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

#国学新知识#

有人说:苏东坡的人生,可以用黄州为界,黄州之前,他是苏轼,黄州之后,才是东坡。有人说:没有被贬黄州,这世上就只有苏轼苏才子,而没有后来的苏东坡苏仙人。

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1)

苏轼的《寒食帖》,又叫《黄州寒食诗帖》,这篇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汉字书法极品,正是元丰五年,苏轼写大江东去一词两赋涴溪沙定风波那一年,也就是苏轼华丽升级成为苏东坡完成的那一年,那年的开篇之作,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千年遗墨寒食帖,一点一滴字行间,仿佛都记录着发生这次发生在黄州的伟大更新。关于:苏轼,是怎样变成苏东坡的

就让我们一起来细品这段艰难美丽而韵味深长的东坡时光吧。

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2)

北宋黄州,就在今天的#湖北黄冈#

公元1079年末,北宋元丰二年腊月二十八,对苏轼的处置终于下来了,因“乌台诗案”身陷牢狱四个多月后,靠着死对头王安石一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方得以死里逃生,从轻发落贬至黄州。

“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元丰三年大年初一,苏轼和长子苏迈在差人的押解下,从东京汴梁出发,经过了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在二月初一到达了黄州。这是苏轼在黄州的第一年,直到元丰七年四月上旬他离开,苏轼谪居在黄州的日子,一共是四年零三个月。

这四年,是苏轼风光霁月一生中的最低谷时,没有之一。而此时,他已43岁,人早中年。

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3)

元丰三年,定惠院、临皋亭、苏轼的孤寂

初到黄州,由于是犯官之身,苏轼没地方住。只能暂时寄居在一座山间旧庙里,庙的名字叫“定惠院”。

从来的苏轼,天性豁达,好玩乐、爱交游,相交满天下,粉丝遍神州。但被贬官之后,他陷入了一个格外孤独寂寞、孤立无援的境地。不但没人关心,没人来往,没人照应,连写给朋友的信没人回复。这种反差极其的强烈。“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因为怕再次因言获罪,苏轼心理有了阴影,也不敢再多碰诗词文章。他,从各方面被迫自闭了。

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4)

这种时候还能干嘛呢?苏轼说:“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语气貌似调侃,暗含无尽心酸。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好在,过了一段日子之后,苏轼的家人都来到了黄州,亲人的陪伴,给苏轼带来了精神上和生活上的一些慰藉,不过相应的,苏家这二十多口子人,一家大小老少,吃喝拉撒都成了大问题。庙里已经住不下了,蒙黄州太守格外开恩,小心翼翼的同情下,苏轼全家搬到了一间原本的驿站“临皋亭”里。

这临皋亭位近长江,阴冷潮湿,而且年久失修,住得既拥挤又很不舒服。更难受的,苏东坡口袋里没钱了,生活陷入窘迫。

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5)

元丰四年,苏轼终于有了自己那块地:东坡

转机,还是来自真正的朋友。苏轼有个同年同月生,而只比他小八天的好友,叫马正卿,字梦得。一位与他相识相交了二十年的“穷士”,这一年,追随着他的脚步也来到了黄州。

看到眼前的窘况,马正卿自告奋勇挺身而出,向州府请求拨一块地给苏轼一家耕种,以维持基本生活。黄州新任太守徐君猷点头同意了,把黄州城东缓坡上一块废弃了的营防地划给了苏轼。

于是,苏轼卷起袖子、挽着裤管,带着全家老小,披荆斩棘开荒种地,在这缓坡上理了五十亩田地出来。夏种稻,冬种麦,还种蔬菜瓜果,另外还买了一头牛,苏轼尝到了生活苦痛,劳作的艰辛,同时也找到了一种完全不同以往的乐趣和生命真谛。大才子成了洗脚上田的老农……但苏轼,也活开了。

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6)

这块地本身就在黄州的东坡。无独有偶,唐代白居易被贬时曾写过两首诗,其中有一句“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又有一句“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诗名就叫《东坡种花》。出于对乐天诗人的仰慕,苏轼从此自号“东坡居士”。躬耕垄亩,筑舍定居。一家人自给自足,家有余粮,心头不慌,生活慢慢安定下来。

除了马正卿,别的朋友也来看他了,黄州交友圈子也慢慢打开,徐太守和他弟弟都成为苏轼的好友,每天早起,最爱交游的苏轼又忙碌起来,要不就待客,要不就自己去访友:“设一日无客,则歉然若有疾。”苏东坡,不再是孤独的了。

因为朋友常来常往,驿站“临皋亭”就显得太窄了。苏轼决定自食其力,动手盖房。还真的给他在东坡上建成了五间草屋:“堂成之日,适逢大雪纷飞,苏子悦此,在堂壁上绘满雪花,自书“东坡雪堂”为匾,并作《雪堂记》以记之。”

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7)

雪堂石阶下,一座小桥跨沟而过,除了雨天外,这水沟都是干的。沟里常有野兔出没。雪堂的东边,苏轼栽了一棵柳,每天清晨,枝头有黄雀欢啼。他还雇人在柳树下打了一眼井,井水清澈,可以用来汲水做饭,浇花、洗衣服。山坡上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旁边栽着几棵高大的桑葚树。而雪堂后边栽着翠绿的毛竹,荫翳蔽日,苏轼搬一把躺椅,就在这下边乘凉,有时打个小盹儿。

