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奇妙的国家(从大兴安岭脚下蒙古高原远走万里之遥的)
——东北的历史发展简述(三十一)——
羌族,源于古羌人,是今天我国五十六个兄弟民族中的重要一员,现在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平武县以及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口县和石阡县。大多数羌族人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
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此六种也。”,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商颂'自彼氐羌。笺云。氐羌、夷狄国在西方者也。'王制'曰。西方曰戎。是则戎与羌一也。羊穜也。各本作从羊人也。广韵、韵会、史记索隐作牧羊人也。学者多言牧羊人为是。其实非也。......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人。”孔子曰 :“牛羊之字以形举也。”
古羌人是一支游牧民族,可能是由戎人分出来的一个分支,或是被西戎战败降服的其它氏族部落,所以两个戎、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戎牧羊人也”、“羌本西戎卑贱者也”,在《山海经·海内经》关于羌人起源的记载:“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伯夷父是位上古时期大有来头之人,《吕氏春秋‧尊师》:“帝顓頊师伯夷父。” 他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顓頊的老师,可见氐羌人的身世也不一般,也是上古圣人的后裔。
而在《逸周书·王会解》中则说“氐羌以鸾鸟”。孔晁《注》云:“氐羌,与羌不同,故谓之'氐羌';今谓之'矣'。”如此来看,羌是氏族部落的总称,氐应该是羌人中的一个分支,因羌的种类很多,所以称氐为"氐羌"。
关于夏及先、早商中历史记载太少,现在很多的史料来源于春秋战国以后,在《诗·商颂·殷武》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可见当时羌人还是弱小,不得不归顺商朝。羌人在商代分为很多种,甲骨文中记载有羌方、羌龙、北羌和马羌,分散在商王朝的西部和西北部地区。羌属于游牧民族,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在《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的是:”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随着人口的增加,活动的范围也开始向西和向南扩大。
不过商朝对于羌人很是仇视,不断向羌人的各部落、方国进行征战,有时并非因为被征伐的部落、方国有侵入与掠夺行为,而是专为捕掠人口,即"只羌",除此以外,商朝还强迫已被征服的部落、方国进贡人、畜等,羌人和牲畜等同,这可能同羌人的渊源有关吧,在《史记·六国年表》中却这样写道:“禹兴于西羌”,而《后汉书·戴良传》道:“大禹出西羌”,说明在夏代以前它就存在。相传羌与夏、周两族都有族缘关系。“禹兴于西羌”是与夏的关系;与夏同族的有一个姜姓的氏族,是炎帝的后代,族居在姜水边,周族的始祖后稷(即弃)的母亲姜原就是出自这个氏族。当初成汤时“商革夏命”,羌人助夏攻过商,商王朝建立后,羌人一直是与商王朝为敌。随着商朝从东北迁徙到了黄河流域后(商朝,从东北起源逐鹿群雄奠定华夏今日文明),这时的商王朝实力虚弱,到了定都安阳殷墟之后,武丁时期国力强大,征服少数近商居住的羌人,而大多数仍是反商而不愿服商,于是这些被商王朝用各种方式抓来的羌人,大多成了牺牲品。
商人常将这些俘获、进贡的羌人,用于祭祀祖宗、上帝、河岳或祈年、法灾等重要祀典,卜辞中常见,商人认为,羌俘应该是最为高档的祭祀品,数量从两三人至上百人不等,其中武丁卜辞有“戊子卜,宕,贞亩今夕用三百羌于丁。用”,目前所见到最多的是准备用“羌四百于祖…”(《续存》上295),由此可见“羌人”已成了商人祭祀品的代名词,据不完全统计,卜辞中用以羌人作祭祀品的记录达八千余次,而且手段之多更是令今人毛骨悚然,其中有“卯羌”将人劈成两半、“胹(ér)羌”鼎烹人头、“伐羌”砍头枭首等等。
