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内和关外分界线(关内关外都是什么意思)
关内关外都是什么意思,是以山海关作为分界线吗?
山海关背山临海,加上作为长城起点,历代以来便由此作为界限区分关内关外,并在地理区隔、行政区划之外,赋予了关内关外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但实际上,中华文明发展至今天,关内关外的意思主要是历史价值,其实际上已无大的区别,只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文化图景和象征意义。
1.背山临海的天然分界,关内关外成为历代统治者划分地理区划的界限
山海关所在的位置得天独厚,北依燕山,南连渤海,万里长城由此作为起点,形成了一种扼守华北平原与辽西走廊的天然界限。由此,历代统治者便以此作为行政区划的疆域划分,关内关外的地理区别由此产生。
山海关为界,关内关外在很长时间内是辽燕旧界的区分,所谓关内广义上是指山海关以内以北京、江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区;狭义上则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平原地区。关外则是以盛京为中心的东北三省。
因为是关内关外是自然地理分界,也就容易成为行政区划的分界。明时期关内河北地区的行政区划是京师或北直隶,关外辽宁地区的行政区划是辽东都司。因此说山海关是 “辽东北直隶之一大界限,也就成了关内关外划分的一大分界。
2.当山海关成为军事要塞,关内关外在文化心理和文化图景上便有了非常明显的心理认同
在某种程度上,山海关自诞生之日起,便在文化分界上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心理认同,即关内和关外的文化分界。由于军事要塞的区分,东西往来的阻断,便把这种区分强化和加重,更因为封建统治中对权力的争夺和战争,导致山海关内外的文化认同、风俗信仰、耕种习俗、吃穿用度上会有很大的差别,由此形成的关内关外,已经远超了地理空间上的划分。
值得注意的是,其实在很长的历史空间内,关外的辽东走廊和关内的华北平原,在语言、风俗、地理、气候上并无巨大差异,但在文化分界的影响下,人们会主观认定差异的巨大,并由此衍生出关内关外的诸多差异。实际上,当关内关外成为一种文化区分得到强化的时候,其差异性反而是逐渐消失的时候。
3.“关内为华夏,关外为蛮夷”的狭隘认知,早已经随着关内关外的交流频繁而日渐消失
由于山海关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军事要塞功能,在封建统治者的政治话语体系中,将“关内作华夏,关外为蛮夷”。此类做法固然有古代对华夏文明中原滥觞的某种认同,但更多是基于政权稳定需要的宣传话语。
清兵入关之后,从关外打到关内,并统治华夏大地,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对打破华夷分界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因为此时的关内关外的意思已经不怎么提华夷之辩了,更多的是从地理分界上来说。同时,关内人闯关东,进入东三省创业安家,关内关外的交流频繁,这种狭隘认知更加淡化。
概而言之,关内关外均以山海关为界,意思有三层:
其一,关内关外作为地理概念,以山海关为天然的地理分界,亦作为历代沿袭的行政区划分界,关外为燕山渤海以东,关内为燕山渤海以西,由此区分关内关外;
其二,关内关外作为文化概念,关内关外代表不同人文图景和文化蕴涵,关内为华北平原,象征中原文化圈,关外为辽西走廊,蕴含红山文化民族融合特征;
其三,关内关外作为华夷概念,封建统治者以山海关为界,关内为华夏,关外为蛮夷,但随着清兵入关,关内人闯关东,关内关外的华夷之分已经淡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