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总结(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后果)

秦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和屠杀,对书籍的焚毁,对言论的限制,都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一种延续,一种有意识的继承,甚至是一种秘而不宣的治国方略,后果是灾难性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总结(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后果)(1)

焚书坑儒后果之一:秦始皇焚书坑儒开了一个先例,而且是个灾难性的先例。这个先例怎么发生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为后来的统治者屠杀知识分子和烧书找到了理由,找到了可以援引的案例,屠杀和烧书有案可稽。历史上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始皇的罢黜百家,独尊法术——尽管秦始皇没有提出这样的口号——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要一家之言,都是要扼杀所谓的异端邪说于摇篮,都是要知识分子失声。明成祖朱棣一口气杀了大知识分子方孝孺十族,不是朱棣发怒才这样做的,更不是方孝孺是朱允炆的臣子,朱棣才这样做的。朱棣杀方孝孺十族是要给天下所有知识分子看,所谓杀一儆百而已。吕留良死了,雍正都不放过,把死了的吕留良从坟墓中挖出来鞭尸。雍正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对待吕留良,就是要震慑天下所有的知识分子。至于后来发展到“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成了罪,清乾隆一朝,文字狱就高达两百多起,文字狱恐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知识分子被杀被砍书籍被烧,不是满人建立的清朝才会做,汉人建立的朝代也会这样做。扑杀知识分子、焚毁书籍在历史上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发生,秦始皇开的这个先例后果之烈影响之深,人类历史上实属罕见。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总结(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后果)(2)

焚书坑儒后果之二:中国知识分子自焚书坑儒之后,几乎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精神。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诞生了数量众多的思想巨人,老子、孔子、墨子、孙子、孟子、庄子……所谓诸子百家。老子曰道,孔子曰仁,墨子曰爱,孙子曰兵,孟子曰义,庄子曰逍遥,其思想之博之精,其影响之深之远,直到今天,我们还沐浴在他们思想的光辉里,享受着他们带给我们的思想盛宴。何以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诞生出如此众多的思想巨人?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那个时代有独立思考的条件。思想是自由的,精神是独立的,言论是没有限制的。而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这个独立思考的时代条件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专制,是铁血统治,是烧书,是杀人。后来的两千多年,焚烧书籍,残杀知识分子,迫害知识分子,变成了中国社会专制统治者的一种常态。在丧失独立思考精神的时代下,在知识分子随时都可能掉脑袋的恐怖中,不可能出现像孔子、老子那样的思想巨人。独立思考精神的丧失,意味着自秦以来,中国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思想巨人,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竟至于斯,皆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所致。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总结(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后果)(3)

焚书坑儒后果之三:中国知识分子自焚书坑儒之后,彻底沦为专制制度的附庸。中国历史上两个短命的王朝,做了对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波及最深的两件事:秦朝的焚书坑儒与隋朝的科举制度。秦朝拿的是大棒,棒杀了460多个儒生;隋朝拿的是胡萝卜,把知识分子诱骗到磨盘边,变成了蒙着眼睛拉磨的驴,只管干活不得叫唤。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这样延续着。如果只有生与死两种选择,理性的人只会选择生。对专制统治者来说,你要选择生,你就得成为制度的附庸,否则就得死,甚至比死都惨。所谓的魏晋风度,就是知识分子活不好,活得憋屈,活得窝囊,活得窒息,只能用酒精麻痹自己,是不是比死都惨?竹林七贤,看似潇洒的背后,是无法言说的悲怆。用酒精麻醉自己,用玄学糊弄司马家族,用丹药折磨自己,没有比这样的自虐更悲怆。作为制度的附庸,中国知识分子哪里还会独立思考,哪里还有自由的精神。沦为制度附庸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这种悲哀到了近代,演变成了连续百年的灾难。中国人在外敌入侵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国土沦丧,国民受难。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耻辱史。谁之罪?是焚书坑儒把知识分子变成专制制度的附庸造成的罪。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总结(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后果)(4)

焚书坑儒后果之四:焚书坑儒埋葬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尊严。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知识分子的尊严、孟老夫子的浩然正气跃然纸上。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知识分子还有尊严吗?还有浩然正气吗?明朝皇帝发明了廷杖制度,一言不合,在朝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扒下大臣裤子就是一阵地动山摇的杖击,打得皮开肉绽。明朝皇帝就是这样摧残大臣尊严、侮辱大臣人格的。清朝皇帝乾隆怒斥纪晓岚:“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大知识分子纪晓岚在乾隆眼里只不过“倡优”,何况他人!自秦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像孟子那样的顶天立地、自尊自信、浩然正气的知识分子了。知识分子的尊严被彻底击碎了,人格被彻底侮辱了,连说一句人话的勇气都没有了。没有尊严的知识分子如何能成为国之栋梁,如何能成为顶天立地的抗击外侮的英雄?中国近代受尽屈辱,不是列强的船坚炮利,而是知识分子尊严的丧失,以及丧失尊严的知识分子无法推动文明进步的结果。

焚书坑儒后果之五:焚书坑儒造就了权钱一体化的制度形态。秦始皇焚书坑儒埋葬了知识分子的自由精神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后来的王朝不间断地扑杀知识分子,限制言论,焚烧书籍,造成了作为群体的知识分子使命感的丧失。丧失了使命感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到王朝的制度内,就只能有一个目标,攫取金钱。拥有权力的目的,也只能是攫取金钱。真正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不是制度的主导力量,在历史上也是凤毛麟角,比如包拯、海瑞,少得可怜。作为官僚,不能有思想,更不能有异端思想,甚至除了四书五经不知道还有别的思想,更不能自由发表言论。进入制度内,除了捞钱,就不知道还能干什么。所有的人都在腐败,不腐败的无法立足官场。这就是官场上的劣币驱除良币的过程,也是权钱一体化的制度形态在官场上的终极表达。所以,造成权钱一体化的制度形态往深处追究,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从这个意义上说,焚书坑儒是权钱一体化制度形态的源头,是第一推动力。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总结(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后果)(5)

焚书坑儒后果之六:焚书坑儒埋下了中国社会集体无意识的奴性社会心态。奴性心态是指,一切唯主子马首是瞻,主子说对的就都是对的,主子做得对的是对的,做得不对的还是对的。作为奴才,人格、尊严、独立思考能力、自由精神都丧失,整个社会充满着形形色色的行尸走肉。奴性心态对上极度献媚,对下极度傲慢,平行之间相互倾轧。这种心态发端于知识分子,又扩散到民间各个阶层,最后形成整个社会集体无意识的奴性心态。一个社会处于奴性心态的状态下,个人是麻木的,整体是麻木的。历史上无数次的异族入侵后的大屠杀就印证了这个麻木,清初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如此,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大屠杀也是如此。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总结(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后果)(6)

这中间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因果链条,一是通过不间断地迫害和屠杀知识分子,消灭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和独立意志,把作为各级官僚的知识分子变成了奴才,形成知识分子官僚的集体奴性心态。二是通过专制制度的示范效应,把知识分子的奴性心态扩散到了整个社会,最终形成了整个社会集体无意识的奴性心态。在一个奴性心态为主导的社会,奸臣频出是很自然的事,只要成全了主子,至于民族大义、社会责任,全都抛在了脑后。奴性心态的形成、无意识化、泛社会化的根源,都可以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里找到答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