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该吃啥(不知不觉的临近年节了)
•春的脚步,急匆匆地赶在年头里走来了,春雨也飘然而至。站在楼上看着窗外街巷里打着各色花伞的人流,一个个进园区接受门岗量体温的镜头,我不由心生惘然——今年又因疫情不能回老家过年了。
•我正思索一篇年俗的文章,窗外的事情打断我的文思,怎么也写不下去了。索性就走进古诗里看看古人过年的风景吧。
•最经典的当属大家熟知的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经典诗句了。还有清代诗人孔尚任的《元旦》,为后人留下一幅较全面细致、生动感人的年俗图:“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岁,五更欢笑拜新年。” 两首诗中的换桃符(对联)、放鞭炮、守岁、饮酒、给幼童压岁钱等,这些都是年俗里最典型的也是流传至今的喜庆风俗场景。
图片选自儿童画贴对联
•年俗的第一道风景:贴对联。对联古代叫换桃符,桃符是民间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门旁,用来驱鬼镇邪的。陆游在《除夜雪》中有两句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正是这种风俗的生动写照。后来人们在桃木板上写对联,直至演变成如今庆贺新年、表达心愿的贴年红。贴年红,主要是以贴春联为主的贴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窗花等的统称,贴上这些过年的红色喜庆元素,就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了序幕。
儿童画:放鞭炮
•年俗的第一道风景:放爆竹。此俗最早始于汉代。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后来延续为普遍流行的庆贺新年风俗。人们贴上新对联,摆好祭品祭祖,然后是燃放鞭炮。而大年初一凌晨更是“前村后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宋陆游《壬子除夕》中的诗句描写了村村点亮火炬,家家燃放爆竹的过年景象。”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宋•杨万里)人们在阖家团聚和鞭炮声中,迎来了新春佳节。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人们在不绝于耳的爆竹声中,祈盼来年的五谷丰登。
•年俗的第三道风景是点烛。点烛是除夕夜的重要环节。“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唐•杜审言)除夕夜的灯火是通宵不熄的,俗称“光年”,家家户户都要点起明亮的红蜡烛,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岁夜高堂列明烛。”(唐•李颀)。烛影照耀下,一家人围席而坐,吃年夜饭(团圆饭)守岁。直至现在,有的地方的农村人家依然明烛高堂通宵达旦。户户明烛照高堂,家家门前挂红灯,各单位门前也亮起各式各样的彩灯,当然如今这挂灯已由蜡烛改为电灯。有一句“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喜语,已经印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在春节的时候,明烛亮灯,通宵达旦,不但增添了很多的年味儿,更是以喜庆吉祥的气氛映照着幸福的千家万户。
年夜饭(团圆饭)
•年俗的第四道风景是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春节人家最热闹愉快的时刻。家家户户亮起红蜡烛,围席而坐吃团圆饭席。清代筱廷的“一餐年饭送残年,腊味鲜肴杂几筵。欢喜连天堂屋内,一家大小合团圆。”展现出一幅合家欢聚吃团年饭的风俗画!“家家守岁传酒卮。”团圆席不可缺少的就是团圆酒,“屠苏”,那是用屠苏草浸泡的一种酒,依着当时的民俗,古代正月初一家家要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饮屠苏酒,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岁饮屠苏,先幼后长,为幼者贺岁,长者祝寿。” 唐•顾况的《岁日作》中有:“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多么温馨而感人的场面呀!“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明•叶颙)。古人用屠苏酒温暖出春节火热的气氛。
•年俗的第五道风景是守岁。“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唐•李世民《守岁》)。吃罢年夜饭,男女老少一家人聚在一起,通宵守夜:“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宋•苏轼)。守岁待旦:“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唐•杜审言《除夕有怀》)。当第一声鸡啼响起,家家鞭炮齐鸣,户户喜气洋洋,“爆竹声中一岁除”,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天。
•年俗的第六道风景是拜寿。大年初一不等天亮,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拜天地、祭奠诸神,祭拜先人,后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给家族童者压岁钱,初二、三就开始走亲串友,相互拜年以及祭祖等活动。说起拜年,不得不提起源于唐时的“团拜”:“万国贺唐尧,清晨会百僚。衣冠萧相府,绣服霍嫖姚。寿色凝丹碧,欢声彻九霄。”(唐•包佶《元旦观百僚朝会》)诗中生动描述了文武百官上朝“团拜”的盛况;不得不提起古时的“飞帖拜”:“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明•文征明《拜年》)。该诗描写了当时的士大夫通过投递名帖拜年的情况。演变至今天,由五彩缤纷的“贺年卡”,到更快速更直接的微信拜年,那就充分显示出年俗的现代化风味了……
•古诗中所体现的年俗,是林林总总的。站在过大年的观念上,传统年俗还有许多,这些形形色色的过大年活动,都蕴涵着古老的传说和深厚的文化背景,都表达着辞旧迎新的喜庆和新生活的美好祈求。中国的文明代代传承,中国的年俗至今仍散发着一种温馨的亲和力,把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心维系在一起。
原发表于2021年2月1日家乡时报副刊 ,今作修改充实发于头条
原发表于2021年2月1日《武城时报》副刊,今作修改充实首次发布头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