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陵还有其他的吗(消失的唐末帝温陵)

文/荣海生

据史书记载,大唐的末代皇帝——唐哀帝李柷,被权臣朱温强逼禅位,贬为济阴王,后被鸩杀于曹州,葬于定陶。

天佑元年(904年)八月,朱温派人弑杀了昭宗皇帝,13岁的李柷被立为皇帝。李柷原名叫李祚,是昭宗李晔的第九个儿子。在李柷称帝两年多的时间里,朱温挟天子以令诸侯,以皇帝的名义,贬谪和处死大批朝中大臣,安插自己的亲信在各个要害部门,削弱各地藩镇的力量,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权力完全掌握在手中。这个时候,朱温强行迁都,又指使皇帝左右密谋策划禅让。在这些大臣们的精心设计下,小皇帝不得不赐封朱温为诸道元帅,接着加封为相国,统管国事,并以朱温所管二十一道为魏国,进封朱温为魏王,加九锡,特许“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随后,唐大臣们威逼哀帝献出国家册文和传国玺,天佑四年(907年)四月,哀帝降御扎在大梁禅位于朱温。

朱温当上皇帝后,改国号为梁(即后梁),贬唐哀帝为济阴王,将其幽囚于曹州。朱温篡权给同样怀有野心雄踞一方的沙陀人李克用和藩镇李茂贞、王建、杨渥等人提供了出兵扩张的机会,他们打着恢复唐室的旗号,发出檄文出兵讨伐朱温。为消除后患,908年,朱温派人在曹州毒杀了李柷,济阴王死时年仅17岁。据《旧唐书·本纪第二十下·哀帝》记载,“(朱)全忠建国,奉帝为济阴王,迁于曹州,处前刺史氏叔琮之第。时太原、幽州、凤翔、西川犹称天祐正朔。天祐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哀)帝为全忠所害,时年十七,仍谥曰哀皇帝,以王礼葬于济阴县之定陶乡。中兴之初,方备礼改卜,遇国丧而止。明宗时就故陵置园邑,有司请谥曰昭宣光烈孝皇帝,庙号‘景宗’。中书覆奏少帝行事,不合称宗,存谥而已。”《资治通鉴》也认为:朱温曾“迁济阴王于曹州,栫之以棘,使甲士守之。”“癸亥,鸩杀济阴王于曹州,追谥曰唐哀皇帝。”后唐时“有司请为哀帝位庙,诏立庙于曹州。”《曹州府志》也记载有同样的内容。

大唐帝陵还有其他的吗(消失的唐末帝温陵)(1)

《唐书》中,唐哀帝的记载非常详细。

唐哀帝葬于定陶,后唐时被谥为“温陵”,这是唯一的一处埋葬在唐朝李氏皇陵园以外的唐帝王陵寝。墓主人唐哀帝李柷被朱温杀害,以王的礼节安葬在定陶。20年后,另一位建立后唐政权的皇帝李存勖想迁温陵于长安却没能将其迁走,他的继任者明宗李嗣源以帝王的规格在原址重修了哀帝的坟茔,并在曹州建庙祭祀,这就是唐哀帝陵能够长留定陶地下的原因。可以猜测,温陵的墓室并不会奢华,但二次重修的园邑应该是非常宏大气派的。这样规格的陵园建筑,现存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编修的《定陶县志》,书中竟未见有只言片语的记载,时任南京户部陕西清吏司郎中的乔迁作序写道:“陶旧未有刻志,每遇上索,则搜罗残编补缀以应。”就是说,在明嘉靖四十四年前,定陶根本就没有官方系统整理刻印的地方史料,只有一些“残编”而已,这样就造成了唐温陵渐渐不为当地人所知的结局。《旧唐书》成书于后晋,作者曾做过后唐的大臣,既然作者确定后唐皇帝曾大兴土木在此建造陵园,修建庙宇,那么,哀帝墓葬在定陶应该是确凿可靠的。

大唐帝陵还有其他的吗(消失的唐末帝温陵)(2)

黄巢起义摧垮了唐王朝的统治。黄巢曾多次在古曹州点将阅兵,留下了点将台遗址。

唐哀帝终其一生,没有什么功绩,但哀帝陵经过两个朝代修建,史上罕见。当时朱温是如何对外发布的济阴王死因的消息,以及最后如何确定的要大张旗鼓为唐哀帝发丧,已是不解之谜。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李柷一死,朱温就把这一信息传递给李克用、李茂贞、王建他们,唐皇室已无人可继大统。而对朱温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掩盖济阴王死亡的真相,让世人认为济阴王得病而亡或让别人害死了,是他尊重古礼节为济阴王大办了丧事。这才是朱温费力为李柷修建济阴王陵的原因。哀帝陵的真面目如何?其墓内有无壁画、三彩等陪葬工艺品以及其他珍藏?陵园建筑如何布局?哀册及墓碑各自如何记录这位末代皇帝的生平等等,恐怕史学界谁也不敢妄出断言。也许只有等到唐哀帝陵重见天日之时,才能够解开这一谜团。 (作者为菏泽市社科联秘书长、山东省伏羲尧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壹点号人文菏泽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