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公泽 苏轼(如何理解李泽厚对苏轼的评价)

与李公泽 苏轼(如何理解李泽厚对苏轼的评价)(1)

我以前见过族谱,知道苏轼是自己的祖先。那是有着明确的文字记载,以及延绵不绝的谱系传承。哪怕过去了一千年,我也不用去质疑它的真实性。

因为以他为宗,就是给自己的脸上贴金了。毕竟整个苏氏族谱里,就是他最为著名。

他凭什么最有名?肯定不是凭借当时的政治影响力。很多人不知道,共和国的第二代领导人之一的华国锋,原名叫苏铸吧。

华国锋曾给苏步青故居题过匾额,而苏步青是我家乡的名人。他是著名数学家,也写了很多旧体诗。

他俩在各自的领域都很出彩,只是从历史的角度看,他们并没能出圈。同样战国时的苏秦,西汉时的苏武,盛唐时的苏颋,也没能出圈。

自北宋的三苏之后,再也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苏氏名人了。好像苏氏的光都被苏轼一人借了去,连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老苏苏洵和小苏苏辙的光芒也被大苏苏轼掩盖了。

苏轼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突破苏氏重围,独自一人出圈了。

苏东坡凭什么出圈?当然是因为文艺方面的才华了。有人说他胜之不武,以自己的专长比拼别人的业余。不是的,他们毕生追求的本职工作都是经世济民去做官,苏轼也不例外。

在文艺方面,苏氏一族的其他人已经没人能出其右了。那么历史上最顶尖的人物呢?

李泽厚先生说,“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这话怎样理解呢?其实屈、陶、李、杜的才华集中在诗这一方面,若论文这一方面,屈陶李杜四人加起来都不够苏一人打的。

屈原开楚辞骚体,陶渊明开诗歌隐逸流派,李杜,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是唐诗的顶峰。

而唐诗是中国旧体诗的顶峰,不过李杜只是丰富完善了旧体诗的内容和格律,而格律并非李杜开创。让旧体诗定型的是沈宋他们。

诗到了北宋已经走了下坡路。即便如此,在宋诗领域里,苏轼和黄庭坚合称苏黄。而黄庭坚是江西派的宗师。

诗落寞了不要紧,与此同时,词却兴起了。而词是诗的别体,又叫诗余。在词这方面,苏轼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虽然苏轼没有自度曲的能力,不过也是戴着镣铐跳舞,和按格律作诗,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最终成为豪放派的宗师。

因此,苏轼凭借作诗和填词的数量和质量,就可以挤进屈陶李杜之间了,并不需要文章的加持。

另外在后人的嘴里,苏轼的金句名言绝对比屈陶多得多,也丝毫不逊色于李杜。

那叫人疑惑的是,为什么李泽厚说苏轼的文艺成就并不算太高呢?

可能是他嫌弃苏东坡在文艺的历史坐标系之中,没能对文体的开创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吧?

如果苏东坡开创了词这个文体,或者开创了戏剧和小说这样的文体,又当别论了。

只是谁又敢说是谁首次开创了诗,开创了骚体,开创了曲子,开创了戏剧,开创了小说呢?

翻来诗经,第一篇是《关雎》,这是谁的作品,有人知道吗?谁敢说楚辞是屈原首创的呢?陶渊明之前难道没有别的隐士作诗吗?

所以苏轼并不需要自创文体,也没必要独领风骚。在文艺思想上做到承前和部分启后就可以了。

作为全才型的文人,没有专攻一项的极端,凭借文章不输韩、柳、欧阳,凭借诗词不输屈、陶、李、杜,在三千年的文坛上跟任何一个作家比肩而不怯阵。

按照我个人对李泽厚评语的理解,苏轼的最大罪过是博而不专,从而造成无所精通的假象。再加上书画的造诣,更是摊薄了诗文的厚重。

以致于让美学专家的李泽厚先生对苏轼有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意味在了吧?毕竟术业有专攻,全都行,都在行,怎么可能?狗头疑惑了,属于是。

我没看过李泽厚《美的历程》这本书,只是查阅了其中《苏轼的意义》这篇节选。只能说审美在很多情况下是依据个人喜好的主观活动。真是应了那个成语:文无第一。

如果苏东坡谦虚地说自己的诗文只能排在第二名,估计只有李白喝醉酒的时候敢吹牛皮说,老子的诗天下第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