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姓的来源有什么(刘姓的历史4)

劉姓的历史源流作者:刘水龙,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关于刘姓的来源有什么?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关于刘姓的来源有什么(刘姓的历史4)

关于刘姓的来源有什么

劉姓的历史源流

作者:刘水龙

七、近代刘姓复兴

1、复兴轨迹

与整个汉民族的发展相对应,近代刘姓的历史,也是一部复兴的历史,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再造刘姓辉煌的历史。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军和因镇压太平天国而产生的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担当了近代中国汉民族复兴的先锋。

  揭开近代刘姓复兴序幕的,也正是随曾国藩而兴起的湖南湘乡刘氏和整个湖湘刘氏。这些家族有许多成员因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阵亡而为家族赢得了荣誉,而有许多成功者则在战争中崛起,成了清朝后期的重要官员,如湖南新宁的刘长祐、刘坤一。

当外国列强野蛮入侵中国的时期,广大的刘氏成员再一次体现了"汉之子孙"精神,主动积极地投入反抗侵略的战争。因而在东部,有刘铭传台湾抗日,有刘步蟾在东海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在南部,有刘永福的"黑旗军"英勇抗法,与刘铭传遥相呼应;在西北部,有刘锦棠、刘典、刘长祐等湘军出身的将领,率部随左宗棠西征新疆,抗击沙俄,平定叛乱。台湾建省后的第一任巡抚和新疆建省后的第一任巡抚,都是由刘姓成员担任。

  而在追求人民自由民主、创建新社会的斗争中,刘姓又自觉走到了历史的前列。刘铭传在保卫台湾的同时,又充当了"台湾近代化的先驱"。导演"百日维新"的"戊戌六君子"中,赫然又有一位刘光第,为刘姓争得了一席之地。作为"辛亥革命"的元老,刘揆一地位仅次于孙中山、宋教仁、黄兴。他的胞弟刘道一,则在为建立新制度的战争中壮烈捐躯。

  20世纪上半叶的特殊历史原因造成了中国的军阀割据和内乱,而刘姓似乎从三国刘备开始就与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又有刘湘、刘文辉家族的兴起,充当起"四川王"的角色。

在中国communist不断崛起和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主角的进程,刘氏族姓再次孕育了一位最杰出的军事家刘军神和最杰出的leader。当然,也贡献了以刘胡蓝、刘治单为代表的先烈。

2、湖湘刘氏--近代刘姓复兴的先锋

 在近代史上,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湖南人充当了汉族复兴的先锋。而湖南的刘姓,也随着曾氏的湘军而崛起于世,担当起刘姓复兴的先锋。 湖湘刘氏不是一个宗族,而包括众多支派,但这些刘氏宗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随着湘军的出现而崛起于世的。  近代著名的湖湘刘氏主要包括:以著名湘军将领刘锦棠为代表的湘乡城江刘氏;以清末两江总督刘坤一为代表的湘中新宁刘氏;以学者型湘军将领刘典为代表的宁乡灰汤白石峰刘氏;以著名湘军将领刘蓉为代表的湘乡槠山刘氏。

  湘乡城江刘氏是近代最早复兴的汉族刘姓宗族之一。该家族因产生了湘军将领刘松山和保卫新疆的英雄刘锦棠而名扬海内外。 湘乡城江刘氏形成于明代,迁自江西,源出江西安成前溪刘氏,以南唐大理评事刘庄为远祖,以刘翊圣为迁湘始祖。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湘乡刘氏大批成员参加了曾国藩的湘军。 刘松山随曾国藩攻打太平军,后奉命追剿西路捻军,升任广东陆路提督。同治七年,随左宗棠镇压陕、甘肃回民叛乱,在围攻马五寨时中炮而死。刘松山的儿子刘鼒,世袭一等轻车都尉,后任山西按察使。 刘锦棠是刘松山的侄儿,刘松山阵亡后,刘锦堂接掌老湘军,击败金积堡回民军队,捕杀马化龙,报了杀叔之仇。后来,刘锦棠随左宗棠西征新疆,一举歼灭阿古柏部的叛军。刘锦棠指挥的这次战争,被历史学家列为"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之一。后刘锦棠因功升任清政府兵部右侍郎。1884年,清政府建立新疆省,刘锦棠出任第一届新疆巡抚兼钦差大臣,后去世于任所。

