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系列大全(说文解字系列之)

“文”只有四笔,也是一个常见常用字。从古到今,一直活跃在诗词文赋及各种文献中。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它。

先从字源说起。“文”的字体演变轨迹为:

说文解字系列大全(说文解字系列之)(1)

从其古字体来看,是一个象形字。其金文的字形最典型,像一个站立的人,最上端是头,头下是向左右伸展的两臂,最下是两条腿,在人宽阔的胸脯上刺有 美丽的花纹图案,义为“文身”。小篆承续金文,而字形更趋线条化,人站立的样子没有变化,只是胸前的花纹图案俭省了。这与汉字的发展趋向符号化、简单化的大势趋同。篆书的字形已非常接近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字形。

“文”字的本义就是在胸前(身体上)刺上花纹图案,即“文身”。所以,“文”本来就是一个动词。《说文解字·文部》:“(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许慎所谓“错画”,与其所云之“交文”,乃同义也,即“交错刻画(以成花纹)”之义。这个解释简洁明了,一看即知。在这个意义上,后人又增加了“丝”字旁,以新字“纹”来表示“文”的“文身”义。如此,则“文”就成了“纹”的古字,而“纹”则是“文”的今字了。

关于“文”作“文身”解的本义,古籍中多所表述。《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 不火食者矣。”这是说,处于东方的夷族,披散头发,在身体上刺上图案花纹(汉族人认为此乃蛮族标志也),不吃熟食。

文字最早是按照事物的象形画出来的,是线条的交错组合的图案,所以“文”引申为文字。《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又引申为文章、文献。《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引申为柔和、不猛烈。如“文雅”、“文静”等。先民文身是为了保护自己以避兽害,故又引申为掩饰,如成语“文过饰非”。

现代汉语中,“文”为常用字,很多词语里都包含“文”字。我们看两个词。

文身。走上街头,在繁杂的各类广告中,我们不难看到有关“文身”的广告。但却大多写成了“纹身”而非“文身”。这是一种错误的表述。“文”的本义乃动词也。“文身”一词,古今义同,即

"指在人体上绘成或刺成带颜色的花纹或图案”。而这又恰恰是“文”的本义。而“纹”是名词,指花纹或纹缕。故《辞源》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均有“文身”而无“纹身”。在古代,文身是为了防止兽害,文身有以“错画”之色来掩藏自己、保护自己的作用,有类于今天部队训练时脸上身上所涂的各种颜色。今天的文身,则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如果稍加点缀,倒也有些美感,但如果在身上大面积文身,则不仅美感尽失,甚至看起来令人生畏、作呕。美无所不在,就看我们如何选择和把握。

再来看“文化”。近年来,“文化”一词大行其道,甚至道路俗滥的地步。其实,“文化”是个很复杂的概念。“文化”的“化”,即是变的意思。我们还是看看它的字体演变轨迹:

说文解字系列大全(说文解字系列之)(2)

从其字形来看,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都是反向的两个人。所以,“化”的本义就是“变(不一样)”。引申为通过教育使风俗、人心发生变化,即教化。还引申为风俗、风化,亦指自然界从无到有,创造化育世间万物,即造化。在现代汉语中,又表示转变为某种性质或状态,或表示将某种事物普遍推广,显示一种趋势,作后缀。这类的词很多,如“绿化”、“沙漠化”、“城镇化”、“情绪化”等等。

回到“文化”一词上来。直白地说,“文化”的字面意思,应为“通过文身来使一个人发生改变“。推而广之,人类社会的所以人为的”痕迹”,人类活动所留下的所以印记,都是“文化”,包括无形的思想意识形态。在古代,“文化”指“文治和教化”。汉代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与,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文化”即文治和教化之义。到今天,“文化”的内涵也有大小之别。从广义的角度说,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侠义的“文化”,也指社会意识形态。我们现在,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往往在滥用“文化”一词,这其实是对“文化”这一概念的误读或贬损。有人把在厕所里胡写乱画的现象称之为“厕所文化”。这个表述从字面意思来看,似乎也不能算错,但却是滥用“文化”的典型。

附带说一句。《现代汉语词典》的旧版中,有“文身”,而无“文眉”或“纹眉”一词,不知新版(第七版)收录了这两个词没有?“文”和“纹”虽为古今字,在“在人体上绘成或刺成带颜色的花纹图案”这个意义上,二字同义。但“文身”一定是写作“文身”而非“纹身”,“文眉”亦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