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成语解读(说文解字第178课成语)

先奉上标题中问题的答案:(1)成语“胡吹乱嗙”中,嗙读pāng,意思是自夸、吹牛;(2)《诗经.小雅.正月》中“执我仇仇,亦不我力”,仇字同傲,意思是傲慢。详细解说请见相关字词条,无兴趣内容请自行忽略。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178课,讲《说文解字》“口”部汉字中的六个汉字,六个字同样多个是生僻字,学习依然枯燥,请坚持。今天的六个字分别如图:嗻。

方言成语解读(说文解字第178课成语)(1)

(今天要讲的六个汉字)

1、嗻。这个字有四个读音:

(一)zhè。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嗻,遮也。从口,庶声。”形声字,本义是抢白。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遮者,谓多言遏遮人言也。”说很多话,阻止他人说话,就是抢白。《广韵.祃韵》中的:“嗻,多语之貌。”只强调了多说,失去了阻止他人说话的含意。没有了“遮”的意思。

本义之外,嗻还用作仆役对主人或贵宾的应诺声,表示“是”的意思。我们经常在清宫剧里听到这个字,要注意,如果你在清宫剧里听到“喳”,一般是错误的,因为满语发音为“喳”的词,写作ja,但意思是“便宜的、容易的”,跟“嗻”完全不是一个意思,也绝不能用于应答,据说,末代皇帝溥仪也就这个问题专门做过说明。

方言成语解读(说文解字第178课成语)(2)

(清宫剧里的嗻)

(二)zhē。读这个音时,一般与“唓(chē)”同时使用,组成“唓嗻”这个词,形容厉害,很。比如《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自别离以后,到西日初斜,愁得来陡峻,瘦得来唓嗻。”在这个意义下,两个字都指传说中守庙门的鬼,东边门的称“唓”,西边门的称“嗻”。

(三)zhù。语不切要。出自《集韵.御韵》:“嗻,语不要也。”怎么说也说不到关键,就叫嗻。

(四)zhe。语气词,用于句末,相当于“者”。比如汤显祖《牡丹亭.旁疑》:“陈老儿去了,小姑姑好嗻。”

嗻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方言成语解读(说文解字第178课成语)(3)

(嗻字的小篆写法)

2、唊。这个字有两个读音:

(一)jiá。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唊,妄语也。从口夾声。”形声字,本义是妄语。

本义之外,唊还指说话啰嗦。《广韵.怗韵》有:“唊,唊唊,多言也。”这实际是叠词构成的引申义,废话不就是多话。

两个用法在典籍中均找不到例子,只能暂时空缺。

(二)qiǎn。读此音时,有两个意思:(1)猴子用颊囊藏食物。《集韵.琰韵》:“唊,猴颊藏食曰唊。”(2)老蚕胸部下边两旁的丝腺。《天工开物.乃服.老足》有记载:“(蚕)老足者,喉下两唊通明。”

唊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方言成语解读(说文解字第178课成语)(4)

(唊字的小篆写法)

3、嗑。这个字有三个读音:

(一)kè。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嗑,多言也。从口,盍声。”形声字,本义是话多,说话。《集韵.盇韵》称:“嗑,嗑嗑,语也。”《孔丛子.儒服》:“昔有遗谚:‘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十榼。’”这里钟、觚(gū)、榼(kē)都是古代酒器。子路:孔子的弟子。嗑嗑(kē):多言的样子。大意是:过去有留下来的谚语:尧舜能饮千钟酒,孔子能饮一百觚,连多言多语的子路也能一饮十榼。这其实是说古代圣贤都善饮酒,是平原君的劝酒词。平原君据孔子时代不远,由此可见,孔圣人的酒量不小。

方言成语解读(说文解字第178课成语)(5)

(孔子像)

用作说话,就是我们平常口语里经常说的唠嗑。比如周立波《暴风骤寸雨》第二部四:“他当令,尽找三老四少,能说会唠的那帮人,他们说了算。有几句嗑的,都能上农会。”能说上几句话的,就可以进农会。

本义之外,嗑还有其他用法:(1)用牙齿对咬有壳物或硬物。比如嗑瓜子。老舍《骆驼祥子》十六:“回到家中,虎妞正在屋里嗑瓜子儿解闷呢。”

方言成语解读(说文解字第178课成语)(6)

(《武林外传》郭芙蓉嗑瓜子)

(2)用同“磕”。磕头。(3)用同“瞌”。瞌睡。这两个不再举例。

(二)hé。有在个用法:(1)合;闭。《易.噬嗑》:“噬嗑,亨,利用狱。”王弼注称:“嗑,合也。”雷电相合是噬嗑卦其卦辞是:亨通。利于决断讼狱。又比如《抱朴子.外篇.守塉》“口张而不能嗑,首俛而不能仰。”同样是“合”的意思。

(2)用同“盍”。何,为何。比如《三国志平话》卷中:张飞怒曰:“正好厮杀,嗑早败?”张飞好战,所以,他觉得正是厮杀的机会。为什么要退兵呢?