商王朝对羌人天生抱有成见,任意戕害羌人的生命,像对待牲畜一样地对待羌人,必然也是激起羌人对商王朝的仇恨,越积越深、越聚越大,以至于羌人义无反顾地站在周国一边,直至完全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西周时期有一个西方的大国崛起,秦人首领秦非子在“陇西”的蒙古草原上为周王室养马有功,公元前905年秦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族称,建立秦国,史称"嬴秦",其实秦人极有可能是西羌的一个分支。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国号。秦始皇统一后,仍然以"秦"为国号。在后来的南北朝时期,氐人符坚建立了前秦政权,南安羌人姚苌建立了后秦政权,也能说明氐羌与秦人的有着必然的联系。估计始皇当初焚书坑儒,焚烧很多的史书就是为了销毁出身的证据。
不过秦人的崛起,并没有给羌人带来命运的转折,周幽王时期,犬戎与申侯联合攻打周朝,在骊山下杀死了幽王,西周灭亡。犬戎大军盘踞于镐京,王子宜臼召集诸侯勤王,秦襄公与卫武公、晋文侯、郑武公共率兵营救西周,作战有力,立了战功,立幽王故太子宜臼为天子,是为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秦襄公带兵护送周平王至新都。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始建国。周平王给襄公开出一张空头支票:“戎人不讲道义,侵夺我岐山、丰水的土地,秦国如果能赶走戎人,这些土地就归秦国。”你想要这块地就要从犬戎手里抢过来,平王与襄公立下誓约。从此,秦人开始了征伐西戎,向西兼并诸戎各部,秦穆公用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不过还有一部分西戎翻越大兴安岭向西逃窜,秦人追击西戎时,同时也在开疆扩土,羌人也领土同样受到了来至秦国的侵占,他们被迫开始了大规模、远距离地向西迁徙,从蒙古草原来到了今天陕甘宁地区。
到了汉朝,羌人部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有一部分羌人归顺汉,大量内迁,被称为东羌在《汉书‧武帝纪》和《大戴礼记‧少閒》都记载:“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未进入中原的称为西羌,大部分散布在西北、西南地区,有婼羌、发羌、唐牦、牦牛羌、白马羌、青衣羌、参狼羌和冉駹羌诸多羌人部落,向西进入今天的新疆地区,向南进入到四川、云南甚至是今天缅甸等地区。
到了宋初,留居河西走廊的党项羌西夏王朝,“夏”这个名称除了北方少数民族之外,在中原王朝中就没有人再使用,直接说明夏从开始到结束并非是在中原。
我们现在的历史书籍将羌人的最早生活栖息地说成是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陇山以西黄河及其支流湟水、大通河、洮河流域, 主要集中在了陕西、甘肃、青海等一带,这是极大的错误,错误的原因就是对“陇”的误解,很多人将“陇”解释为了陕、甘、宁交界的陇山,又称作六盘山,这不对的,“陇”的不仅仅是指陇山,古同“垄”,土埂,泛指山,如:陇断(即垄断。指山脉阻隔。陇,山冈高地),高丘,隆起。羌人应该是起源于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由于现在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也许是早期他们是西戎人的一支小部落,在受到其他大的部落压迫下,他们被迫翻越大兴安岭,来到了山陇隆起的西部蒙古高原上,在草原过起牧羊放牧的生活。
示意图,不代表历史原址
一个从东北远走他乡的古老民族,经过几千年的迁徙,这一路经历无数的苍凉和苦难,走过了千山万水,大迁徙后的羌人和西山诸羌,一部分发展为现在的羌族,保留了羌的族称。
我是喜欢历史的@品茗谈史 解读《山海经》,解读超乎你认知且不了解的中国上古历史
读《山海经》,深藏在大兴安岭中神秘原住的少数民族——西戎人
读《山海经》,看生活在大、小兴安岭原住东北少数民族——北狄人
读《山海经》,解读山经,所谓名山大川其实是东北地区一座座山峰
读《山海经》,解读东夷人,东北少数民族历史中被遗忘的夷人
读《山海经》,重解东北古代民族东胡起源,原来夸父也是东北人
读《山海经》,解读玉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的东北及外东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