新宁刘氏,因为产生了支持维新变法的刘坤一而扬名全国,又因为同一宗族产生了"隔墙两总督"而在刘氏家族中美名远播。 刘坤一属石田刘姓,始祖刘世贤于明正德年间从江西安福县迁新宁县金城里,传11代至刘坤一。刘坤一与刘长祐同宗不同派,他是刘长祐的族叔,但年纪却比刘长祐小。刘坤一,随刘长祐参加湘军,援战江西,因屡立大功,被破格提升为直隶知州,此后历任临江知府、广西按察使、广西布政使、江西巡抚。1875年,刘坤一升任两广总督,五年后出任两江总督。中日甲午战争后,刘坤一以钦差大臣身份驻守山海关,节制关内外陆军,一战而败。1889年,当慈禧太后与荣禄阴谋废黜光绪皇帝时,刘坤一上书坚决反对。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刘坤一与张之洞等联合倡导"东南互保"。1901年,又与张之洞一同连续3次上疏请求朝廷变法,主张以兴学为首务,整顿中国旧法,兼采西方法律。至此,刘坤一已由一名汉族封疆大吏,衍变成清朝末期的改革者和变法者。 刘长祐属砖屋房刘姓(新中国高教部副部长刘子载也系该族),始祖刘彦仁于元末从江西安福县迁新宁县油头村,四传移居新宁县城东门外。刘长祐与邻居刘坤一家族属于同族而不同派,后两人均官任总督,当地人称之为"隔墙两总督"。刘长祐儒生出身,1849年拔贡。1852年随江忠源赴广西征讨太平天国。后因镇压石达开与"大成国"起义军有功,累升至两广总督,后升直隶总督。1867年因镇压河北沧州盐民起事不力被革职,四年后复出任广东巡抚、广西巡抚,1873年曾率部进入越南,镇压黄崇英起事。1875年担任云贵总督。刘长祐任云贵总督期间,防备法国侵略越南,并推荐了刘永福。

湘乡槠山刘氏形成于北宋初,迁自广西桂林,祖籍丰沛彭城,以刘元贵为迁湘开基始祖。刘元贵原籍"江南徐州府丰县彭城驿",是刘泰嘉的儿子。924年,因中原一带战乱不堪,刘元贵为避乱自丰县徙居广西桂林府临桂县。960年,刘贵元再一次迁徙,从桂林来到湖南,定居在湖南湘乡县城南120华里的四十都万宝坪老槠山。 刘蓉是槠山刘氏的第27代。太平天国起事后,曾与曾国藩等在湘乡办团练,并随曾氏在江西与太平军作战。1860年,随骆秉璋入川,在骆氏幕内参赞军务,两年后出任四川布政使。奉命率部追剿石达开,在大渡河与太平军展开激战,处死石达开。一年后,刘蓉调任陕西巡抚,督办全陕军务。同治五年,在灞桥与张宗禹部捻军作战时被捻军击败,被革职回家。刘蓉的大女儿嫁给曾国藩的儿子维新派人士曾纪泽为妻。

宁乡灰汤白石峰刘氏先世在元朝时由江西吉水徙湖南衡山,以刘荣章(1384--1454年)为开基始祖。1420年,刘荣章与儿子刘华国、刘华山一同从衡山迁来宁乡县,落籍宁乡七都九区白石峰下新塘湾竹山湾。刘荣章的后裔繁衍发达,形成宁乡望族灰汤白厂峰刘氏。此后的世系是刘荣章→刘华国→刘富有→刘贵德→刘俊彩→刘秀芝→刘贤文→刘良忠→刘宗邻→刘祖银→刘显蝌→刘应达→刘仁淑→刘义旆→刘礼泰→刘智新→刘典→刘本鉴→刘宜潜→刘先枝→刘立能。随着湘军的崛起,宁乡刘氏因产生了湘军将领刘典,而名扬天下,成为中国近代刘氏望族之一。

太平天国爆发后,刘典在家乡宁乡县办团练,后加入左宗棠军幕,总司营务,不久成为左宗棠手的一员虎将。后转战江西、江浙一带。在江西浮梁、乐平等地打败太平军李秀成部,因功升任直隶知州。1862年任知府,后改浙江按察使。三年奉命帮办苏皖军务,后改为帮办福建军务。同治五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刘典率部追随左氏入陕,驻守潼关,任甘肃按察使。随即又被同治皇帝封为三品卿、帮办陕甘军事。同治七年,刘典再升为陕西巡抚。光绪元年(1875年),刘典奉命率部开赴左宗棠营,帮办陕甘军务。他以左氏西征军副主帅的身份率部开赴新疆,参加平定阿古柏叛乱,为保卫新疆立下了不朽功勋。此后,刘典经营新疆3年,直到1879年病逝于甘肃军营。

