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农业类型及主要原因(阿勒坦汗与农业)

阿富汗的农业类型及主要原因(阿勒坦汗与农业)(1)

戳上方蓝字土默特之声

阿富汗的农业类型及主要原因(阿勒坦汗与农业)(2)

土默特之声欢迎您

阿富汗的农业类型及主要原因(阿勒坦汗与农业)(3)

阿富汗的农业类型及主要原因(阿勒坦汗与农业)(4)

阿富汗的农业类型及主要原因(阿勒坦汗与农业)(5)

阿勒坦汗与农业 、手工业

十六世纪中叶,特别是阿勒坦汗与明朝建立互布关系以后,在阿勒坦汗 的提倡和汉族的影响下,漠南蒙古的农业、手工业有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漠南蒙古很早就有过农业。据 《契丹国志》中记载:“过古北口即蕃境, 居人草庵板屋,亦务耕种,但无桑柘。所种皆从垄上,盖虞吹沙所壅。山中 长松郁然,山谷中多烧炭为业。时见畜牧牛马,橐驼尤多,青羊黄豕亦有。挈车帐逐水草射猎,食止糜粥炒鞴。”可见,很早漠南蒙古就是一个农牧林并 存的地区,农民已定居,牧民仍随水草而游牧。

元代,漠南蒙古地既有牧业,也有农业。尤其是古丰州城(今呼和浩特一 带)附近的农业有了相当的发展。元初,刘秉忠在其《过丰州诗》中写道:“出 边弥弥水西流,夹道离离禾黍稠。” 《马可波罗行纪》中也有记载:“天德是 向东之一州,境内有环墙垣之城村不少,主要之城名曰天德……此州有石可 制琉璃,其货极细,所产不少。州人并用驼毛制毡甚多,各色皆有。并恃畜 牧务农为生,亦微作工商。” 元代的天德军就是明代的库库和屯(今呼和浩 特)。可见,那时呼和浩特一带的土默特地区,不仅已有了相当发展的农业, 而且工商业特别是手工业的发展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但是元朝灭亡以后,蒙古社会不久就出现了混战的局面。由于蒙古各封建主之间的内讧以及明廷与蒙古封建统治集团之间无休止的战争,使呼和浩 特一带的农业遭到极大的地残。元代己经出现的古丰州城变为废墟,已经开 发的农田重新变为荒野。

明中叶以后,阿勒坦汗作为一个有远见的封建统治者,他已看到蒙古社 会单一的牧业经济,很难自给。为了满足蒙古社会特别是大小封建主自己对 农产品的需要,阿勒坦汗便在呼和浩特地区,重建板升(即村舍),引进农业技 术,开垦田地,耕种黍、糜 、谷等物。如 《万历武功录》中记载:“嘉靖二十 五年(1546年),……俺答阿不孩及兀慎娘子,见砖塔城,用牛二犋,耕城约五 六顷,所种皆谷、黍 、蜀、秫、糜子……” 《夷俗记》中也记载:“今观诸夷 耕种,与我塞下不甚相远。其耕具有牛、有犁,其种子有麦有谷、有豆有 黍,此等传来已久,非始于近日。惟瓜、瓤、茄 、芥、葱、韭之类,则 自款 贡以来,种种倶备。” 可见,阿勒坦汗与明朝互市以后,在呼和浩特一带的农 业耕种种类逐渐增多了。

漠南蒙古地区的农业之所以有了相当的发展,是与汉族农民的迁人相联 系的。自十六世纪前半叶,山西、陕西的农民,城市贫民和手工业者以及戌 卒 ,因不堪明朝官府的种种压迫,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纷纷迁人漠南蒙古 西部地区。此外,还有农民起义者以及许多白莲教徒经常偷越长城出塞,迁 逃到阿勒坦汗所统治的呼和浩特一带,建村舍,垦田耕作,这对漠南蒙古地 区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无疑地起了促进作用。

