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彝族孩子走出大山 深山不深远方不远

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 戴竺芯 梁家旗 陈光旭 四川凉山摄影报道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冕山镇民主村,在成昆线旁边长大的瓦查王英早已习惯了“闻声识车”,最近,她却总是不时走到后院,往对面的山张望着——那里是崭新的新成昆铁路,也是复兴号列车即将开来的方向。

阳光下,试跑的列车极速从铁路桥上“划”过,消失在瓦查王英的视线内,但车身反射的光,却深深照进了她的心里——对于正在成都念大学的瓦查王英来说,这趟列车不仅将缩短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也将搭载着家乡赶上快速发展的时代。

深山不深,远方不远,动车飞驰,大凉山里的孩子亦翱翔。

摇曳的慢火车 梦开始的地方

一个彝族孩子走出大山 深山不深远方不远(1)

妹妹瓦扎王芳和母亲落伍几几

山区腹地之间,新老成昆铁路上下交叉,动车与绿皮火车交错穿行。瓦查王英的求学之路,也与这两条铁路密切交织着。

顺着脚下老成昆线的方向,视线之所及,一栋4层楼的旧工房,是周围最高的建筑,也是瓦查王英曾经的家。花500元/月的租金租下一楼一户不到90平方米的房子,这是母亲落伍几几咬牙做出的决定,“搬下来,才有好的教育”。

刚结婚时,落伍几几和丈夫住在则古村,那时,从村到镇上赶集,都能算是出远门。在村里,教育并不受重视,家里最大的孩子——大瓦查王英4岁的哥哥,小学还没念完便辍学了。看着娘家亲戚朋友的孩子都在念书,这位彝族母亲意识到,读书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

一个彝族孩子走出大山 深山不深远方不远(2)

瓦查王英一家就在新老成昆线旁

为了更好的教育资源,落伍几几说服丈夫,从高山上搬到了铁路边。正是在母亲的坚持下,瓦查王英在7岁时便上了冕山镇上的小学,这在上学普遍偏晚的当地,已属难得。

初中时,瓦查王英去到了喜德县瓦尔学校。从家到学校,70公里的距离,穿行大凉山的慢火车成了首选的交通工具。周末放学,瓦查王英有时甚至来不及吃午饭,就急匆匆坐公交去到西昌站,只为赶上下午两点过到站的5634次列车。火车从西昌开出后,第三站便是冕山站,全程不到一个半小时,票价只要5元。“如果没赶上,去坐汽车,时间上节约不了一半,但要30多元。”

普雄至攀枝花之间对开的5633/5634次列车,已随老成昆线运行了五十载,它是当地人口中的“小慢车”,也是当地学生们上学的“校车”。列车在蜿蜒的铁道线上行驶着,车厢内,瓦查王英和小姐妹们挤在人群中,做数学卷子、背英文单词、分享彼此的秘密……汽笛声声,列车向前,为山里的生活,打开了枷锁。

飞驰的复兴号 梦不远家亦不远

一个彝族孩子走出大山 深山不深远方不远(3)

瓦查王英在大学

当瓦查王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的一刻,全家人有些不知所措。“是考上了吧?”“211是啥意思?比专科好吗?”在外务工的父亲打来电话询问,得知女儿考上了本科,他激动得半天没说出话。

在西昌上了一年预科后,今年10月,瓦查王英前往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开始大学生活。那是她第一次走出大凉山,暑假兼职时,她就已琢磨起上学的方案了。

一个彝族孩子走出大山 深山不深远方不远(4)

瓦查王英在大学

从瓦查王英的家到学校,要先坐慢火车到冕宁站,然后换成了T8870次列车。从冕宁站到成都南站,即使是T字头列车,也要耗时近10个小时。“到了成都是晚上10点了,还要找个地方住一晚,第二天才能到学校。”

比较下来,拼车上学是最快捷的方式。于是,通过朋友联系朋友的方式,瓦查王英和另外4个同在成都上学的学生联系上了,10月8日中午,几人坐上一辆面包车向成都出发。

面包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着,绵延不尽的大山被甩在了身后,渐渐地,远处楼房开始多了起来,瓦查王英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窗外,不时拍下一段视频发给母亲——既是分享,也是报平安。

一个彝族孩子走出大山 深山不深远方不远(5)

