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什么颜色的眼镜显成熟(乱花渐欲迷人眼)
眼睛看不清了,佩戴眼镜是很多人的选择。但你真的会挑眼镜吗?它们是如何帮助人看清的?巩膜镜和RGP镜都是啥?一文了解。
撰文/记者 王雪莹 编辑/刘昭
新媒体编辑/房永珍
采访专家:
宋红欣(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学视光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
张景尚(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治医师)
“又圆又亮,左右一样,脚蹬两耳,腰跨鼻梁”,打一个物品是什么呢?谜底其实很简单:眼镜。
随着光学的秘密一一被科学家揭开,眼镜也应运而生。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眼镜从曾经王公贵族的“特供”配饰,早已变成普通百姓所用的寻常物品。但是你知道吗,眼镜其实有很多种,让我们一起盘点种类繁多的眼镜吧!
01
近视、远视…我们为何看不清?
想要了解眼镜,首先要说说人类为什么会看不清。眼睛的工作机制跟照相机差不多,角膜、房水、晶体和玻璃体是眼睛的屈光系统,如同眼睛这个“相机”的“镜头”,视网膜就是“相机”的底片。
当光线经过眼球的“镜头”聚焦成像,对于屈光系统正常的眼球来说,成像会不偏不倚地落在眼球的“底片”上。此时,我们就能够看到清晰的图像。如果屈光不正,譬如近视、远视或是散光,人眼所看到的东西就模模糊糊。
近视中最常见的就是轴性近视,即由于眼睛的眼轴距离——从角膜到视网膜的眼球前后径距离——变长了。在这种情况下,光的聚焦成像提前,就无法将图像准确地落在“底片”上。反之,对于轴性远视的人而言,因为眼轴的长度不足,光线会聚而成的图像会落在“底片”之后。在这种情况下,人看远处的东西反而会比看近处更清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很少有人知道,人类的眼轴长度其实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而发育变长:原来,刚刚出生的婴儿眼轴非常短,长度约为16毫米,是一个典型的“远视”;3岁后,幼儿的眼轴会快速增长直至成年停止,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视力会从儿时的“远视”,逐渐变为成年时的“正视”。对于一个视力正常的成年人,其眼轴平均长度一般约为23.5毫米~24毫米。
尽管会在发育中不断变长,但人的眼轴却无法逆向生长。也就是说,眼轴要么保持不变、停止变长,要么继续发育、长度变长。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屈光异常的人群,想要矫正视力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就是借助“外力”对进入人眼的光线进行“调整”,譬如—在眼睛前放一副光学镜片。
02
近视镜与远视镜:用镜片帮助眼轴
近视镜和远视镜,是矫正视力最常见的眼镜种类。如前文所说,轴性近视是近视眼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代人之所以会近视,抛开遗传等因素,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长期盯着电脑、使用手机、不注意用眼卫生等,很容易导致眼睛长期处于调节紧张状态,引发眼球充血、眼压增高、眼球壁弹性降低,进而导致眼轴变长。
▲近视与远视的矫正原理(制图/王雪莹)
近视眼所戴的近视镜,是利用凹透镜能发散光线的原理使像距变长,其镜片采用凹透镜,特点就是中间薄、边缘厚。具体来说,给近视眼面前加上一副凹透镜,让光线先发散再传入眼球,使光线经过眼球的晶状体后,能准确地在视网膜上成像。
相比于近视,远视眼的情况又略有不同。如前文所说,正常情况下,生理性远视的婴儿,其眼轴会随着眼球的发育而不断增长,但部分人会受遗传、环境等因素影响,其眼轴无法长到正常长度,最终导致轴性远视。轴性远视虽然看远处更清晰,但看近处却会更吃力,尤其对于高度远视者,非常容易造成斜视、弱视,因此远视眼也应该及时进行视力矫正。
与近视镜原理恰恰相反,远视镜主要是利用凸透镜能汇聚光线的原理,让光线先“聚拢”再传入眼球。其镜片采用凸透镜,特点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值得注意的是,老花眼和远视眼虽然表象差不多,都是看近处不清而远处很清楚,且眼镜戴的都是凸透镜,但二者却有本质性区别:老花是生理现象,是自然衰老、眼球调节功能逐渐减弱的结果,而远视却是一种病理现象。
03
散光镜:“柱面镜”登场
除了近视和远视,还有一种屈光不正叫做散光,它主要跟眼球的角膜有关。
在讨论近视和远视时,人们都是基于眼球屈光系统是规则的这一前提,即各个方向上的屈光度是一样的,但人的眼球显然不是一个完美的球,而更像是一个水平放置的鸡蛋。
在这种情况下,角膜垂直方向的屈光力强,导致垂直光线会先会聚,而角膜水平方向的屈光力弱,水平光线会后会聚,即便晶体、眼轴距离和视网膜的位置都没有问题,人看到的图像也会是“重影”的,就像光线散开了一样,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散光。
尽管在现实配镜时很少有人会提起,但事实上散光也分很多种:根据屈光度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不同,散光也被分为细化为顺规散光、逆规散光和斜轴散光三大类。其中,顺规散光者是最常见的一种散光。
▲柱面镜原理(制图/王雪莹)
由于散光是角膜某一个方向的屈光力异常,因而使用凹透镜或凸透镜这种球面镜无法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为此,科学家们想到了另一种镜片——柱面镜,即将一个圆柱体顺着轴线所切而得到的部分。
在垂直方向上,柱面镜是直线,没有曲面,因而不屈光;在水平方向上,柱面镜有曲面,可以屈光。相比于能将光线聚为一个点的球面镜,柱面镜则是将光线聚成一根线,而散光正是球面在某个方向上聚焦效果不一致所导致的,使用柱面镜恰好可以纠正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实际生活里,散光往往会跟近视或远视一同出现,因而在制作镜片时,人们会将球面镜和柱面镜合二为一——远视散光使用的是凸柱镜,近视散光则使用凹柱镜,只是肉眼很难简单地分辨。
04
角膜塑形镜与RGP镜:新一代的隐形眼镜?