3、湘潭八斗冲刘氏

湘潭白石铺八斗冲刘氏来自湖南衡山,衡山以上则来自江西安成笪桥。八斗冲支刘氏的始祖名叫刘汉宗,是江西笪桥刘氏始祖刘遐的第46世孙。刘汉宗康熙年间自衡山迁居湘潭开基拓业,他的后裔世代留居在湘潭,形成衡山迁湘潭刘氏。此后的世系是:刘汉宗--刘湄世--刘梅孙--刘子煌--刘自旸--刘方峣,刘方峣就是民主革命先烈刘道一-刘揆一的父亲。刘道一1904年参加哥哥刘揆一与黄兴在长沙组织的兴中会,并成功的说服了哥老会首领马福益参加反清革命。长沙起义失败后,刘道一东渡日本,与秋瑾组织十人会,倡导暴力革命,又参加冯自由在横滨组织的洪门天地会。1905年,刘道一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是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1906年,刘道一受同盟会命回湖南,发动湖南萍乡、浏阳、醴陵起义。起义爆发后,刘道一因身份泄露在长沙被清朝逮捕,英勇就义。 如果说刘道一是近代民主革命的殉道者,那他的哥哥刘揆一则是民主革命的实践者。1903年,刘揆一负笈东渡日本,结识了黄兴。1903年,刘揆一回国,在长沙与黄兴会合,成立了国内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黄兴为会长,刘揆一为副会长,宋教仁、陈天华也是华兴会的骨干。  此后,刘揆一因策划长沙起义和鄂、宁起义失败,于1904年再度逃亡日本。1907年刘道一牺牲后,刘揆一决定加入中国同盟会,并成为同盟会的领袖人物之一。此后,刘揆一在东京主持同盟会本部工作长达四、五年之久,一直到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爆发后,刘揆一立即回国,组织湖南革命军分批前往支援武昌。1912年8月,刘揆一被袁世凯任命为中华民国陆征祥内阁的工商总长,不久赵秉钧接替陆征祥任内阁总理,刘揆一仍留任工商总长。1950年11月,刘揆一病逝于湘潭市。

4、江淮望族--安徽肥西刘铭传家族

  肥西刘氏形成于明朝初年,开基始祖名叫刘赛,原籍江西省进贤县紫溪村。肥西刘氏到19世纪晚期,因第十四代产生了刘铭传而一鸣惊人。刘铭传参加了朝廷镇压捻军和太平天国的军事活动,成为李鸿章淮军系统的一员虎将。1864年,刘铭传因攻陷常州,生俘并处死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有功,被晋升为直隶总督。同治七年,清政府平定捻军,刘铭传因剿捻居首功,被清政府封为一等男爵,肥西刘氏至此名扬天下。

1884年,刘铭传以巡抚衔督办台湾防务,全台各镇、道官员均受其节制。当法军第一次炮轰基隆港时,刘铭传重挫法军,清政府也宣布对法开战。后来,当法国孤拔将军率舰队再次进攻基隆时,刘铭传采取主动放弃基隆,重点援守沪尾港的战略。然后,刘铭传孤军驻守台湾达8个月之久,多次粉碎了法国侵略军的进攻,并在沪尾大败法军,取得了抗法保台的决定性胜利。清政府于1885年将台湾由福建省的一个道上升为台湾省,并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省巡抚。此后,刘铭传一直在台湾任巡抚长达6年之久,直到1891年因病退休回乡。刘铭传在台湾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奠定了台湾近代化的基础,被称为"近代台湾资本主义开发的先驱者"。

5、周口人刘郇膏与刘永庆

⊙刘郇膏

字松严,太康县常营人,进士出身,1851年任江苏娄县(今昆山)知县,1858年调任上海县知县。刘郇膏重视县境规划,把上海城厢内外分为二十余个铺,四乡分为六路。此后,上海县行政区域虽屡有调整,都以刘的规划为基础。刘郇膏不畏强暴,登洋轮搜查,搜出被洋人绑架的中国人。清廷怕得罪洋人,革刘郇膏职务。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廷起用刘郇膏,仍就职上海县知县。刘郇膏训练民团,誓与上海共存亡。咸丰十一年冬,太平军攻占浦东,刘郇膏前往救援,却被太平军击溃,刘郇膏从此坚守不出。然而,他却一步步高升,直至江苏巡抚。

刘郇膏一日巡视到苏州,遇贫民聚集造反,当时驻苏州的军队已调往别处,城中防卫空虚。刘郇膏大开城门,单枪匹马来到造反民众面前,答应开仓放粮,聚众造反的农民道谢而去。刘郇膏于1865年告老还乡,1866年病故于家乡,清廷追赠他为右都御史。

⊙刘永庆

生于1862年,字延年,项城县丁集镇刘新庄人,他的姑妈是张镇芳的母亲刘静斋。出生于耕读世家,自幼聪明好学,有大志,及年长又习学武艺,文武兼备。

1885年,随袁世凯赴朝帮办事务,1893年奉调回国。1902年,主持北洋军政司。1903年冬,京师特设兵处,分设三司以总全国军务,永庆奉旨加副都统衔,充军政司正使。未几,特授镶白旗汉军副都统,为清朝开国近三百年来,首次由汉人任职。1905年,任江北代理提督,兼管漕运、盐务,并加兵部侍郎衔。1906年春,他奏请朝廷特设陆军速成学堂一所,并亲临考校,谆劝诸生,以立志、立品为要务。是年夏,江淮一带暴雨成灾。在组织军民护堤抢险中身染风寒,他说:"但使江北数万生灵得免流离,我一身劳瘁何以足惜!"终以身殉职。

