被列为轻工部1977 年、 1980 年优质产品而最负盛名。苏锣、小锣、小镣曾分别获得1982 年全国评比第1、2、3 名。
新洲油面
新洲著名面点。面丝细,内空心。用面粉加盐拌水揉和,盘成粗条,再用油浸,搓成圆条,扯于长竹筷,经过发酵后,插在木架上,拉长成细丝,晒干割下扎捆即成。以幸福乡余茂卿、徐早香(女)制作的最佳。
青山麻烘糕
用优质糯米、饱满的黑芝麻、名产桂花和上等棉白糖精制而成,糕片厚薄一致,糖麻分布均匀,香甜酥脆,疏松爽口,是著名的特产品。武汉居民除食用外,还常于馈赠。全国各地均有销售,并有少量出口。1981年获湖北省优质产品称号、1982年在全国儿童生活用品展销会上颇受欢迎。
曹正兴菜刀
曹正兴菜刀是传统的名牌产品,至今有 140 多年历史。它以前切后砍、切姜不带丝、切肉不带筋、砍骨不卷口而闻名。曹正兴菜刀的创始人曹月海,是黄陂祁家湾曹家大湾人。他在选料、锻坯、夹钢、津火等工序上,非常严格,创造出两种独特方法,即"熏烟法"和"石击火花鉴别法"用以检验刀板是否平正,库薄是否合乎要求 钢火硬度是否恰到好处。建国后,曹正兴菜刀的传统技艺,由其子孙继承下来,在政府的支持下,更上一层楼,逐步走向机械化。花色品种已增加到 300多样。60 年代以来,远销港澳和日本、毛里求斯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