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树为人与人之间的共鸣而生(朴树曾说我活得不耐烦)

今年夏天忽然爆火的一档综艺让朴树又被人提起,无数人赞赏着他的才华,唱着他千禧之年创作的《new boy》,感受着年轻人该有的样子,充满蓬勃的生命力,时髦漂亮,自由自在。

但其实,那只是朴树刚入乐坛的样子。在1999年首专《我去2000年》发行后,四年后的2003年,朴树最知名的第二张专辑《生如夏花》问世。但也正是在事业最巅峰之际,2004年朴树选择隐退。并一度患上抑郁症。这一隐退就是十年。

后续逐渐参与活动,描述他的字眼一扫之前的生机活力,多的更是:朴树,又哭了。

在之前在录制一档节目接近尾声时,他摘掉耳麦,唱起那首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送别》时,情绪突然奔溃,直至双手握着话筒,深深埋头,彻底哽咽。

朴树为人与人之间的共鸣而生(朴树曾说我活得不耐烦)(1)

网上流传的那段3分多钟的画面中,朴树在翻唱前自言自语的一段话没剪辑进去:

我感觉有时生活像炼狱,特别煎熬,但即使这样唱起最悲伤的歌,也是一种享受。

有人说:人到中年却活得还像一个少年,一定很不容易吧?

朴树在一首歌《妈妈,我......》中唱道,“妈妈,我恶心,在他们的世界,生活是这么旧,让我总不快乐,我活得不耐烦,可是又不想死。”

你是否也是一样苦闷呢?想停下休息却被做不完的工作卡住,想好好充电却被无用的社交挤压到少得可怜。反而,与自己好好相处,成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面对的难题。如何面对自己的不快乐呢?

调查发现,中国近七成都市人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且每个人一生中有70%~80%的时间与此相伴。焦虑、自卑、孤独……这种状态下的人,就像站在悬崖边上。遗憾的是,很多人站在悬崖边上而不自知。

朴树为人与人之间的共鸣而生(朴树曾说我活得不耐烦)(2)

你的脑海乱作一团,骂骂咧咧,它们彼此追逐,冷酷无情,互相狙击。你就是个失败者、负担、窝囊废,令人讨厌。你拉的屎比其他人的都臭。

在《我快要幸福了》这本书里,作者达芙妮·默尔金回顾了自己与抑郁症。在自己与抑郁症长达一生的搏斗中,她撕去了生活的面具,讲述了那些通常被人们故意遗忘的健康状况。

她无所畏惧地袒露自己的心魔,用细腻的笔触描述着罹患抑郁症的诸般痛苦:“我醒来,感受着黑暗的来临,而非白昼。”

它之所以来临,是因为你已经不知不觉间消沉了好几个星期,甚至接连好几个月,你的情绪早已落至谷底。你躺在烂泥里,懒于徒劳地挣扎,深陷于难以承受的痛苦之中,因为在你自身的生命中并没有特别可怕的事情可以解释这一切,至少从你生命的外在看确是这番光景。如今,这番致命的挣扎又开始显山露水,这说明你的沮丧消沉已经到了头。你已经无力按计划行事了。

朴树为人与人之间的共鸣而生(朴树曾说我活得不耐烦)(3)

她感受到抑郁情绪无孔不入地潜入生活,不仅给现在,而且也给往昔和未来裹上一块棺布,让自己觉得避无可避。当抑郁症越来越严重时:

情绪的切入急遽突然,连她自己都没意识到:上一分钟,她还自我感觉良好;下一分钟,脑袋就像被爆了一样。比如,周一下午,她看牙医回来,来到空无一人的公寓里,空气中的尘埃让她觉得屋子荒凉透顶,这时候,情绪就这么来了。她觉得很孤立,深陷于悲伤的洞穴之中,那是一种古老而永恒的伤痕。然后,就在她被这种感觉裹挟而去的时候,不知从哪儿就汩汩地冒出了想要自杀的冲动。那冲动极其强烈,以致她走到那把放在厨房柜台上的木柄刀子边上,用锯齿割自己的大拇指。她幻想割开自己的手腕……不,先要把浴缸放满水,再割腕,这样不就能确保自己必死无疑嘛。为了阻止自己再这么想下去,她就上床睡觉,躺在床上,等着这波自杀的冲动消退而去。”

朴树为人与人之间的共鸣而生(朴树曾说我活得不耐烦)(4)

但她很难向其他人解释这是一种什么病。而且抑郁症更易于伪装,其他人很难侦测到它。除此之外,并非所有严重抑郁到人都具有抑郁体质,他们不会走在路上的时候拖着步子,露出一副可怜巴巴相,也不会露出痛苦万分的神情。

抑郁症的症状很多都是隐藏着的,不足以使人对它敬而远之,也不足以使人觉得刺激。如果说精神疾病通常都是无形的,那抑郁症就更难定义了,因为它是悄悄地潜入进来的,不会宣扬自己是抑郁症,它只会显得没有食欲、没有精力、不喜欢社交,而不会显露自己的存在。你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指证:不骂脏话,不会突然变得精力超级旺盛,谁都认不出你。我觉得我们之所以怀疑抑郁症的合理性,部分是因为它看上去并没有疯疯癫癫。

朴树为人与人之间的共鸣而生(朴树曾说我活得不耐烦)(5)

周围有人这样对她说,就像我们偶尔在丧气时听到的那样:

“这不就是矫情吗?你别想太多了。”

“加油啊,乐观就可以战胜它,没有那么糟糕。”

“老是抱怨也没什么用啊。”

“这又不是绝症,死不了。”

