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爷爷养大却继承了五个本领(他怀揣着母亲的嘱咐)

他是“老三届”。初中一年级参加了“文革”。那时,他还真不懂“文革”是什么意思,只知道学校怎么号召,他就怎么干。

在“文革”中,他当过“保皇派”的红卫兵,“保皇派”就是由学校组织的红卫兵,是保护校领导的。随着“文革”形势的发展,“保皇派”红卫兵被造反派红卫兵组织所代替,他又参加了造反派红卫兵组织。那年,他才15岁

他被爷爷养大却继承了五个本领(他怀揣着母亲的嘱咐)(1)

他根本不懂那些政事,都是受报刊杂志和社会影响。不过,谁也没想到,就这么个毛孩子,竟然成了学校红卫兵组织的领导成员。

他母亲知道了很着急,极力反对他参加红卫兵组织。可是,在在那个年代,他母亲也无能为力阻止他。母亲怕孩子出什么意外,只能很无奈地怒怼他:“你还是个毛孩子,懂啥政治?!”母亲担心他年少无知,上当受骗,被坏人利用。

他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从小受父母尊敬长辈影响很深。在学校,他始终把尊敬学校领导和老师放在第一位。每当红卫兵召开批斗学校领导和老师大会,有过激行为时,他总是劝止,看不下去了就逃离。

时光如梭。不知不觉学校就工和上山下乡高潮来了。先是就工。就工条件:凡是独生子女,或在家中是嫡长子或嫡长女的,都可以优先就工。其他不符合就工条件的,只能响应上级号召上山下乡了。

他在家是嫡长子,完全符合就工条件。使他没想到的是,学校工宣队却把他安排去“三线”就工。

“三线”是当时以备战为指导思想,在比较偏远地区,进行国防与工业等基本设施建设的。“三线”包含“大三线”和“小三线”。“大三线”是跨省的;“小三线”是省内的。他被分配在“小三线”,在省内就工,只是不能在本市就工而已。

他被爷爷养大却继承了五个本领(他怀揣着母亲的嘱咐)(2)

这也算就工啊!当时学校已进驻工宣队了,是四方机厂的工人代表,大小事必须由工宣队说了算。他虽是红卫兵领导成员之一,但也要服从工宣队的领导与安排。

他对此不满意,为此耍了个小聪明。他主动把这个指标给了他比较要好的同班同学,因为,他这个同学是四方机厂子女,在家最小,符合下乡条件。他想看看工宣队是什么态度。当他对工宣队提出这事时,工宣队很爽快地答应了。

他觉得自己很聪明。他这样做了,工宣队一定会考虑安排他在本市就工的,因为自己符合就工条件嘛!他还在做着在本市就工的美梦。

他等了一段时间。果然,工宣队又给了他一个就工指标。使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仍然是去小三线!他真是无语了,心情糟透了。他想:自己还是学校红卫兵组织领导成员,为什么一点儿情面都不给呢?更何况自己符合在本市就工条件,可是,工宣队偏偏就是不安排他在本市就工,他很不理解。后来他知道了,这事皆因他父母不是四方机厂的,不认识工宣队的人。看来那时走后门的歪风邪气就很严重了

他看看这个情况,就找人帮助。可是,找谁也不管用,人家或是敷衍,或是往外推,都向着工宣队,站在工宣队一边。

面对现实,他很不冷静,一气之下,下决心去“小三线”。就这样,他离家去了“小三线”,一个小县城就了工。

他被爷爷养大却继承了五个本领(他怀揣着母亲的嘱咐)(3)

他在去“小三线”之前,母亲发自内心地嘱咐他,出门在外应该怎么做人、如何工作。他含着泪听了母亲的教导,点了点头,背起背包,拎起行李箱,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生他养他的这方土地,踏入人生,走向了社会。

他来到小县城就工了。单位领导看他是从大城市来得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是个人才,想培养他,先把他安排到生产第一线。重用一个人都是要经过实践检验的。

带班班长(那会儿不叫车间主任)安排他开油压机和冲床,压制生产粉末汽车零部件。当时是“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还没实行计件工资。可他记住了母亲的话,脑子里只想着怎么把活干好。他苦干加巧干,天天刷新着生产纪录,其工作效率与成效,感动了带班班长。带班班长主动写表扬信,张贴在食堂大门外。那时,时兴大字报。他的事迹被一把手知道了,对他更器重了。

不久,领导安排他参加本地工业局组织“小钢铁”外出学习。这是根据上级号召,在县城大力建设“五小工业”(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水泥、小化肥)而推行的。“小钢铁”就是“五小工业”之一。