除了常见的近视镜、远视镜和散光镜,角膜塑形镜和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片(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简称RGP)也是当下眼镜界里的“网红”产品。
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y Lens)也被称为OK镜,是一种特殊用途的RGP。其内表面由多个弧段组成,戴上后可以使角膜中央区域的弧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平,通过负压抽吸和正压压迫的物理作用,使角膜上皮细胞重新排列组合,将角膜中央区前表面的曲率变平坦,而周边角膜变陡峭。
通过这种方式,透过角膜正中的光线能够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从而暂时性降低近视度数,提高裸眼视力,同时有效地控制眼轴距离的增长,减缓近视的发展速度。
▲软性角膜接触镜片、硬性角膜接触镜片和巩膜镜的大小有明显区别(制图/王雪莹)
不同于以控制近视发展为目的的角膜塑形镜,RGP则主要是用来提高因高度屈光不正、不规则散光人群的视觉质量。举例来说,高度近视者所佩戴的框架眼镜,其本质是一个缩小镜,由于眼球与镜片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因而人眼看到的物体会被一定程度上缩小,而RGP因为能够紧贴眼球,故而不会存在类似问题。
此外,由于RGP材质的特殊性能显著增加氧气的通过量,因而与传统的隐形眼镜(即软性角膜接触镜片)相比,它在透氧性、牢固性、湿润性和抗沉淀性方面的表现都要更好,对角膜的损伤也更小,更适合长时间佩戴。鉴于此,市场也普遍将RGP视为新一代的隐形眼镜。
在使用时,角膜塑形镜通常是在夜间睡觉时使用,佩戴约8-10个小时,白天摘下后裸眼视力几乎可以达到最佳矫正视力,给8岁-18岁的人群使用效果最为显著;RGP则恰恰相反,需要佩戴者白天戴、晚上睡觉时摘——这一点又跟普通的隐形眼镜相同,在适配年龄上也没有更大的限制。
自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角膜塑形镜一直毁誉参半:引进之初,角膜塑形镜的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对佩戴和护理缺乏一定的重视,曾多次引发儿童佩戴后出现眼部疾病的案例。然而时至今日,角膜塑形镜技术已经颇为成熟,许多城市的三甲医院、专科医院甚至开设了角膜塑形镜服务项目。
“现在(角膜塑形镜的)技术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严格按照医嘱正确佩戴几乎没有什么问题”,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治医师张景尚告诉记者。
对此,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学视光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宋红欣也表示,角膜塑形镜和角膜之间会有泪液保护,只要参数合适,配镜的安全性“很高”,“而且人眼的角膜上皮具有自行修复功能,一般24小时就会自然更替一次,且7天就有一次大更新。因此如果发生角膜上皮损伤,只要及时正确处理,角膜很快就能修复如初”。
05
巩膜镜:“跨过”角膜
近年来,巩膜镜(scleral contact lenses)也越来越常被人们谈起。
作为一种大直径的硬性高透氧性眼接触镜,巩膜镜的直径能够达到15~25毫米之间。人们可能会好奇:普通的隐形眼镜那么小都很难戴,巩膜镜比它还大,戴上能舒服吗?
原来,巩膜镜的设计与普通的隐形眼镜并不相同,而是在中部隆起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拱顶,这样特殊的造型使其能够直接“跨过”角膜,在不接触角膜的情况下,让镜片延伸至巩膜,实现完全由巩膜承重。
▲巩膜镜示意图(制图/王雪莹)
“其实,巩膜镜这项技术并没有特别特殊的地方,一是跟硬性隐形眼镜比它的直径比较大,二就是不跟角膜接触,而是跟巩膜接触”,宋红欣告诉记者,一般的角膜接触镜直径只有11~12毫米,而巩膜镜的直径会“超过人眼的黑眼珠,而是跟白眼仁直接接触”。理论上,巩膜镜能够达到矫正视力的作用,提供更好的视觉质量,改善不规则散光患者的视力,尤其适用于以圆锥角膜为代表的各种角膜扩张性疾病、透明边缘变性等。
同时,在佩戴巩膜镜之前,会在镜片中充满生理盐水等特殊流体,因而镜片与角膜形成的泪液层能使角膜一直处于湿润的状态,从而锁住角膜的水分,明显改善眼干、眼涩等症状。
尽管网上对巩膜镜的讨论越来越多,但是宋红欣也告诉记者,目前,巩膜镜的使用还是主要集中于国外,“国内因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尚未批准,因而在国内并不常见”。■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