看《苏东坡传》,在林语堂先生妙笔下,东坡雪堂真是美得如诗如画。苏东坡自己则这样说:“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木,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

而《雪堂记》的出炉,也意味着笔墨尘封已久的苏轼,又开始创作了。年底,他又写了浣溪沙·诗五首:“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公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复作两首。”

就这样,快雪之后,苏轼迎来了他在黄州的第三个年头。

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8)

元丰五年,寒食节天阴苦雨,苏轼写下了两首小诗

宋朝的习俗,最重视的是元旦、寒食、冬至三大节。自上年冬至起算,之后一百零五天为大寒食日,前后两天为小寒食。寒食三天要禁火三日。

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岁近寒食,天上冷雨连绵,灶无热食,触景生情的苏东坡写了两首诗,两首遣兴的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第一首说:一晃,被贬黄州三年了。今年这寒食天,不但身上冷,肚里冷,更可恼的冷得来还连绵不断下雨,只能天天在家看着外头,稀泥里,海棠落,燕子飞。想睡一觉吧,一醒来发现自己真不年轻了,胡须都白了。

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9)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第二首说:这春雨下得还真挺大的,把小屋到处弄得湿淋淋的,像一艘江上的小船。寒食节什么吃的都没有,就几根剩菜叶。天冷且湿,连根干柴也找不着。这鬼地方,离朝廷也远,离家乡更远。想着想着就想去痛哭一通,可心如死灰,像寒食节的火,烧不着了。

这两首寒食诗,被苏轼写的真是悲凉凄清、雅致内涵。其实他不光是写寒食节,也是写自己被贬三年后的切肤之感、人生之叹。诗的调子既忧桑复多情,丝丝入扣地展现出苏轼寂寥怅茫的心怀,古往今来的五言寒食诗,怕实难有出其右者。

这两首诗究竟有多美?北宋大文豪,苏门四才子之一,江西诗派之祖黄庭坚一见诗稿,便说:“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老黄说:苏哥,你这诗,比李白还牛!

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10)

要说黄庭坚平素,其实是不怎么夸苏东坡的,反倒是经常性地相互调侃、斗嘴居多,苏轼曾说他的字是死蛇挂树,黄庭坚不甘示弱,反唇相讥,说苏轼的字“如石压蛤蟆。”一个字:丑!

“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黄庭坚眼光着实不凡,苏轼的字,确实既有饱满润劲的丰腴富态,又有天真烂漫傻白甜的无心之韵,所以这“石压蛤蟆”四个字,神准地指出了苏东坡书法的毛病。这词儿一出炉,便被吃瓜群众无障碍广泛接纳了。

苏轼嘴上当然是不服的,他专于行书楷书,自诩流畅自然下笔有神。曾自评说:“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然后所以,苏东坡就用他这手“石压蛤蟆体”、“自出新意字”录下了他在寒食节这两首小诗。

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11)

这幅字,全帖纵长34厘米,横长119.5厘米,其间排列行书17行,共计129字。这就是苏轼行书的巅峰之作《寒食帖》

苏轼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看这书法,神充气足,笔酣墨饱、飞扬飘洒、恣肆跌宕,巧妙地将诗情书境融为一体,淋漓尽致仿佛将一幅寒食画卷展现在你眼前。每个字看似率意而书,细细品味,竟能在字上看出哭形来,有哽咽有嚎啕有默默泪垂、哭态悲戚。数行间,淋漓泪痕依稀可见。可再通篇看去,这书贴上除了有寒食的冷冽、孤凄的雨景、江天的寂寥意,但偏又哀而不伤,悲中带力,带着一种世事洞明后的隐隐蓬勃向上之力,是天下间绝无仅有的神作。

公元1100年,寒食帖当时的所有者:河南永安县令张浩,到四川眉州青神县去见黄庭坚。看到了寒食帖这幅作品后,黄庭坚神色陡然一端,不再调侃,也不再纠结于蛤蟆的姿态。而正色写道:“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在诗后留跋为念。黄庭坚在自己的《山谷集》中也评价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东坡)为第一。”这,就是寒食帖!

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12)

再说元丰五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寒食诗二首,似乎将苏东坡被贬经年,淤积郁结的负能量、负面情绪一扫而空。寒食问世,苏轼冯虚御风,吟啸徐行,大笔到处,雄姿英发,一发而不可收拾,苏仙就此横空出世。

三月七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七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七月十六日《前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十月十五日《后赤壁赋》: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三月《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黄州,是苏轼政治人生最低谷,但他的文学创作,经历磨难之后的却在此升腾,在元丰五年走向了一生之巅。苏轼成为了真正的苏东坡。

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13)

元丰五年苏东坡写就的这张《寒食帖》,更是行书中的翘楚书法中之极品。得到了无数人发自内心的热爱,成就了华夏书法史上万人敬仰的千古名贴。

宋朝张演留跋:“老仙文笔高妙,灿若霄汉,有云霞之丽,山谷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

元朝大书法家鲜于枢把《寒食帖》誉为继《兰亭集序》《祭侄文稿》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留跋:“余生年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

本文的最后,请再完整地欣赏一遍这幅字吧。

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苏轼寒食帖129个蛤蟆字)(14)

这就是寒食帖,

这就是苏东坡的独一无二的行书,

这是历史留给我辈华夏子孙的真正绝世之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