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一代鸡娃 内卷教育(北京第一代鸡娃)
前两天一对母女突然在朋友圈火了,起因是北京95后女生王食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篇名为《北京第一代“鸡娃”给大家讲讲内卷教育的切肤之痛》的文章。文章详细介绍了自己从4岁开始被“鸡”的全过程。
王食欲4岁开始,上了各种兴趣班。古筝、华数、奥数、芭蕾、跆拳道、工笔水墨和素描、科学制作、英语等等,兴趣爱好一样没落下,人生技能几乎被点满。但成年后她却说:“我都被鸡成这样了,也没有出人头地啊!”。也正是这一句话,给无数“鸡娃”家长当头一棒,也让她快速出圈。
教育内卷时代,各类牛娃层出不群,为了不让自家娃差得太难堪,各类家长在“鸡娃”的道路上花样百出,鸡鸡复鸡鸡。但那些从小被“鸡”大的孩子后来成功了吗?他们幸福吗?家长认为值得吗?这些都成了未解之谜。
恰好这时王食欲文章出来了,瞬间填补了“鸡娃”界多年来的空白,终于有一位“鸡娃”现身说法。不过结果来看,“鸡娃”王食欲的现状和家长们的预期还是相差甚远,那么多“鸡娃”家长能不炸毛吗?
不仅如此,没过几天王食欲妈妈也现身说法,从“鸡妈”的角度写了一篇回应文,剖析了自己这些年“鸡娃”的心路历程。她表示,尽管王食欲最后被“鸡”到了北京四中,但她内心是有些后悔的。因为,这里的娃个个优秀,你的娃只是其中的一粒沙,掉进去就没有了。常年站在娃顶上的人尖子突然不再显眼,心里满是自卑。王妈的回应又一次将舆论推向了高潮,"鸡娃"再次C位出圈。
看完王食欲和她妈妈的经历,我开始质疑自己最先列好的“鸡娃”计划。还特意分析了王食欲这个“鸡娃”的成长经历,试图从中取长补短。
王食欲和妈妈的“鸡”与“被鸡”王食欲:95后,北京第一代“鸡娃”,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职业:编剧。
被鸡经历:
- 4岁开始学古筝,学了10年,考到中央音乐学院古筝八级。被“鸡”代价最高学费1500元/小时。
- 小学前3年,每周六被安排得满满的,早上华罗庚数学课,下午古筝课,晚上英语角。4年级以后,开始学奥数。
- 初中、高中泡在各种教辅机构。周六、周日从早8:00到晚上20:00,穿梭于新东方、学而思、金钥匙、龙文教育之间。
- 除了学校学业,芭蕾、跆拳道、工笔水墨及素描等兴趣爱好各学了一年。最喜欢的科学小制作课,也因小升初时间不够用放弃了。
- 平时在地铁上和妈妈用英语练习会话;放学回家的1.5小时,戴着耳机听VOA慢速英语和TED演讲;利用妈妈做饭的时间能背2首唐诗宋词。
- 初中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散文和小说,因此获得北京四中实验班青睐。高中出书、去美国做交换生、背着摄影包去贵州拍纪录片。
食欲妈妈:来自山西晋中小城,高考上了哈工大,家里唯一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工作,从此扎根落户、结婚生女。
鸡娃经历:
女儿4岁之前,把别人“鸡娃”的劝告当做耳旁风,没有给孩子报任何兴趣班。
4岁之后,突然被牛娃全方位打击。见过大学8级英语水平的一年级小学生,见过弹奏《高山流水》的5岁小孩,也见过能把动物园所有汉字念出来的3岁孩子。终于食欲妈良心发现,开始担心女儿前程,最终也踏上了“鸡娃”之路。
于是,骑着自行车穿过半个北京城陪孩子学古筝,最后指法比女儿还标准;陪孩子在科技培训班里制作飞机,她得想办法让飞机飞上蓝天;周六、周日陪孩子穿梭于各种培训班;不仅要“鸡娃”还要自“鸡”,潜台词是:看看妈妈也很努力,你也必须努力,这期间考了各种职称证。
好不容易把娃“鸡”进了北京四中,却发现继续“鸡”下去太难了。别人“鸡娃”,可以让娃放下学业去骑行全国;可以花巨资送娃去南极科考;可以让中科院的院士带着搞专利发明;可以让娃出碟唱摇滚。
而对十四五岁的孩子而言,第一次意识到“世界的参差”,女儿不明白为什么同学有这么好的教育条件?食欲妈妈决定将真相告诉孩子,孩子大手一挥:妈妈,你能不能也努力一点?咱俩商量商量,期末考试我进年级前30,你争取提个干?