他怀着兴奋地心情,积极参加了这次外出学习。这次外出学习,分配他的学习任务是焙烧。焙烧是炼铁前的一道工序,就是分解铁矿石。然后,再把这些分解后的铁矿石投进炼铁炉中,溶解成铁水,流出炼铁炉外,形成铁锭,然后,再运往工厂加工成零部件。

焙烧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全部工序,都是在野外完成。他学成之后,开始了拓展焙烧工作了。他住在地屋子里,就是在地里挖个大坑,用木梁顶住四周,形成一间空旷的大屋,炼铁工人们都住在这里。他也不例外。起早贪黑,目的只有一个,争取早日炼铁成功。

他被爷爷养大却继承了五个本领(他怀揣着母亲的嘱咐)(4)

他的愿望实现了!炼铁取得了成功!可是经过实践,炼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就是说铁矿石不够炼铁炉用的。怎么办?后来,有人想出了用铁销与铁矿石相结合的办法,供应炼铁炉。这个办法很成功。不久,铁矿石被淘汰了,全部使用铁销炼铁了。这样,焙烧这个工作自然消失了,他也失业了

他很郁闷,心里很难受。正在他很难熬的时刻,好消息来了,使他亢奋地彻夜难眠。他被调到维修车间干钳工了!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而且,他的师傅是本地大名鼎鼎的钳工。他心想,自己正在按照母亲的嘱咐,一步步地实现了,“学个技术,这一辈子有饭吃!”母亲嘱咐的话又响彻在他的耳边。

他热爱技术,一心扑在学钳工技术上。他很快掌握了钳工操作技术,他拿锤,锉锉的钳工基本功很过硬,技术精湛。

正在他热心钳工工作,情绪高涨时,他接到一个意外的调令,叫他到宣传队演节目,说是最近全县要举行文艺汇演。当时他就蒙了,领导会考虑他,安排他,干这种自己并不擅长工作。他想拒绝!可是,母亲嘱咐的话又在他的耳旁响起:“听领导的话,领导叫干啥就干啥!”

他再次低下了头,心想:坚决听从领导、服从领导的安排。他在宣传队,没闹情绪,领导怎么安排,他就怎么做,并且干得很出色。

全县文艺汇演有了新的要求和规定。参加文艺汇演的节目,必须要有自编自演的节目。又使他万万没想到的是,领导把这个任务又交给了他。

他很自信,没拒绝。他知道自己学历不高,初中毕业,他更了解自己有文创天赋。他先从相声开始,再编写竹板快书和表演唱,效果还不错,在汇演中多次获奖,有的还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

领导见他的确是个人才,有潜力可挖,又安排他出去学习文艺创作。他没想那么多,接受了领导安排的文创学习任务,脑子里只想着怎么完成领导交给的学习任务。

他被爷爷养大却继承了五个本领(他怀揣着母亲的嘱咐)(5)

他在学习文创时很用心。他按照老师要求,创作了许多文艺作品。使他没想到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又学会了剧本创作,而且还在地市级获奖。他就这样在小县城出名了!

也许是他文创成果的影响,或是其他什么原因,不久,他被调离了企业,来到了文化单位。按说这是好事,他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专心致志地进行文创了。可是,他来到的文化单位却是文博。这事真是怪了!文博与文创应该是两回事,一个是侧重文物研究;一个着重人文创作,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他还是服从了领导的安排。

他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他果断地以文博研究为主,文创为辅。他业余时间为文艺团体编写小剧本或剧本什么的,主要精力用在文博学习与研究上,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国家、省、地级市报刊杂志发表,有的还获奖。现在已是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剧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

他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并且还取得了这么多的优异成就,他的朋友很不理解

有一天,他的朋友实在憋不住了,问他:“你是怎么走到今天,取得了这么卓越成绩的?”

他思考了一下,抬起头,看着他的朋友,激动地说:“源于我的母亲。”

他的朋友当时愣了。质疑他:“这事与你母亲有什么关系呢?更何况你们不住在一起。”他含着泪回答:“在我参加工作离开家时,母亲嘱咐过我。母亲的那番话,我始终记在心里,经常在我我耳边响起!”

他激动回忆着母亲嘱咐自己所说的那番话:“孩子,你要记住,一个人出门在外,一定要噶伙人。一定要听领导的话,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要记住,在任何地方干活,没有使是(死)的,要想办法学个技术,这一辈子有饭吃!

他被爷爷养大却继承了五个本领(他怀揣着母亲的嘱咐)(6)

他沉浸在回忆之中,至今感慨良深他就是这样,怀揣着母亲的嘱咐,踏入社会,参加工作,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取得引人瞩目艳羡的成绩!在他身上真正体现了“是金子埋在那里也会发光”(尼采)的事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