阿勒坦汗对迁来的汉人不仅不虐待,反而赐给帐幕、牛羊和耕畜,奖励 他们努力耕耘,从事农业生产,并颁布保护农业的措拖,禁止盗窃田禾。汉 籍所裁:“初 ,大同之变,诸叛卒多亡出塞,北走俺答诸部。俺答择其黠桀 者,多与牛羊帐菘……” “先是,呂老祖与其党李自馨、刘四等归俺答。而 赵全又率泄恶民赵泉山、穆教清、张永宝、孙天福及张从库、五道儿者二十 八人,悉往从之,互相延引,党众至数千,虏割板升地家焉。自是之后,亡 命者窟板升,开云田丰州地万顷,连村数百。驱华人耕田输粟、反资虏用。”

其次阿勒坦汗还采取不杀俘虏的政策,又召集逃亡者兴农业,所以有许 多汉族农民为了摆脱明廷的差役和地主阶级的重重压榨,往往自愿出塞逃命 为生。史料记载说:“尝密闻外间人言,向特怕虏杀我耳。今闻虏筑板升以居 我,推衣食以养我,岁种地,不过粟一囊草数束,别无差役以扰我,而又有 旧时虏去人口,有亲戚朋友以看顾我,我与其死于饥饿,作枵腹鬼,死于兵刃,作断头鬼,而无宁随虏去,犹可得活命也。” 于是迁人呼和浩特一带的汉 人越来越多起来了。

由于汉族农民不断迁入,到十六世纪中叶(即1551年至 1570年间),“大小 板升汉人可五万余人。” 到十六世纪末叶,仅呼和浩特一带的土默特地区,汉 族人口即达到十万左右。随着汉族人口的逐渐增多,更加充实了农业生产的 劳动力。他们在呼和浩特一带土默川的大片土地上,开拓了万顷良田,种植 五谷,每年的收获量几乎能达到“可充众食”的水平。从明朝嘉靖到隆庆年 间,约在半个世纪的年代里,经过蒙汉农民的共同努力,使完全荒废了的古 丰州地区的农业生产,又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正 如 明 代 《塞上谣》所 描 绘 的 “人言塞上苦,侬言塞上乐……时雨既降沙草 月巴,丁男释甲操锄犁;夫耕妇馇朝复暮,荜门鸡犬皆相依。

在漠南蒙古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同时,漠南蒙古东部地区的农业,也得 到了相应的发展。元亡后,占据在辽东的东蒙古兀良哈三卫一直从事农业。据 《明实录》记载:“兀良哈三卫人皆土著,可以耕稼,比元北虏,势实不 同。” 他们经常从汉族地区购置犁、铧、种子等,以便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另外,内喀尔喀巴林部落也兼营农业,他们致力于垦田耕作,以便获得更多 的农产品,来满足部落内部的生活需要。

此外,在阿勒坦汗统治时期,漠南蒙古地区手工业生产也有了一定的发 展。在 1571年以前,因封建战争的需要,呼和浩特地区的手工业,主要制 造弓、箭 、戈、矛、盔甲等兵器。但是,随着战争的停息,手工业便开始生 产较多的日用品。当时蒙古地区有皮箱、摇车、银碗、大纛、釜、杯 、金 鞍、顺刀、盔甲、胄、金印、金鞦、髻、踢胸、念珠、酒 、高烛等。(当然 这些手工业品不都是蒙古地区自产的,其中有些是来自明地)。同时,还有 从明地迁来许多汉族匠人,其中有木工、石工、铁工、画工、瓦工、油漆工 等。他们在修建“板升城”、“弘慈寺”等工程中起了很大作用。陶思浩(蒙 语为砖),是当时烧砖瓦的地方。察素齐(蒙语为造纸者),是造纸手工业中 心。总之,明代呼和浩特一带的手工业有了相当的发展,它比其他蒙古地区 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阿勒坦汗一向要求与明朝互市,主张和议,结束战争,把漠 南蒙古社会经济与明朝的经济联系起来,提倡农业和手工业,把单一的牧业 经济发展成为多种经济,为发展漠南蒙古的农业奠定了基础。

转载自《塞 外 城 寺 一 美 岱 召》

阿富汗的农业类型及主要原因(阿勒坦汗与农业)(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