6、天府豪门--四川大邑刘氏

大邑刘氏原籍安徽徽州,清朝初年才移民进入四川。刘氏来到四川后,最初在四川省名山县落脚,后又迁到大邑县。迁到大邑县安仁镇开基的始祖名叫刘应良。刘应良的独生子刘朝怀与安仁乡民胡荣贵的独生女成亲,入赘胡家,生子刘芳伯。传5代之后,刘家子孙繁荣昌盛,而胡家却人丁单薄,因此当地人就把刘家聚居的"胡子墩"改名叫"刘子墩"。此后,刘家就世代居住在大邑,以耕读为生。 刘芳伯的孙子名叫刘智,刘智的儿子刘仕识,刘仕识生男刘宗贤。刘宗贤刻苦攻读,一心想通过科举考取功名。最后,他虽然没有中举,只成为一名监生,但已是当地最有学问的人,因而被乡里尊为举人,被族中推为族长,此时是19世纪中叶。刘宗贤娶妻陈氏,生了3个儿子:刘公晶、刘公敬、刘公赞。

刘宗贤长子刘公晶只生了1个儿子,名叫刘文中。刘文中又生了4个儿子:刘元毕、刘元争、刘元玉、刘元都。刘公晶的一支在大邑刘氏中是最弱的一房,他的子孙大都平淡无闻。

刘宗贤第二子刘公敬,字玉麟,曾中过武举,生有4个儿子:刘文纲、刘文郁、刘文福、刘文礼。其中,又以长子刘文纲一支最为兴旺。刘文纲专营贩谷生意,后来发展到有水田四十余亩。刘文纲也生了3个儿子:长子刘湘,本名刘元勋,字甫澄;次子刘元树,字成章;三子刘元职,又名刘谦益,字自强。

刘宗贤第三子刘公赞,有6个儿子,分别叫刘文渊、刘文远、刘文昭,刘文成、刘文彩、刘文辉。在大邑刘氏中,刘公赞一房最为兴旺发达。

大邑刘氏传到第9代刘文辉和第10代刘湘叔侄时,家族崛起于世,盛极一时,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显赫的刘氏家族。刘湘在四川的显赫,为四川大邑刘氏带来了莫大荣誉,随刘湘而发迹的四川大邑刘氏子弟有:刘文渊,民国四川省谘议局议员、四川省审判厅厅长;刘文辉,民国四川省政府主席、新中国林业部部长;刘文成,四川省禁烟总局会办,四川机械修理厂(兵工厂)厂长;刘文彩,川南税捐总办兼川南清乡司令;刘元瑭,民国时历任旅长、师长、军长;刘元瑄,民国时历任旅长、师长、军长;刘元璋,民国时历任雷、马、屏、峨屯殖司令及宁属屯殖司令;刘元琮,民国时历任旅长、师长;刘树成,民国时历任师长、司令。

刘湘1906年投笔从戎,考取四川武备学堂,后又考取四川陆军讲习所和四川陆军速成学堂,1909年毕业,分配到清朝新军第33混成旅65标作见习军官。辛亥革命后,刘湘所在部队改为川军第一师,到1918年护法战争时,刘湘升到川军第一师师长。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刘湘通过与四川地方各派军阀的较量和混战,地位加强,由第一师师长升任川军副总司令、川军第二军军长、川军前敌各军总司令。1920年,刘湘等四川军阀驱逐了云南滇系军阀,宣布四川实行自治,刘湘被推为川军总司令兼理民政。同时,北洋政府徐世昌总统也任命熊克武为四川省长,刘湘为重庆护军使。1921年,刘湘被四川军队推选为四川各军总司令,并由四川省议会推选为四川省长。至此,刘湘已由一名职业军人发展为四川地区的最高统治统治者。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组织北伐,刘湘也宣布参加北伐,通电讨伐吴佩孚。不久,刘湘被蒋介石任命为第21军军长兼四川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时期,刘湘一方面与蒋介石联合,制造了1927年"3.31"惨案,对中国工农红军实行大围剿;另一方面又在四川大打内战,先后发动川东战争,击败杨森、罗泽洲,又战胜叔父刘文辉,最后称霸四川,成为"四川王";同时,刘湘还与蒋介石中央政府明争暗斗,以维持自己对四川的割据局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湘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参加抗日,由一名封建军阀转变成为爱国将领。