“鸡娃”鸡到最后给自己“鸡”自闭了鸡娃结果: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王食欲一路走来从来都不是学霸。
- 幼升小时,一流学校全部拒收,最后花了1万择校费才进来一所重点小学;
- 小升初历史重演,自考失败、店招失败,不得已跨区上来一所私立学校;
- 中考则因自己擅长写作,被招进了北京四中。
看似食欲妈妈一路“鸡娃”上了北京四中,但实际上真正的敲门砖,其实是王食欲的业余爱好。
王食欲上了那么多培训班,唯独没提到写作,而写作也成了唯一一件从初中就开始坚持的事,最后更成了她现在养活自己的傍身技能。所以,你看“鸡娃”鸡到最后,拼的还是娃的主观能动性。
王食欲自嘲:我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目前职业编剧、作者,可以理解为自由职业或者无业。年收入比普通小白领稍强一些。买得起车,但买不起房。
被“鸡”了二十多年,娃们清楚地认识到,虽然自己能力上早已超越了父母,但在成就和财富上根本比不过父母。
这波被“鸡”了小半辈子的娃们,也开始“知天命”。于是有人搞起了烘焙,有人直接辞职当起酒保,也有人在网上做起自媒体,还有人直接去当健身教练、外卖派送员。
娃们算是看明白了,就算去了那么多国家,学了那么多知识,拿了那么高的文凭,最后还不是为了更好的996?于是他们高喊:世事如浮云,想开就出家吧。
“鸡娃”鸡到最后给娃鸡出家了!
压榨式“鸡娃”到底值不值曾几何时,“鸡娃”已经成了众多家长的日常。我们好像从未考虑过“鸡娃”最后会怎样,只是日复一日地沉浸在“鸡娃”的自嗨中。
朋友坐标上海,孩子才4岁,英语、逻辑思维、古文鉴赏、舞蹈、钢琴等课程早都安排上了。人家孩子3岁已经可以简单英语对话了,而优米还傻呵呵地在看小猪佩奇,人与人之间差距就从“鸡娃”时期开始拉开了。
本人坐标北京海淀,优米今年3岁,9月份就要上幼儿园了,随着接触的同龄人越来越多,明显感觉到优米即将进入被“鸡”的状态。爷爷奶奶的焦虑比我和优米爸还要深,他们已经开始考虑换一套好的学区房,尤其爷爷,近半个月已经开始拉海淀区中学的排名,甚至连附近的小区也走访了好几家,奶奶则负责打听附近兴趣班的价格。
但这种压榨式“鸡娃”到底值不值?王食欲这篇文章还是带给我们不同的思考。
王食欲成功吗?在我看来算是成功吧,毕竟她的人生已经很精彩了。一路走来,出国交换、跨越5省拍纪录片、写文出书、古筝8级,短短20几年活成了多少人一辈子的样子,而且未来还长一切皆有可能。
但扪心自问,如果将王食欲的人生方式复制到优米身上,我是不愿意的。食欲很优秀不假,但她身上或多或少缺了一些年轻人该有的热情。而我能想象优米最好的模样,便是纵情肆意地活着。
既然这样,我还会选择“鸡娃”吗?不瞒你说,我的答案仍是肯定的。但通过王食欲的经历,也确实给了我一些思考。能不能换一种让娃更容易接受,又能持续被“鸡”的方式激励孩子?深思熟虑后决定以下面几条作为今后“鸡娃”的标准:
- “鸡娃”不是全面发展,找到孩子兴趣所在才是关键;
- “鸡娃”的前提是自“鸡”,如果我自己都做不好,还怎么好意思要求孩子?(在这里,再一次表示对食欲妈妈的崇拜);
- “鸡娃”最终成就是帮助孩子找到内驱力。
想起国外的教育者评价中国教育:该玩的时候不好好玩,该学的时候不好好学,该工作的时候不好好努力,该退休的时候不好好放松。
一句话总结了大部分国人的一生,但如果我们能从孩子天赋出发,再配上“鸡娃”时的耐力,有没有可能就能跳出这个循环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