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农耕工具(古云南农耕工具)

农耕文化的朴素生态观和“天人合一”思想,是十分宝贵的思想财富。

云南的西南部,包括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地区、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云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最富于特色的地区之一。滇西南多为中山山地,坝子星罗棋布,海拔较低,纬度亦低,且受印度洋和太平洋季风的控制,因此在大约800米以下的地带,即为热带季风气候。在低地湿热的环境之中,居住着傣族等民族,他们自古便以水田灌溉稻作农业为生。在海拔大约800米以上的地带,则属于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山地居住着景颇族、德昂族、佤族、拉祜族、布朗族、哈尼族、基诺族、彝族、苗族和瑶族等多种民族,他们主要从事轮歇旱作农业和刀耕火种农业。尽管滇西南区域之内存在着自然和人文的垂直差异,然而该区的犁却与滇西北的一样,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滇西北的犁主要是四角框架长直辕二牛抬杠犁,而滇西南的犁则主要是三角框架曲辕——牛牵引犁。

以前农耕工具(古云南农耕工具)(1)

滇西南的犁,从其结构来看,仍然属于我国框架犁的系谱。这种三角框架犁,早在汉代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的画像石里便有表现。汉代之后,随着中央王朝对云南统治的加强和开拓的深入,内地的犁耕技术亦被源源不断的戍边和屯垦的军民携带人滇。而就滇西南而言,考察其犁的传来之路,则大概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人们十分熟悉的古代云南与祖国内地交通的主要通道,那就是东北之路,即自巴蜀进人滇东北,继而到达滇中,再以滇中为中心,推广到滇西南等地。

另一条则是从华南经滇东南和今越南、老挝北部通向滇西南的传播之路。《后汉书·循吏列传·任延》载:“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以垦辟,岁岁开广,百姓充给。”东汉朝廷推行牛耕达到九真(汉代九真郡辖境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今越南和泰国北部的犁具,也有与我国滇西南相同的犁型,故华南的犁具通过此路传播到滇西南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以前农耕工具(古云南农耕工具)(2)

考察滇西南的犁,当以傣族为中心。傣族是该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农耕民族之一,亦是该区犁具形式较多、犁耕技术最为发达的民族。相比之下,该区的山地民族因长期从事采集、狩猎和刀耕火种农业,因而采用犁耕的时代普遍较晚,而且他们的犁具多半是从傣族那里引用过来的。综观滇西南各民族的犁具,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型是三角框架长犁柄曲辕犁。此型犁多为旱地犁。由于山地坡度大,耕作时犁具必须频繁随地形而摆动,所以需要有比较长直的犁柄。而且由于山地土层薄,不宜深耕,故其犁辕与犁身平行。犁铧有三种,第一种是三角形铧,主要用于耕作旱地;第二种是菱形铧;第三种为叶形铧,多用于耕作水田。第一类型犁一般无犁壁,只是在耕作土壤深厚的旱地和水田时,才偶尔装配木制的犁壁。

第二类型是三角框架短犁柄曲辕犁。这种犁的犁身有弧度,犁柄短,犁辕曲度大,所以适于耕作平坦的旱地和水田。犁铧有肥大三角形铧和菱形铧两种,一般不安装犁壁。

以前农耕工具(古云南农耕工具)(3)

第三类型是大框架(大四角或大三角)直辕犁。此型犁分布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南部及勐腊县境。其犁身下部弯曲,有的弯曲几近直角,犁辕多以竹子制作,成直辕,犁柱靠前,故形成大框架结构。一般无犁壁,犁铧呈三角形,并向右偏转,适于水田翻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