  刘文辉是继刘湘之后将四川大邑刘氏再次名扬中外的又一位杰出人物。刘文辉是刘湘的堂叔,但年龄却比刘湘小6岁。刘文辉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3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成都陆军小学,后入保定军官学校。1917年,刘文辉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回到四川从军,投奔刘湘。1920年,刘文辉以川军独立旅旅长的身份占领四川东部重镇叙府,从此开始了他的军阀生涯。1922年刘文辉升任川军第9师师长,在打败杨森之后,刘文辉取得四川帮办名义,1928年更当上了四川省政府主席。至此,刘文辉与刘湘一道成为四川的最高统治者,四川完全成了大邑刘氏的天下。1932年10月,同是大邑刘氏子弟的刘文辉与刘湘为了争夺对四川的全面统治,发动四川历史上的最后一场军阀内战,1933年9月,刘文辉失败。但刘文辉并未彻底垮台,他退出四川后,率余部进驻西康,仍担任第24军军长兼川康边防总指挥的职务。1935年,国民党计划在西康建省,任命刘刘文辉为"西康建省委员会委员长"。1939年,西康省建立,刘文辉就任第一任西康省政府主席。至此,刘文辉又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西康33县53万平方公里里的最高军、政统治者。此后,刘文辉还通过多种渠道,把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四川。1949年12月,刘文辉在做了10年的西康省主席之后,在彭县起义,被委任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后又被任命为四川省政协副主席。

刘文彩是刘文辉的五哥,是刘湘的堂叔。 在刘文彩的兄弟们中,大哥刘文渊读书做官,老二是农民,老三是裁缝,老四是商人,老六刘文辉是军人,而刘文彩也是以经商为业。  1922年,刘文彩来到叙府,投奔在那里当旅长的弟弟刘文辉。不久,刘文彩接任叙府船捐局局长,开始了半官半商的生涯。此后,刘文彩担任叙府百货统捐局局长兼第四十二区烟酒专卖局局长。到1925年刘文辉到成都任职时,刘文彩则成为叙府城的实际统治者。 刘文彩在叙府统治期间,大肆搜刮百姓,并干起了赎买鸦片的勾当,发展成为四川富甲一方的大地主。1949年3月《大公报》刊登的《四川省富户名单》中,刘文彩名列第33位。刘文彩当时在四川省各地拥有田地12000多亩,并在大邑、叙府等地拥有多处房产。1933年二刘大战最后以刘湘独统四川,刘文辉败退西康结束,刘文彩彻底结束其在叙府的统治,守在老家大邑安仁继续做他的大恶霸地主,直到1949年10月四川解放前夕病逝。 刘文彩一生作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是四川有名的恶霸地主。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的许多劣迹被当作恶霸地主的典型受到全国人民的批判。刘文彩的地主庄园,成为全国阶级斗争的教育基地。

7、刘永福

刘永福(1837-1917),字渊亭,系刘开七20世孙,刘广传第六子刘巨浪之后裔,是入博白始祖刘千一的12代孙,祖辈一直居住在广西博白县东平镇富新村,曾祖父刘邦宝、祖父刘应豪,世代为农。刘永福生于防城市小峰,8岁时随父母全家搬迁至今上思县平福乡桂晓屯居住。13岁起在左江航道上做引水员,后来又到越南芒街做工。1857年,他参加了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刘永福又于1864年参加了广西天地会的反清武装。因用七星墨旗作为军旗,因此称为黑旗军。刘永福率黑旗军约300人活动于广西、云南、越南边境,不受清朝节制,队伍逐渐发展扩大到2000多人。

1873年11月5日,法国驻西贡总督黎眉派大将安邺侵占河内,直逼中国边境。应越南政府的要求,1873年12月,刘永福率黑旗军会同越南将领黄佐炎部,向河内近郊进军,击毙安邺、李维业,歼灭法军2000多人,一举收复河内。刘永福因功被越南国王授予三宣副提督的官职,管辖越南宣光、兴化、山西三省。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于1885年诱逼刘永福回国。刘永福率3000黑旗军入关回国,刘永福任南澳镇总兵,黑旗军被清廷裁减到只剩300余人。

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因台湾地理位置重要,清政府命刘永福赴台,帮同台湾巡抚邵友濂办理防务。8月,刘永福率两营黑旗军赴台北,后又奉令移驻台南,将所部增至八营,仍称黑旗军。1895年4月,清政府战败,把台湾割让给日本。6月初,日军由三貂角澳底登陆进逼台北。刘永福在台南草拟了《盟约书》,发出联合抗日的号召。6月7日,日军陷台北,6月28日,台湾地方绅民推举刘永福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领导抗日。刘永福不受,仍以帮办之职,入府城领导台湾人民抗战。将全台各军,及各地义军百数十营,分别调遣巡防各要隘,并派人接替"内渡"大小文武各官的职务。

10月19日,刘永福乘英轮"多利士"号退回大陆。至此,刘永福领导的台湾抗战宣告失败,台湾抗战虽然失败了,但刘永福领导台湾军民在外无救援,内缺粮饷的极其困难局面下,坚持4个多月的浴血奋战,英勇地抗击了日军两个近代化师团和一个海军舰队的进攻,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侵台日军共5万人,因伤亡和疾病减员达三万两千人,其中在台丧命者4600人。

刘永福内渡后,1902年署广东陆丰碣石镇总兵。1911年广东独立后,被推为广东民团总长,后辞职回籍。1917 年1月,病逝于家。刘永福曾孙有:广西钦州2人、云南昆明2人、广东江门1人、肇庆1人、香港2人、美国1人。

