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嫉妒心重的原因(当孩子嫉妒同学时)

接了二宝放学,她有点不开心,一路闷闷不乐的。

回到家我问她怎么了,她沉默了一会儿说,她有点嫉妒她的同桌——一位瘦瘦的小女孩。

为什么呢?

因为同桌得了好几个A ,她才得了2个,她有点失落。

原来如此,这小孩,知道要强了。

我安慰她,其实她也很厉害,并鼓励她努努力,把不足之处提升一下,争取多得几个A 。

二宝被我安慰到,情绪好多了,又吃了点水果,这才恢复正常。

孩子有嫉妒心重的原因(当孩子嫉妒同学时)(1)

还好,二宝只是嘴上说着嫉妒,而且这种嫉妒,很快就在我的安慰下消失了。

记得大宝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也嫉妒过自己的好朋友悦悦。

大宝和悦悦从小就认识,上小学后她俩虽然不在一个班,但也经常一起玩。

有一阵我发现,大宝提起悦悦的时候少了,和悦悦玩的时候也少了。我问大宝是不是和悦悦闹矛盾了,大宝说不知道,一脸不高兴的样子。

我问悦悦妈妈,她也一脸懵,不知道俩孩子之间发生什么事了。

孩子有嫉妒心重的原因(当孩子嫉妒同学时)(2)

有一天,我在朋友圈看到悦悦妈妈晒了一张奖状,是悦悦参加朗读比赛获得的。我随口说道,悦悦厉害呀,朗读比赛获奖了。

没想到大宝一撇嘴,一脸不服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的,并马上回到自己的房间,重重地把门关上了。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大宝莫不是在嫉妒悦悦吧?上次她听说悦悦没带语文书被老师罚站了,她还得意了呢。

这孩子,小小年纪,怎么嫉妒心那么强呢?

孩子有嫉妒心重的原因(当孩子嫉妒同学时)(3)

原本大宝和悦悦是好朋友,但因为悦悦进入小学后各方面表现都很亮眼,在朗读比赛中也拿了奖,这让大宝产生了嫉妒心理,并说没什么了不起的,不愿意再跟悦悦玩。

这是典型的“酸葡萄”式嫉妒心理。

酸葡萄的故事来源于寓言故事《狐狸与葡萄》,狐狸想吃葡萄,但无法吃到,于是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心理学上认为,人们在追求某一个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而故意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借以自我安慰,这就是酸葡萄心理效应。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发生在孩子身上类似于酸葡萄效应的行为。

比如,孩子想吃别人的零食,却故意说零食不好吃。

比如,想玩别人的玩具却说有什么稀奇的,他的玩具更好玩。

孩子嫉妒同学时,其实是酸葡萄心理在作怪,父母别不当回事。

孩子有嫉妒心重的原因(当孩子嫉妒同学时)(4)

孩子之所以会产生酸葡萄式的嫉妒心理,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竞争意识,害怕同伴比自己厉害,超过自己。于是他们产生了嫉妒心理。

此外,有的孩子好胜心强,处处和别人比较,当他在竞争中处于下风时,便会嫉妒成功者。

也有的孩子虚荣心强、敏感,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比不过别人,就会在心理上表现出来。

他们想的不是通过公平竞争来超过别人,而是诋毁、伤害对方,似乎这样,他们心理才会平衡一些。

孩子有嫉妒心重的原因(当孩子嫉妒同学时)(5)

孩子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是酸葡萄心理,尤其对3-5岁的孩子来说。就像曾经的大宝,看到好朋友比自己表现好,就不爱和对方玩了,看到好朋友犯错自己会幸灾乐祸。

虽然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孩子心智发育成熟的标志。

不过,父母不能对孩子听之任之,任由孩子在酸葡萄心理下生活,而要尽早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引导,才能让孩子养成健康的性格。

如何引导呢,以下方法可以一试:

1、积极引导

父母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经常拿孩子跟别人比较,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当孩子嫉妒别人时,父母要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进步,而不是寄希望于别人退步。

成功需要努力,而不是幻想别人失败。

孩子有嫉妒心重的原因(当孩子嫉妒同学时)(6)

2、实事求是地比较

一些嫉妒心强的孩子,在和别人比较时,往往容易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这会让他们越比越没底气,越自卑。

也有的孩子,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较,这会让孩子妄自尊大。

以上方法都是不妥当的。

正确的比较方法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比较,以便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这样才能扬长补短。

孩子有嫉妒心重的原因(当孩子嫉妒同学时)(7)

3、换位思考法

当孩子嫉妒别人时,父母不妨问问孩子,如果你是那个被嫉妒的孩子,你心里会有何感想,你会难受、伤心吗?

让孩子换位思考,孩子更能体会被嫉妒者的心情,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孩子有嫉妒心重的原因(当孩子嫉妒同学时)(8)

为了不让二宝的嫉妒心发酵,我决定在行动上引导她。

我带着她翻阅了她的作业,从中找出她的不足之处,以及她的优点。二宝知道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了清醒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和她制定了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二宝很踏实,经过努力,她陆续得了几个A ,和她同桌的差距一步步在缩小。这样一来,她对同桌的嫉妒心也减弱了很多。

当孩子出现酸葡萄式嫉妒心理时,这标志着孩子长大了,知道区分自己和他人了。

父母不妨仔细分析下,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有的放矢,才能帮助孩子放下嫉妒心理,健康成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