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堡村正月十五闹元宵文艺表演(大院春晚已连续唱了十八年)

太平堡村正月十五闹元宵文艺表演(大院春晚已连续唱了十八年)(1)

太平堡村正月十五闹元宵文艺表演(大院春晚已连续唱了十八年)(2)

过大年,唱大戏。对于生活在老西镇的邻里乡亲们来说,每逢春节和正月十五,不来一场“挪庄大戏”,就像是年夜饭里少了“春节联欢晚会”这道文艺大餐。昨天是正月十三,一年一度的八大峡街道“金鸡迎春”戏曲演唱会如约而至,挪庄大院里锣鼓齐鸣,丝弦声声,一位位戏迷次第登场,一句句唱词字正腔圆,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老青岛的记忆之中。

大院“春晚”年年约

一进正月门,居民们就翘首以盼,盼着自己和“挪庄大戏”一年一度的约会。大戏定在上午10点开场,可刚过9点现场就挤满了人。挪庄人对戏曲的感情是无法替代的,听说要搭建临时舞台挂幕布,正在营业的小店店主二话不说关门歇业,好让幕布挂在自家门窗上。

为了让大家看戏尽兴,八大峡街道在现场布置了座位,很快就坐满了人,更多赶来的戏迷便围在周围。锣鼓队的队员们在大院里排开队形,提前开始表演热场,天气寒冷,临时搭建的舞台也简单,但洒满了阳光的挪庄大院,却被大家的喜悦映衬得喜气洋洋。开场后,主持人即兴哼唱了几句,台下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就已经兴奋得欢呼鼓掌起来。

在乐队文武场的奏乐声中,一曲吕剧联唱《盼发财》选段拉开了挪庄大戏的序幕,戏曲爱好者们粉墨亮相,唱词字正腔圆,有些入迷的戏迷闭着眼睛,打着拍子,轻声附和,如痴如醉,一曲结束,才睁开眼睛等待下一曲的开唱。吕剧《小姑贤》、《李二嫂改嫁》、《石龙湾》,柳腔《张郎休妻》,豫剧《朝阳沟》……名段一曲接着一曲,听得台下观众直呼过瘾。

小小舞台圆票友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昨天登场的十二个节目中,有大半节目的演员都来自八大峡街道的阳光吕剧团,为了这场大戏,他们已经排练了2个月。这支由八大峡街道支持的业余吕剧团,有近30名团员,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31岁,平均年龄65岁。 “我们周六都会在八大峡街道台西纬五路社区的活动室排练,大家在一起学习切磋,都非常喜欢戏曲。 ”团长王文淑说。王文淑60岁开始学习吕剧,今年已经75岁,昨天也上台为戏迷献上一段《姊妹易嫁》。

人群中,身着花披的青衣孙瑞香格外引人注目,阳光下花披上的金线闪闪发光,整套头饰更添光彩,妆容之下,让人难以相信她已经是年过七旬的票友了。她师从岛城柳腔名家,上台一开嗓,站在记者身边的居民们就连连感叹“唱得好”。和她同台演出《张郎休妻》选段的王云,在舞台上扮演婆婆的角色,71岁的老人精神矍铄,唱起戏来更有范儿。 “我16岁就开始学吕剧,老了才开始学柳腔,昨天还在糖球会上唱了。 ”王云说。

虽然演出设施简陋,演员们只能共用随身麦克,但每一位上台的票友,都特地换上最满意的演出服,全情投入演唱。文武场的成员们手冻僵了还坚持演出,演奏笛子的刘栋柱,前几天刚刚摔倒伤了腿,也放弃休息准时出现在演出现场。

已连续唱了十八年

八大峡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挪庄大戏”是挪庄大院文化的魂,“挪庄大戏”是挪庄大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西镇居民的文化记忆,这段记忆将来必须保持下去,同时也为地方戏曲提供一个传承的舞台。 “前面唱了多少年大戏咱也没法查了,自从1999年挪庄大院被市文化局评为戏曲大院之后,咱就一直坚持办,每年正月为咱西镇的乡亲们唱大戏,已经连续唱了十八年了,以后咱也肯定继续办下去,这也是对咱传统戏曲文化的一种传承。 ”八大峡街道文化站站长宫庆华说。

而为了更好地传承挪庄大院文化,也为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品牌,八大峡街道为辖区的阳光吕剧团购置了扬琴、二胡等一批传统器乐。同时,街道在大院里设立石碑雕塑,刻文记录大院的历史,对大院的休闲广场进行了整修打造,可以容纳更多的居民在这里娱乐,也为正月里唱大戏提供了更好的演出场所。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马晓婷 通讯员 陈浩

新闻延伸

挪庄大戏与挪庄大院

据八大峡街道文化站站长宫庆华介绍,早期的挪庄是在二十世纪初因为德国人修建炮台,由小泥洼一代迁过来聚居成村形成的,那时候挪庄就有过年唱戏的传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市政府将挪庄进行改造,这个贫民大杂院逐渐变成一个环境优美的新型居民住宅小区,但是唱大戏的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