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再说曹操三)

公元184年,东汉中平元年,岁在甲子,也是一个注定不会平凡的甲子年。

这一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在一个叫张角的领袖的带领下,举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旗号,从全国各地揭竿而起。它也被《三国演义》当成了全书的引子,引出了一部120回的鸿篇巨著。

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再说曹操三)(1)

然而,如果你去查一下这场大起义的历史,就会发现它持续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从三月初五张氏兄弟举兵,到十一月皇甫嵩斩张宝,前后不过八个月的时间而已。

而且和之前的陈胜、赤眉,之后的红巾军不同,这场起义并没有为旧王朝播下起义的火种,反倒是为那些在剿灭自己的过程中不断壮大的军阀提供了温床。平叛战争的结束,就是各地军阀混战的开始。

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再说曹操三)(2)

那么,这个时候的曹操在干什么呢?

此时的曹操脱下峨冠博带,换上金盔银甲,被拜为骑都尉,赴颍川剿匪。黄巾之乱平息以后,他被升为济南相,后又调为东郡太守。这一回,却是曹操自己撂挑子不干了。

从国相调任太守,本是平级调动;而济南国的民情社情也比东郡复杂,很费了曹操一番力气来打虎。之所以弃官回家,原因只有一个——干不下去了。

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再说曹操三)(3)

从顿丘被召回任议郎后,曹操依然不改自己愣头青的本色,看见朝中有什么看不见的就上书直奏。他本以为担任天子的亲随官,有上书直达天听的权力,就可以避免被一些利益相关者所提前截获;没想到,折子递到灵帝面前,依然是石沉大海,反倒是被朝中的大佬们(三公)惦记上了。搞得曹操有段时间连家都不敢回,天天跟领导打报告请求值夜班,就怕有人在他回家的路上给他来个意外惊喜。

同样,被外派剿匪,也许就是那些权贵们给曹操的第二份下马威。而在戎马倥偬和案牍劳形几年之后,曹操终于厌倦了东汉的官场,连洛阳也不待,直接回谯郡老家去了。

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再说曹操三)(4)

不久,曹操再次被征辟。这次他没法拒绝,因为是天子亲自点了他的命,要他前往洛阳西园,担任典军校尉。这支被称作“西园八校尉”的队伍,其首领称号为“无上将军”——也就是汉灵帝刘宏本人,其实际负责人则是十三年前和曹操有杀叔之仇的蹇硕。

八校尉之中,曹操排名第四;而仅次于蹇硕的中军校尉,就是曹操的老伙计袁绍。

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再说曹操三)(5)

尽管和曹操一样都是国级干部(三公)的子弟,其“四世三公”的家世也比曹操更为显赫,但是这些却并不能让袁绍自己满意。他不仅是庶出,而且父亲袁逢又早早过世,自己还被过继出去成了别人的儿子,这使得袁绍不知不觉就在自己的圈子里面矮了别人一层,连自己的弟弟、嫡母所生的袁术,都蔑称他是“小妈养的”。

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再说曹操三)(6)

从官场履历来看,袁绍的道路也确实和曹操大相径庭。曹操在地方和中央都有丰富的履历,还曾带兵打过仗;而袁绍一开始则一副名士游侠派头,到处豢养死士,拒绝朝廷的征辟,直到有宦官在背后点了他叔父、三公之一袁隗一下,他才进入大将军何进的幕府,正式走入官场。

让从没带过兵的人执掌兵权,这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不过在汉朝,文官和武将之间还没有区分得那么清晰,治民官同时也得治军(太守也被称为郡将)。因此,西园校尉的老大和老二,由宦官和幕僚来担任,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何况,执掌全国最高兵权的大将军何进,还是屠户出身。

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再说曹操三)(7)

一个屠夫,一个名士,在太平岁月里若不掌握实权,还可以用来点缀门面;而一旦天下大乱,权柄又操之于手,就很难不搞出什么大新闻了。

果然,这一天很快就来了。纵情声色的无上将军在成立西园校尉后不久就一命呜呼,何进进位为国舅爷,辅佐自己的妹妹何皇后和外甥刘辩。而长期担任何进幕僚、此时又掌握军权的袁绍,给自己的老领导提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干掉所有宦官。

