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教研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
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孰轻孰重?
王营(特约评论员)
近段时间,各地教育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组织“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申报工作,既有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发布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也有教研部门发布的教研课题。据说,教师如果参与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并如期获得鉴定,在职称评审时能够加分。这也引发了许多教师的疑惑:对教师而言,到底是教学工作重要,还是教研重要?职称评审到底是以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主,还是以教研能力为主?
在笔者看来,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什么是教师的“教研能力”。
通俗地讲,教师的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应当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运用有关专业知识处理教材的能力、把握课程标准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实施能力、考试评价能力以及新媒体使用能力等。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说一个教师教学能力强,其显性衡量指标就是课上得好,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科教学成绩优异。
教师的教研能力,顾名思义,是指教师研究教学的能力,包括常规教研能力和课题研究能力。常规教研能力是指教师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考试和评价的能力。课题研究能力,通常指教师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变成课题,通过提出假设、收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难题。
“教师即研究者”的倡导者布克汉姆强调,研究是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是否具有研究自身工作的能力,是区别专家型教师和教书匠型教师的标志”。同时,他还强调,“教育研究不应该是专业人员专有的领域,它没有不同于教育自身的界限。实际上,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方式”。
不难看出,对一个成功的教师而言,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并不能截然分开,无所谓孰轻孰重。正如有些教育专家所言:“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教师只有以反思和研究的态度对待常规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考试和辅导等环节,才能避免教学工作程式化,从而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样,教学研究也只有以课标、教材、课堂教学、作业和考试设计为研究对象,才能贴近实际,真正为教学服务,从而使研究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强行给二者排出先后顺序,则会顾此失彼。
过分强调教学能力,忽视教师的教研能力,教师就会按照上级领导或教研部门规定的程序和模式开展教学,工作亦步亦趋,缺乏创造力,教学质量就会在低层次徘徊。久而久之,教师还会产生职业倦怠。
过分强调教研能力,教学研究可能脱离实际,变成空中楼阁,一些教师可能会因此不安心于教学工作,甚至投机取巧,以发表文章、搞课题研究为能事,为晋升职称积累资本。为防止这种极端,教育部2019年曾发文,对专门从事教学研究的教研员提出了要求,原则上要求他们每三年要有一年在基层学校担任教学工作,其目的就是防止出现教研、教学“两张皮”现象。
一名教师如果立志成为“专家型”教师,就必须把教学和教研结合起来,“在工作状态下研究,以研究的态度工作”——读书、思考、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升自身教研能力,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备课、课堂教学等常规教学中,这样才能常教常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所言:“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者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至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您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路。”
(作者王营,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