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早期经历(文史韩愈与慎到的两种)

韩愈早期经历(文史韩愈与慎到的两种)(1)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同样是借“云”与“龙”说话,我以为慎到的“龙云说”或许比韩愈的“龙云说”更有教益,尤其是对官场中人。

韩愈早期经历(文史韩愈与慎到的两种)(2)

原文 :《两种“龙云说”》

作者 | 福建人民出版社 宋志坚

图片 | 网络

韩愈的《杂说》共四题,依次为“龙说”“医说”“崔山君传”“马说”。其中《杂说四》即“马说”影响最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云云,几乎家谕户晓,其他几则似乎很少有人说起,包括排在第一的“龙说”。

韩愈的“龙说”乃是借了云与龙的关系去说他们那个时代的臣与君,亦可称为“龙云说”。他引《易经》之语,“云从龙”此三字,就将这种关系一锤定音。说“臣”由“君”来,犹如“云”从“龙”来;说没有“龙”就没有“云”,犹如说没有“君”就没有“臣”。所以,“云”是离不开“龙”的。他也说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也就是说,君也像龙离不开云一样离不开臣,没有臣的辅佐,没有臣的衬托,君也不成其君。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归根结蒂,“云从龙”而“龙,云从之矣”,臣子对于君,只能“从之”。这与韩愈作为一代儒宗“君为臣纲”的思想相符。他说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教人,尤其是教官场中人要各守其分,不要“觊觎”皇位,不要“僭越”本分,不要“忤逆”君主。但这并非韩愈的首创,无论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还是班固《白虎通》的“三纲六纪”,都以“君为臣纲”居首,也都远在韩愈之先。更别说孔夫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了。

韩愈早期经历(文史韩愈与慎到的两种)(3)

韩愈千年之前的慎到,也曾说过龙与云的关系:“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转引自《韩非子·难势第四十》)这是慎到的“龙云说”。但他所说的“龙”与“云”(顺带着还说及“蛇”与“雾”)的关系,比喻的不是君与臣,而是包括君与臣在内的有权势的人与权势的关系,意思是说,无论是君还是臣,你能“乘云”或“游雾”,只是因为你有“云”可乘有“雾”可游,一旦失去了“云”与“雾”,或者说,一旦失去了权势的依托,就与蚯蚓、蚂蚁没有多大的区别。慎到说的这番话,看重“云”与“雾”的作用,也不无劝那些权势人物要有自知之明的意思,不要因为大权在握而过高地估计自己。这个比喻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大权在握的人们,不妨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自视太高、忘乎所以,也不妨估摸一下,一旦离开了现有的权位,自己还有多大的能量。如此,在位时方才会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使手中的权力更多地为民所用,离位后或许能减少一点失落感。

慎到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其学术倾向至今有争议。因为早年曾学黄老之术,赞成无为而治,有人认为他属于道家;因为慎到主“势”,申不害主“术”,商鞅主“法”,此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故更有人认为慎到属于法家;也有人鉴于慎到道法相间,又称其为道法家。但大多还是称他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或创始人之一。

韩愈早期经历(文史韩愈与慎到的两种)(4)

当今之人,说到儒法两家,似乎称道儒家的多,称道法家的少,往往以为儒家之政是“仁政”,法家之政是“苛政”,这大概是对于当年“评法批儒”的一种逆反。其实,儒家与法家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后人也当各取其长,各弃其短,断断不可以“家”划线,一概而论。就说商鞅变法,尽管也有种种不足,却与秦国之崛起直接相关。何况儒家与法家也并非完全对立。慎到与孟轲同时,他们皆通五经。孟轲长于《诗》,慎到长于《易》,而这《诗》《易》还都在孔子编定的“五经”之列。

韩愈是唐代大儒,宋儒甚至把他当作在儒家谱系中可与孟子对接的标志性人物,慎到则是先秦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同样是借“云”与“龙”说话,我以为慎到的“龙云说”或许比韩愈的“龙云说”更有教益,尤其是对官场中人。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09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韩愈早期经历(文史韩愈与慎到的两种)(5)

拓展阅读

文史 | “观音”是怎样炼成的

文史 | “风雨故人来”名联出处之我见

韩愈早期经历(文史韩愈与慎到的两种)(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