8、四川富平刘光第家族

刘光第祖先是客家刘氏刘三郎(号二夫),"忠于宋,耻仕元",由江西瑞金迁入福建汀州(长汀)刘屋坑,最后落户武平县湘湖。清朝康熙年间,刘光第8世祖刘用琳随移民大潮从福建武平县来到四川,定居在叙州府(今宜宾)富顺县(今自贡市东南)下东路杜快铺(今琵琶镇)卢家嘴,百余年后迁观音滩,又20年迁到沱江西岸的赵化镇。迁居四川后,刘用琳后裔仍然说客家话,奉行客家风俗习惯。

光第的曾祖父刘祖湖,在各房兄弟分家时,他没一分到田土,便带了七百串钱由卢家嘴迁居到观音滩租田为生。到了祖父刘联桂时期,家庭更加贫困。光第的父亲刘宗准,号永茂,少年时穷得当"剃头匠"。光第的伯父刘宗汇,号泉溪,向人家学生意,慢慢地积累了一些钱。刘宗准长大后,就跟随哥哥在市上做生意。

1859年阳历6月12 日,刘宗准37岁时,他的第一个儿子刘光第出生于赵化镇。刘光第的母亲姓王,老家住在双鹿铺(今属万寿镇)五间楼。她虽识字不多,但却最喜欢读书的孩子,在刘家最困难的时期撑持了家庭。因为光第是刘家的长孙,特别受到祖母廖老太太的钟爱。

1860年,正值李永和(李短辫)、蓝朝鼎(蓝二顺)起义军进占自流井一带,全家迁入镇外的普安寨内,居住在伯父宗汇的三星堂。光第四岁就开始"发蒙"读书,教师是镇上的柳霏云。

13岁父殁,家境益窘。无奈,休学理发3月,经塾师劝阻复读。18岁入黑云寺曾虎臣门下攻读。次年参加富顺县县考,名列前茅。1880年,入成都锦江书院。1882年参加乡试中举人,次年进京会试中选,殿试联捷二甲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同年秋回富顺省亲,以日记体裁写下著名的《南旋记》,发出"江河日下,谁能力挽狂澜"的呼喊。1885年3月,母病故,在家守制。1888年,刘服满返京供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冒着丢官和杀头的危险,毅然向光绪皇帝呈递《甲午条陈》。他认为,要抵卸外悔,根本途径在于改革变通。 1898年,刘光第、杨锐等人在京创办"蜀学会",鼓吹变法。6月11日,光绪皇帝正式宣布变法。光绪皇帝召见刘光第时,他对颇详直,深得皇上赞赏。光绪皇帝赐他四品卿,授任军机章京,参与新政。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光绪皇帝于瀛台,下令大捕变法维新人士。9月28日,慈禧太后下令处死刘光第、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康广仁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刘遇害后,同乡好友乔树楠等人备棺、服,就地装殓。后灵柩由亲友护送回川,葬于赵化镇外沱江边的普安寨。1984年富顺县政府又迁葬于县城西湖旁五府山烈士陵园后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刘光第先生之墓。

9、江苏江阴刘半农家族

从五四时期到1980年代长达六十多年的历史跨度中,刘半农、刘天华和刘北茂三兄弟以科学求实的精神,为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呕心沥血,被誉为江阴刘氏三杰。

刘氏三兄弟的祖母是夏氏。夏氏的丈夫刘汉32岁去世时,她还不满三十岁。守节意味着将独撑刘家的门楣、忍受孤独的煎熬和含辛茹苦地求生存。她要过继一个儿子,接续刘家的香火。 夏氏领养江阴县三甲里殷家埭(今华西村)刘汉的堂兄的儿子刘宝珊。夏氏还领养了一个弃儿,在她还不满周岁时,幼小的生命被裹以破棉败絮,丢弃在一条冰冻的河中。夏氏央人把孩子救起,抱起女婴回家抚养,她就是刘氏三兄弟的母亲蒋氏。

夏氏有两间厢房,以很低的租金租给一位穷教师王先生办私塾,王先生为人正直,教书勤勉,深得夏氏的尊敬。这样宝珊就可以在夏氏的眼皮底下认真读书了。宝珊从小聪明过人,又能用功读书,深受王先生的赏识。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刘宝珊终于1896年、26岁时考上了秀才。中了秀才的刘宝珊教了几年的私塾,后来又在家乡创办了一所新式小学堂。

夏氏逝世时,刘半农十岁、刘天华六岁、刘北茂尚未出生。

刘半农(1891-1934年),名复,原名寿彭。刘半农十七岁时,就离开江阴去常州中学读书。刘半农和妻子朱惠都是江阴人,是一对理想的又是患难与共的恩爱夫妻。辛亥革命爆发后,刘半农和二弟刘天华一起到清江的军队中去工作,刘半农当文书,刘天华吹军号。以后他们发觉革命军队内部情况混乱,思想复杂,心理感到不满而回了家。接着刘半农又和刘天华同去上海谋生。