妹妹和母亲望着新成昆铁路动车拉开的方向

手机那头,念高一的妹妹瓦扎王芳看得满脸羡慕,在她眼中,姐姐去到的成都,亦是自己最向往的远方。“你现在好好学习,考出大山,就可以去到成都,高铁(动车)也要开通了,你还能去得更远。”母亲落伍几几鼓励道。

即使生活困难,落伍几几也坚持让家里的4个孩子上学,在她看来,宁愿不给孩子买新衣服,也要让孩子有书念。“衣服破了可以补,脏了可以洗,但知识如果不学,没有就是没有了。”

孩子们都没有辜负母亲的期待。如今,大女儿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上高一的二女儿也已确定了体育特长生的道路;两个儿子,一个也跟随姐姐念上了喜德县瓦尔学校,一个正在上小学五年级。

大女儿在外求学的日子,落伍几几总习惯性地往家旁边正在修建的新成昆铁路张望,铁轨一点点铺就,落伍几几的心也一点点踏实下来——通车后,最近的站喜德西站坐车只要10分钟就能到,以后,女儿回家的路近了,也更安全了。

满当当的教室 大山深处已书声朗朗

一个彝族孩子走出大山 深山不深远方不远(6)

正在复习的瓦查王英

当瓦查王英在大学自习室里和会计学“较劲儿”的时候,在喜德瓦尔学校,她的学弟学妹们也在埋头苦读冲刺高考。“拿下二本预科”“知识成就未来”高三教室里,一条条横幅承载着老师和同学共同的期待。

副校长阿苏尔史,也是三个班的政治老师,看着坐得满当当的教室,他会不经意想起当初刚回到凉山教书时的场景。

1999年,阿苏尔史在喜德北山乡中心小学教六年级。“来读书的娃娃特别少,女娃娃更少。”那时候,他和其他老师常常做的事,就是满村找孩子读书。“一个班,最多的时候就是28人,到了农忙季节,就要走将近一半,我们老师去家里找学生,家长还很不待见我们,提前把书包藏起来。”阿苏尔史回忆,那时,一个班最多有一半的学生能够读到小学毕业,不少学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

一个彝族孩子走出大山 深山不深远方不远(7)

喜德瓦尔学校副校长阿苏尔史和学生们

尽管充满困难,深知“知识才能改变一切”的阿苏尔史,始终坚持在教育一线,从乡里到县上。最近这些年,他也切身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招生季,他和同事曾是家长们避之不及的对象,如今的招生季,他却有意地避开想要“攀关系”的家长们,“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不仅想让孩子上学,更想让孩子去更好的学校。”

喜德瓦尔学校的高中招生开始于2014年,如今,在该校就读的高中生已覆盖凉山州14个县市,学校1810名中学生,都是彝族孩子。从2017年第一届高中毕业生算起,目前,学校已有380多名孩子走出了大凉山,去到山外的大学追梦。

如今,成昆复线上飞驰的复兴号,还将为山里的学子再插上一双翅膀。正如阿苏尔史对高三复读班同学所说的那样,“这是为你们准备的,他们(已考上大学的同学)提前走了,但你们可以坐高铁(动车)走,你们肯定跑得更快,能赶超他们。”

山里山外 希望落脚梦想生根

绵延无尽的群山深处,越来越快的列车,带给历史的是奇迹,带给当下的是力量,带给未来的是发展,这一切,映射给每一个人的,是全新的面貌。

在阿苏尔史上学的年代,交通还很闭塞,有志青年的梦想,在山外。当时,和他一起从李子乡中心小学校选拔到县城关小学民族班的6个小伙伴,在高中毕业后,都陆续走出了大山。阿苏尔史在四川师范大学深造后,本已在绵阳找到工作的他,却选择了回到家乡。

这在当时,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家里父母年纪大了,我这么远,没法顾到家里。”那时,回家一趟,要坐17个小时的火车,票还不好买。

如今,同样在外求学的瓦查王英已不用再为同样的问题为难了。动车的开通,缩短了家与梦想之间的时空距离,以前母亲常常挂在嘴边的“你们能出去就出去,不要挂着家里”,也变成了“想家就多回来看看”。

而在瓦查王英对未来的规划里,回乡就业也是其中一个选择。“如果能在成都找一份不错的工作当然好,但如果家乡也有很好的机会,回去也不错。”在她看来,成昆复线会让家乡与外界的联系变得便捷和紧密,更多的可能性也将随着动车“拉”进山里。

山里山外,幸福“接轨”,发展“同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