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再说曹操三)(8)

袁绍的这个主意有多馊,世人皆知——他调兵遣将大张旗鼓包围皇宫,结果反倒让何进被杀、皇帝兄弟被宦官劫持逃走。结果,扑了个空的袁绍又带着部队一路追杀宦官,一路上看见没胡子的就砍,且不说很多平日行善的好宦官惨遭屠戮,就连正常男子也不得不一见大兵就脱下裤子证明清白。

对于袁绍的行为,曹操能报以的只有暗中冷笑——一方面,是因为他觉得收拾宦官根本不用如此大费周章;另一方面,他也害怕杀红了眼的袁绍,把自己这个宦官孙子也一起干掉。

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再说曹操三)(9)

而当董卓进城以后,曹操却根本笑不出来了。他以为袁绍胡闹完了,还可以收拾一下残局;等到董卓来了,他才知道,袁绍和董卓比起来,实在也就是个弟弟。

董卓进京以后,先是废皇帝,再搞大清洗,最后嚷嚷着要迁都,三部曲搞得洛阳城人心惶惶。而曹操作为和董卓一起参加镇压黄巾军的战友,难得的获得了董卓的青睐。不过他辞官不就,仓皇出逃,并且在路上上演了“宁教我负天下人”和“捉放曹”两出经典。

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再说曹操三)(10)

有关曹操到底为什么要杀吕伯奢一家,已经被讨论了一千多年,就连裴松之注解《三国志》的时候都援引了三处互相矛盾的记载,在此我不再讨论。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逃出洛阳以后,曹操立刻准备回乡起兵,组织讨逆。

这一次讨逆战争,无论对于已不算年轻的曹操(时年三十五岁)还是东汉王朝来说,其意义都极其深远。

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再说曹操三)(11)

由于黄巾之乱爆发时东汉政府府库亏空,根本无力支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因而没钱只好给政策,容许各地方官自行招兵买马剿匪。而此后各地匪患一直连绵不绝,使得这个打开了的潘多拉的盒子就再也没有合上。而此次为讨伐董卓所建立的关东联军,正是这个盒子所放出来的魔鬼。

各路诸侯以讨逆为名,行扩充自身军事实力之实,不想着和董卓打一仗,反倒自己内部勾心斗角起来。此时还只是个奋武将军的曹操见状不胜悲愤,自己带着手下几千士兵西进与董卓交战,然后不出意外的败北。

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再说曹操三)(12)

当曹操带着自己的部队出征前,诸侯们在喝酒;而当他引着残兵败将回来的时候,诸侯们还是在喝酒。对于他的归去来兮,在座的太守州牧们,并没有表达出任何异常的感情。

面对这些整日里除了娱乐休闲啥正事也不干的同事,曹操的心已经凉了一大半;而很快现实就让他的心情直接堕入谷底——新招募的部队发生哗变,四千多人只剩下五百人还愿意跟着走。

当然,我们得公平的说一句,那些关东诸侯们并不是啥也没干,他们至少干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内讧。

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再说曹操三)(13)

之前就曾说过,东汉的地方官还兼领防务,手里是有部队的。而经过黄巾之乱和董卓之乱以后,这些官员彻底转变为军阀。既然是军阀,那就得互相抢地盘了;至于那个在长安挟持皇帝的董卓,其实也不过是一个暂时打不过的大军阀而已。

摆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的曹操的面前的,就是这么一个时局——天下已经糜烂至此,而有实权的都在打自己的小心思。被推为义军盟主的袁绍和他的弟弟袁术,除了喝酒以外,一个在撺掇同为诸侯的幽州牧刘虞当皇帝,一个在淮南准备自己当皇帝。不胜唏嘘的他,终于写下了著名的《蒿里行》:

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再说曹操三)(14)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写完了诗,日子还得过。面对如此之天下的曹操,又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呢?咱们下回再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