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姓历史资料(天下曾姓源自方城)
曾姓是中华传统汉族姓氏,这不由得我们想起这样一些闪光的名字,比如曾参、曾国藩等等。据传,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这里有个问题,到底这曲烈在哪里被封为子爵王国?后世很有争议。史料记载,后鄫国被灭,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但这个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太子巫从哪里出奔鲁国?
随着河南方城八里桥夏代遗址的发掘,终于揭开了古缯国神秘的面纱。2010年4月,经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认定,河南方城为"中华曾姓祖根地"。2012年12月12日,古缯国文化苑项目在方城八里桥正式启动,标志着长期以来关于曾姓根源的追索遂告一段落。
但问题的关键是,关于曾姓的历史求真还在继续,相关的争论还在碰撞。
依据文献记载,缯国国都在方城境内。《国语.郑语》韦昭注谓:"缯,申之与国也。"这句话说明西周时期缯国与申国比邻,而申国就是今天的南阳。
《左传.哀公四年》曰:"致方城之外于缯关。"在这里第一次点明了古缯国的具体位置。杜预注谓:"负函、缯关皆楚地。"据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和高士奇《春秋地理考实》记载,缯国、缯关在今河南省方城县境内。
寻根谒祖是所有华夏子孙的祈求和渴望。曾姓的祖根地在哪?这一直是后裔们孜孜不息的寻根情结。
《世本》谓:"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史载少康有九子,曲烈实为其次子。这说明夏代即有缯国。鄫国从建至灭,曾多次迁国。始封地名为今河南省方城县北,终地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文峰山东部向城镇境内。
2014年12月4日,在古缯国博物馆落成之际,中华曾氏拜祖大典在南阳方城古缯国博物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千名曾氏宗亲前来祭拜曾姓始祖—曲烈。
乘借拜祖大典的举行,首届古缯国文化与中华曾姓源流研讨会同日在方城举行。研讨会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主办,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曾姓委员会承办。
研讨会围绕古缯国与曾姓起源、曾姓名人与曾姓文化、根亲文化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并达成共识。
"曾",古代又作"缯",其得姓方式系以国为姓,而最早的缯国在今河南方城,所以方城是中华曾姓的祖根地。
曾或作"鄫"、"缯",是夏代的一个著名古国。曾国文化源远流长,从新中国成立开始,迄今已有将近4000年的历史。
关于缯国文化发祥地问题,后世学者歧见纷纭,争讼不已。纵览中国历史,曾经存在过三个曾国,即潧水之曾、瑯玡之曾和缯关之曾,其地域分别在河南新密新郑、山东兰陵和河南方城。这三个曾国虽然同为姒姓,但在时间上却有先后之别,并非都是夏禹后裔曲烈的始封之地。
著名先秦史学家何光岳先生考察了它们源流发展轨迹后,提出:"鄫国,子爵,为姒姓。约在夏代中叶,始新中国成立于缯丘,在今河南方城县北,夏代之缯,当在缯关,到商代才东迁潧水,周武王灭商时,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地区苍山县西北古鄫城(缯、鄫、曾古时通用)。"自此,三曾的历史被梳理得清清楚楚,它们之间原来存在着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
由此可知,曾国的故墟在缯关,即今河南方城,曲烈于夏代中期于此立国,史称为"缯"。新密新郑之曾与兰陵之曾是方城之曾的分支或是由其裂变而来。追根溯源,河南方城才是曾国文化的发祥地。由此可见,方城被赋予"中华曾氏祖根地"、"古缯国遗址"、"丝绸之路源头"等桂冠当之无愧。
姓氏祖地、名人里籍关系着地方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因此认定要非常严肃,结论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即古史文献、考古与民俗民间文化相互印证佐证,这办法亦称三重考证法。比如在方城,古史文献中有甲骨文、《史记》等相关记载,考古文物有八里桥遗址、古缯关遗址,再加上民俗民间文化有曾姓寻根活动。前两种是静态的,第三种是动态的活的文化,尤其珍贵。
姓氏主根起源具有唯一性。先秦有以国为氏、以官爵为氏的传统。曾姓源于以国为氏,古缯国在方城,因而曾姓祖根地在方城,社会各界均认为是可信的。
有趣的是,中国民间有孔、孟、颜、曾四大姓拥有一个通天谱的说法。所谓"通天谱",即全天下这四大姓只有一个家谱。那么,孔、孟、颜、曾四姓并非同出一祖,为何也共用一谱呢?原因是这四姓的祖先可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颜回、曾参四大圣贤,孔、孟、颜、曾四大姓拥有的通天谱,可谓之"文化通谱",这是一种文化认同,一种文化精神,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崇尚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