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曼曼长大了嫁给了谁(是人和斯人)
通常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考生,在学习上必须一丝不苟,任何细微之处都不能马虎,否则出现任何记忆上的偏差,都会影响考试成绩。
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让学生熟读或背诵的古诗词和名人名言,让学生们痛苦不已。真不知道这些知识除了应付考试以外,还有什么用途。没想到就是这些被迫学习的古诗词,成为了学生一生的文化底蕴,即使过去多年,也不会被时间冲刷掉,如同刻进了DNA里。
“是人”和“斯人”之争尚未平息,“路曼曼”和“路漫漫”又有争议
上学的时候,光是会背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会熟练默写。一字一句都要做到精准无误,标点符号都不能有偏差。这样才能在考场上,无论如何抽查,都能拿到满分。尤其是一些考试大纲必考课本,学生们的记忆也就更加深刻了。
当一位家长在孩子的课本上发现,现在的课文好像跟自己上学的时候学的不一样了。因为有了“毒插图”的影响,家长自然不敢大意,立即发到网上向广大网友求证。
很多90后和00后学生表示,自己学的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但是很多70后和80后却记得自己学的是“斯人”。只因这些学生毕业时间太长,多数都没有保留课本的习惯,自然就无从考证了。
即使人教社和文学专家都出面辟谣课本从未出错,只有部分教辅材料或其他版本的课本可能会出现“斯人”。可这依旧是网友们的意难平,却又没有证据辩驳。有网友发现,现在课本上的《离骚》,好像也跟记忆中不太一样了。
大家耳熟能详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在很多人的记忆里都是“路漫漫”。就连智能输入法里都是“漫漫”,更加让人确定自己当年学的不是“曼曼”。有网友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年是上了个“假学校”。
专家解析来了,网友:标准答案只有一个
关于“是人”和“斯人”的偏差,相关专家解释说都是一个意思可以通用。普通人完全没有必要计较,到底用哪个字,平日里说哪个都行,“路曼曼”也是如此。
在古汉语中通用字很多,并不影响表达的意思。文言文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同手抄版本也会有差异,朱熹就曾在《楚辞集注》里,标注“曼一作漫”。
因为70后80后学生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被大家认为可能是“曼德拉效应”,也就是集体记忆出现偏差,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但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又显得不太可能。
毕竟这两句诗文,是当年的语文必考题目,很多学生都默写过无数遍。若当时写错,老师定然眼睛里不揉沙子,甚至会被罚抄写。古诗词填空题,向来视为“白给的题”,老师要求一分都不能丢,又岂能容许学生写通用字?
专家解释说,普通人大可不必计较到底是哪个字,学生却不行,毕竟标准答案只有一个,一旦写错字,必然会影响考试成绩。若学生因为这1分2分而没考上普高,或者没考上大学,将会对他造成严重影响。
有老师提出解决方案,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原作者写的是哪个字,标准答案就以哪个字为主。之余其他人的“意难平”也不用太在意,很有可能是过去信息不太发达,部分课本审核不够严谨,课本管理混乱,导致一部分学生使用了印有“通用字”的课本。
写在最后
由此可见,教育之事无小事,一笔一划都必须要求精准无误,以免误人子弟。“毒插图”一事后,人教社的数学课本全部重新绘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相关部门已经着手对各家出版社的教材和教辅读物重新严格审查,对于不符合出版要求的读物一律下架,对于有错误或有争议的地方也会予以修正。希望能够多听取一线老师的建议,整理出一份类似的通用字或易错字名单,避免学生在考试时出错。
除此之外,如今学生和老师使用电子设备比较多,因此各类只能输入法背后的负责人,也应该肩负起自己的教育使命。更新数据库,对于一些易错现象予以纠正,如此一来,大家日常在打字的时候,就能直接看到更合适的答案,就不会产生“曼德拉效应”了。
今日话题:大家学的是“曼曼”还是“漫漫”?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秋日生活打卡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