方言成语解读(说文解字第178课成语)(7)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

(3)用同“喝(hē)”。吸食液体,流汁。比如《儒林外史》第三回:“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二幕:“聂先生,你再请嗑点酒吧。”

(三)xiá。笑声。《集韵.狎韵》有:“嗑,嗑然,笑声。”比如《庄子.天地》:“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陆德明释文称:“嗑,笑声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典雅的古乐,乡里人听不入耳;但是《折杨》《皇荂》之类的通俗歌曲,一听就格格地笑出声来。

嗑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方言成语解读(说文解字第178课成语)(8)

(嗑字的小篆写法)

4、嗙。这个字有三个读音:

(一)bēng。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嗙,歌声。嗙喻也。从口,旁声。司刀相如说,淮南宋蔡舞嗙喻也。”形声字。本义指嗙喻,古舞曲名。一说即《巴俞》。《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巴俞》宋蔡,淮南《干遮》,文成颠歌,族居递奏,金鼓迭起,铿鎗闛鞈,洞心骇耳。”清代王先谦《汉书补注》引钱大昭曰:“疑‘巴俞’古作‘嗙喻’也。”各咱音乐,各种乐器交响齐鸣,声音震耳。王先谦认为其中的《巴俞》,在古时候写作“嗙喻”。无论如何,是一种古代的舞曲,具体舞曲如何,没有找到详细资料,存疑。

本义之外,又用作喝叱声。《广韵.庚韵》:“嗙,喝声。”《集韵.庚韵》:“嗙,叱声。”未见典籍实例,从略。

(二)bāng。声。出自《集韵.宕韵》:“嗙,声也。”

(三)pāng。这个读音出要用于方言。自夸;吹牛。比如清代曾朴的《孽海花》第二十二回:“老实告诉你说吧,别花言巧语了,也别胡吹乱嗙了,要我上你家里去老虎头上抓毛,我不干。”其中的“胡吹乱嗙”现在已经发展为成语,形容信口开河说大话,瞎吹牛。现在河南、河北、山西方言中均用这个字的这个读音。

方言成语解读(说文解字第178课成语)(9)

(在同学会上胡吹乱嗙)

嗙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方言成语解读(说文解字第178课成语)(10)

(嗙字的小篆写法)

5、噧。读xiè。《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噧,高气多言也。从口,蠆(chài)省声。《春秋傳》曰:‘噧言。’”形声字,本义是声音高而话多。许慎所说的《春秋传》有“噧言”一句,实际查询,《春秋传》并无此句。关于这一点,有两种说法:一说即《左传.哀公二十四年》之“躗(wèi,欺诈意)言”;另外一说是《左传.定公四年》“啧有烦言(有分歧又争论不休)”之“烦”的假借字,总之,字的意思很清楚,声音高而话多,好在是生僻字,实际意义不大,不必深究。

噧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方言成语解读(说文解字第178课成语)(11)

(噧字的小篆写法)

6、叴(这个字很多设备不能显示,上面一个九,下面一个口)。读qiú。《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叴,高气也。从口,九声。临淮有叴犹县。”形声字,用于叠词叴叴,本义是傲气逼人貌。许慎提到的这个叴犹县,西汉所置,属临淮郡,治所在现在江苏泗阳县西北郑楼乡古城,因此地乃古叴犹国而得名。

桂馥的《说文义证》称“‘高气也’者,《诗.正月》‘执我仇仇。’《传》云:‘仇仇,犹謷謷也。《(尔雅).释训》:‘仇仇、敖敖,傲也。’郭(璞)云:‘皆傲慢贤者。馥谓此仇即叴。”桂馥这里引用的《诗经》里的诗,指的是《诗经.小雅.正月》的句子,原诗是:“执我仇仇,亦不我力。”大意是:邀请我来却又态度傲慢,根本不重用我。 他解释的“叴”,基本上就是许慎说的“高气也。”的意思。

方言成语解读(说文解字第178课成语)(12)

(傲慢的小女孩)

叴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方言成语解读(说文解字第178课成语)(13)

(叴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178,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