刘半农在上海中华书局担任编辑工作后,有稳定的收入可以养家。1916年刘半农的女儿刘小蕙就在上海铜仁路明厚里一号出生。在刘小蕙将近一岁时,刘半农应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去北京大学预科任国文教授,从那时起刘半农就积极投身于中国文学革命,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刘半农勇敢地投身于革命的行列。1920年初,刘半农带着妻子朱惠和女儿刘小蕙离开北京,辗转到达上海,从那里乘轮船去欧洲留学。

刘半农在新文化运动中,写了大量的诗歌,形式上着力模仿民歌,后结集出版诗集《扬鞭集》。同时,刘半农又采集了不少民歌,编为《瓦釜集》。他的名字以"半农"自诩,表明他眼光向下。另外,他还精心研究语言学,并有不少语言著述,在中国现代语言史上卓有成就。1920年,正在伦敦的刘半农,写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著名情诗,首次创造了"她",并第一次将"她"字入诗。

刘半农与赵元任的初次交往是在1924年,当时刘半农在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赵元任夫妇游历欧洲时特地寻访了他。1925年,刘半农回国,与钱玄同、黎锦熙、汪怡等聚集在北京赵元任家中,讨论研究音韵学的问题,刘半农提议发起"数人会"。两人首次合作发表了歌曲《织布》,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双簧即由此开台。1927年,刘半农受聘为辅仁大学教务长。辅仁大学创建于北洋政府时期,初名辅仁社,其时学生中颇多修士、神父,后来始改名辅仁大学,以对外招生为主。当时,该校还未在教育部立案,刘半农即与校长陈庵筹划,如何使学校得以符合教育法规。1928年,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南迁,刘半农又多次亲往南京联系,终于使辅仁大学在教育部正式立案。后来,辅仁大学有很大的发展,与刘半农的努力有关。刘半农离开辅仁大学后,先后担任过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等职。1934年夏,他赴内蒙古进行语言学的调查研究工作,感染回归热,返回北京不久即病逝,时年仅44岁。

刘天华(1895至1932年)原名寿椿,半农二弟。1911年,刘天华随其兄刘半农至上海,拜师江南名家沈绍周之门学习琵琶,1922年刘天华至北平,任职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教授琵琶。1923年兼任女子高等师范音乐科教职,1926年兼任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教职。

刘天华最早是为了反清朝而参加军乐团,他是先学西乐再学民乐的。小提琴家刘天华的胡琴技法学了小提琴,把小提琴的换把、揉弦技巧移植到胡琴上,才造就了现代胡琴的型制和演奏法。

刘天华在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沿用西方五线谱记录整理民间音乐,大胆借鉴西乐改进国乐。他不仅创作了二胡独奏曲十首、琵琶独奏曲三首及民族乐器合奏曲二首,而且他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他是民族乐器的革新者,将传统的二胡三把位延伸到五把位,使二胡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将琵琶的四相十品改革成六相十八品半,使琵琶成为世界通用的音律十二平均律乐器。赋予二胡和琵琶这两件古老的民族乐器以新的生命。

刘北茂(1903至1981年)原名寿慈,半农三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他一生创作了《汉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独奏曲和大量练习曲,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刘北茂原来是学的是西洋文学,后来也成为胡琴宗师。刘北茂去世后,薪传儿子刘育熙。他是著名指挥家林克昌在中国的第一个小提琴学生。林克昌是印尼华侨,早年在荷兰、法国接受教育,学的都是西洋的东西。

三兄弟的后代自强不息,出了翻译家刘小惠、建筑专家刘育毅、钢琴家刘育和、小提琴家刘育熙等人。从刘氏家族兴盛的现象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创建文化世家对每个家庭的重要意义。

10、当代刘姓

⊙刘永治

1944.11生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柏梁乡洼刘村人,妻疙瘩头村文盲。

⊙刘安祺

字寿如,山东枣庄峄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三期步兵科、革命实践研究院第1期。

⊙刘白羽

1916.09.02--2005.08.24,原名刘玉赞,生于北京,逝于北京。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与文学政治家。1950年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获斯大林文艺奖,1989年《芳草集》获优秀散文奖,1991年《第二个太阳》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0--1994年《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

⊙刘心武

1942年生,笔名刘浏、赵壮汉,四川成都人。擅长青年题材写作。研究《红楼梦》长达十余年,开创了红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秦学。

⊙刘欢

1963年8月26日生,天津人,1985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法语专业,毕业后在国际关系学院教书,现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西方音乐史。体宽脸胖,嗓音浑厚,是著名的通俗歌手,曾演唱很多影视剧插曲,代表作《少年壮志不言愁》、《弯弯的月亮》、《千万次地问》、《亚洲雄风》、《得民心者得天下》、《好汉歌》等广为传唱的歌曲,并在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担任主唱。2005年,与香港歌手方力申合作。