如大多数重症患者一样,她曾经无数次地想要自杀,但最终还是一次次地挺过来。每次她都在最后一刻把自己从深渊拉了回来。

让我好起来吧。让我记住这个全神贯注凝望烟火的时刻,烟火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不要去听开场的击鼓声。要留意日常来电,自动答录机上让你振作的留言,这些都是关心你的前夫、兄弟姐妹、朋友打来的。要让自己勇往直前。

朴树为人与人之间的共鸣而生(朴树曾说我活得不耐烦)(6)

她也慢慢地,慢慢地,把自己从抑郁症边缘拖了回来,并且把自己的亲身经历,那些痛苦的过往,精神上的崩溃至无所适从,由此引起的身体上的不适,思想的黑暗诡谲,自己又如何在爱的陪伴下一点一点从深渊往上爬,都写成了文字记录下来。

如何面对童年阴影,是作者一辈子都在面临的难题。童年时期爱的缺失、父母与长辈的轻视和嘲笑,让害怕、无助始终裹挟着她。

朴树为人与人之间的共鸣而生(朴树曾说我活得不耐烦)(7)

从小跟母亲之间无法达成的亲密交流。

你的眼泪打动不了我。”我小时候哭鼻子时,她总是会再三这么对我说。她还会发出警告:“你脸上会出现五个手指印。”说完,就扇了我一巴掌。我要是不开心,她就说我本来是个漂亮姑娘,但看上去怎么就丑得吓人呢,她还特地强调“丑得吓人”,第一个音节读得很重,第二个音节一带而过。

而她的父亲几乎不关注她。

我孩提时代的每一天,他看着我来来去去,却从未将我当回事儿。从这样的男人那儿,我是得不到自信心的。我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想坐在父亲的大腿上,却像水一样滑了下来。有时候,我没有小鸟依人般地试图黏他身上,他姿势古怪,我也就顺着他的姿势靠着他,他会抓着我的手指,把指头塞进他的一个鼻孔,用来掏鼻子。

只要看见其他父亲在游乐园里、超市里温柔地对待女儿,她就会失魂落魄好几小时,这使她明白父爱的缺失已经永远无法填满了。后来,她发现自己既极端地渴求男人,又对男人充满敌意,这两者的结合体,只能使她在浪漫的异性恋中成为一个狼狈的落败者。

朴树为人与人之间的共鸣而生(朴树曾说我活得不耐烦)(8)

而有些事物也会让她感觉更好:

阅读。

那年夏末,我是靠专心读书度过的:回忆录、传记、小说。读完一本书后,我又会马上抓起另一本书。思考的意义究竟何在?闭嘴吧,我对自己说,闭上你的臭嘴。外面的世界很大,远远超过了你那偏执成性的小小的脑容量:想要改变的话,就得多留个心眼。

美食。

入夜,我通常不会睡觉,看深夜的烹饪节目。这些节目会使我深感内心平静,觉得这个世界还不赖。我超爱看节目里那些无穷无尽的小步骤—切菜、削皮、倒油,一步步推进,一层层搭建,最终完美地呈现出一桌饭菜。

音乐。

夏末午后蔚蓝的天空,五月某个夜晚在巴黎圣礼拜堂聆听维瓦尔第的《四季》,仿佛那是刚刚谱写的新曲。没错,每当我有所感受的时候,就会发现正是爱的力量把我牵引住,使我不舍得离弃这个世界。

......

朴树为人与人之间的共鸣而生(朴树曾说我活得不耐烦)(9)

最后,她也告诉自己活下去的理由——与偏执共生,承受住迎面与幽暗思绪粗粝摩擦之痛。

有时候,我会忘了自己身处m医生舒适的诊室里,而是把我们想象成星际战士,对他所谓的抑郁星球上的邪恶力量及其蕴含的危险了若指掌。每当那时候,我就觉得自己英勇无畏,面对绝大多数人见不到的敌人,下定决心,绝不屈膝投降。

经历了多年的斗争,她勇敢地书写着自己的心魔和经历。最后,她告诉自己抑郁症的对立面并非是某种难以想象的幸福状态,而是一种几近满足的状态。她似乎走出了抑郁症,又好像只是如书名所说:我快要幸福了。

“不是很想死,也不是很想活。”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认为自己一事无成,担忧未来……无论抑郁症还是心理亚健康,我们都要面对自己的“不快乐”。真正能治愈“不快乐”的,不是打鸡血,不是逃避,而是接纳和解。

朴树为人与人之间的共鸣而生(朴树曾说我活得不耐烦)(10)

《我快要幸福了》的作者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家族,如果她是你的朋友,你可能很轻易地提醒她去看这些好的方面。然而这不仅不能让她开心起来,反而会适得其反,加强她不被理解的感觉。

对于自己也是一样,你的任务并不是让自己或身边的人开心起来,而是承认当前的状况糟糕——痛苦真实存在。相比于积极反证为什么一切看起来没这么糟糕,你尽可以说:“听起来,你现在的生活确实很让人受不了。如果觉得痛苦,不努力也没关系啊。”

抑郁症令人绝望,但并不耻辱;它晦暗不明,但也有斑驳的银光。

在这本生死攸关的暗黑回忆录中,作家回顾了自己与抑郁症对抗一生的故事。她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治愈抑郁症的每一种尝试,以及每种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作家无所畏惧地坦露了童年时期爱的缺失、自身性格上的缺陷等因素,这些都对自身带来了难以摆脱的影响。

作家最终坦然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世界的不完整,向着更深的孤独自我探寻,在更宽广的世界中追问为何“幸福”。


部分文字选自《我快要幸福了:一个作家和抑郁症的搏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