⊙刘青云

1964年2月16日生,香港影星,籍贯广东三水。1984年参演首部电视作品《画出彩虹》,84年《新扎师兄》的Fit佬角色为他奠立冷面形象。九十年代初凭《大时代》走红电视圈,并获邀参与多出大型电影制作,包括《现代豪侠传》 (1993) 、《昨夜长风》(1994) 等。近年合作较多的导演包括林岭东、杜琪峰、韦家辉等。1993年凭《新不了情》、《七月十四》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1996年《冲锋队之怒火街头》再获提名。

⊙刘亦菲

1986年8月25日生于北京,美国国籍,英文名Crystal,本名刘安凤,后来母亲为她改名为刘茜美子,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拍摄电视剧有:神雕侠侣、天龙八部、金粉世家、仙剑奇侠传、豆蔻年华,电影有:五月之恋、恋爱大赢家(又名喜欢你喜欢我)。

⊙刘嘉玲

1965年12月8日生于江苏苏州,是香港女演员,其男友是香港男演员梁朝伟。1990年4月24日凌晨,刘嘉玲被匪徒劫持约两个小时,其间被歹徒拍裸照及强奸。

⊙刘若英

刘若英的祖父刘咏尧,黄埔军校一期,籍贯湖南省醴陵县。

⊙刘xiaoqing

1951年10月31日生,重庆涪陵人,随母姓。曾主演:《小花》、《垂帘听政》、《李莲英》、《芙蓉镇》、《火烧圆明园》等。著作有《我的路》、《我这八年》。

⊙刘璇

1979年3月12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体操运动员,因容貌美丽,又有"璇美人"之称。刘璇的首个冠军是在七运会的女子团体项目中夺得金牌,又于1994年获得亚运会的高低杠项目银牌与女团项目的金牌。1995年刘璇于世界锦标赛的女团赛中得亚军。1996年,刘璇于世界杯的平衡木赛事中得到季军,又参加了亚特兰大奥运,可惜只在女团项目中取得第4名,未能得到奖牌。一年后,刘璇在世界锦标赛的女团赛得到季军。1998年,刘璇在世界杯中赢得首个冠军,她在平衡木比赛中夺冠,又获高低杠季军。一年之后,刘璇于世界锦标赛的平衡木比赛中夺冠。2000年,刘璇先后得到了全国锦标赛的平衡木赛冠军与全能赛亚军,更于悉尼奥运赢得了女子平衡木项目的金牌。2001年,刘璇退役,进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5年获得新闻系学士学位。退役后刘璇有意向演艺界发展,同时热心公益。

⊙刘翔

刘翔爷爷原来居住在盐城市大丰县草堰镇,18岁那年去了上海,后来,在上海成家并生下了刘学根。1969年,刘学根18岁那年,为响应政府号召,下放到了老家,在当时的草堰公社王港四队务农。1974年,他又到草堰镇农具厂工作了4年,前后一共在草堰镇生活9年,后回到上海。1982年刘学根在上海与吉粉花(老家是盐城市建湖县上冈镇)结婚,1983年7月13日在上海生下刘翔。刘翔现就读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刘翔曾经在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世界田径锦标赛和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两次)参加跨栏决赛,但是三次都看到美国跨栏运动员艾伦·约翰逊夺得了主要奖牌。

2004年8月27日在第28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田径男子110米栏项目中以12.91秒的成绩夺得金牌,打破了奥运会记录,追平了威尔士的科林·杰克逊在1993年创造并保持的世界纪录,为中国夺得了第一块男子田径奥运会金牌。,这块金牌为中国在本届奥运会上夺得的"含金量最重的"金牌。

⊙刘水龙

明末乱世,广东省钦州府籍太学生刘天永/永旗(祖先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第六子),落户河南省商水县魏集乡刘老村,后裔播迁至淮阳刘双冢、项城刘寨、项城水寨东泥巴坟、平店乡雒庄,项城水寨东泥巴坟又播迁至(?存疑)平店村西头。另有一说,平店村西头刘姓来源于山西洪洞县,明朝时先迁至太康县,清初又迁至平店村西头。

平店乡刘营村刘姓可能是避祸迁来,来历不明。平店村一队刘姓来自于刘楼,可能是安徽阜阳刘福通的后裔。

平店村(除一队)最早的刘姓就是刘始祖,刘始祖生下三个儿子(兆字辈)、三个儿子生下九个孙子(祥字辈),以后是刘宗道、刘培(丕)殿、刘振生(显明)、刘治中、刘水龙(少字辈)。

振字辈,与进、良同辈。治字辈,与尚、明同辈。少字辈,与天同辈。少字辈下面是新字辈。

新字辈(刘秀第六子支系第65世或67世)以下,是敬、义、超、效、群,乾、坤、荣、光、登,守、良、锦、茂、卫,伟、恭、复、向、生。

PAGE

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