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十大问(南师讲述:望)

南怀瑾先生 尚南书馆

望闻问切十大问(南师讲述:望)(1)

要说起医学,真是一门了不起的大学问,几乎要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还要中通最要紧的一门学问——“人”。

先替“人”字看一看相。

左撇是阳,右撇是阴,一阴一阳构成了人。

再看看我们这些人,从人中以上,两鼻孔、两眼、两耳,岂不就是坤卦吗?

从人中以下,一张口,外加下体的另两孔,就是三个阳爻,构成了乾卦。

所以人是地天泰卦,就是平衡的意思。

就算是这个说法是一个笑话吧!要认识“人”的确不易,而要作一个医生,最基本的条件是要认识“人”。

中医之医学有一个说法:“医者意也”,要头脑聪明,将呆板的原则,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对付灵活变动的“人”,所以,医是智慧之学。

中医的头一步,了解病情,诊断病人,要由四个字入手——望闻问切。

这是谁都知道的,但这四个字到底包含些什么?

望——看相术

清朝有一个才气纵横的名医,名叫陈修园,对于所谓“望”,有诗一首如下:

春夏秋冬长夏时,

青黄赤白黑随宜。

左肝右肺形呈颊,

心额肾颐鼻主脾。

察位须知生者吉,

审时若遇克为悲。

更于黯泽分新旧,

隐隐徽黄是愈期。

这一首诗说明了由外表诊视病人的原理与方法,就是说人的气色可以与四季同样,与颜色配合,以断病情。面颊上左边气色灰暗表示肝有病,右边灰暗是肺有病,如果心有病的话,额头颜色必会反常,肾病表现在颐处,鼻子呈现了脾脏的毛病,如果各部位气色与时序相合则佳,如果逢到克制当然不吉,颜色的不佳则愈旧愈久愈劣,如果面现微微的黄气,则证明胃气上升,是病愈之兆。

所以所谓“望”,是用看相的方法,察究病人的病情,其中还包含了看舌苔等等,及一切眼睛可以观察到的因素,来判断病情。

闻——听病人的声音

根据五行生克,及五脏六腑的配合,用声音判断病人的情况。

肝病出怒声,容易发脾气,轻易动怒的病人,一定是肝有病;若常自喜笑,那么他的病一定是偏重于心脏方面。

脾病则多思虑,除了一般过度用脑,神经有问题外,得病时,比平时思虑还多。

肺病忧悲爱哭泣。

肾病多呻吟,转身弯腰起身坐下,浑身疼痛,常发哼唷之声,必是肾病体弱。

实际上,从声音分辨病情是颇为困难的,关于这方面以后还要作较详细的说明。

问——病人自己的感受

给病人看了相,注意到了病人声音的变化,现在要问一问病人自身的情况,与自己的亲身感受了。

关于问的范围,陈修园也编好了要点: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

七聋人渴俱当辩。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脉要参机便。

妇人尤必问经期,

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言告儿科,

天花麻疹虔占验。

由于这几句要点,可知古代中医的治闻,对病人事先也要经过严密的审察,等于现在的全盘检查,同时已对“人”有具体彻底的了解,才好下诊断,所以中医内科是全科的医生,包括了小儿科、妇科等。

切——诊脉

诊脉是最深奥的一门学问,事实上,这是需要长久及多方面的实验,才能有所成就的,初学的人常从诊猪狗开始,试一试没有生命的脉,是怎么一回事,再来摸有生命的脉,什么猪呀狗呀,抓到了就要摸一摸它们的脉,其中的道理,陈修园有诗如下:

微茫指下最难知,

条绪寻来悟治丝。

三部分持成定法,

八纲易见是良规。

胃资水彀人根本,

土具冲和脉委蛇。

脏气全凭生克验,

天时且向道从窥。

阳为浮数形偏亢,

阴则沉迟势更卑。

外感阴来非吉兆,

内虚阳陷实堪悲。

诸凡偏胜皆成病,

忽变非常即弗医。

只此数言占必应,

脉经补叙总支离。

清代有个有名的医生,被人称为“天医星”的叶天士,后来许多传奇性的惊人医案,大多都挂在他身上。

有一次,叶天士在路上见抬棺而过,棺下似沾有血渍,当时叶天士挡住,询问棺内何人,得知是妇人因难产而死,叶天士立刻命其开棺,坚称棺内之人未死,他可以救治。

在当时,开棺是桩大事,经叶天士全部负责始开棺。叶天士即用针灸法,在死者心口扎针治疗,片刻婴儿呱呱落地,产妇也有了活气。

原来叶天士的判断,产妇是一时昏厥,并非真死。

又有一天,叶天士正与友人下棋时,忽然跑来一个人,老婆难产,痛苦呻吟,请叶天士救命。

叶天士即在棋盘上抓了一把铜钱,到产妇家去了,进了大门,当即把铜钱往墙上一掷,哗啦一声,屋内的产妇正在苦痛时,大吃一惊,婴儿也跟着呱呱落地了。

这真是天医星,许多人询问叶天士为什么,叶天士说:人人都爱钱,死也要钱,活也要钱,小孩不下世,一听到钱声,马上就来了。

这虽近乎笑话,但是叶天士可能是了解产妇的紧张,用声音转移注意力,难怪称他为天医了。

在《礼记》中有一句话:“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许多人以为,这个医家要三代作医生,才能请他治病。

其实这个三世,不是三代的意思,三世是指:一《黄帝内经》、《灵柩》、《素问》;二《神农本草》;三《太素》(脉理)。

精通这三项,是作医生的必备条件。所以,不通三世者,不能算是医生,不能服其药。

《太素》所讲求的,完全是气脉的问题,在宋、明以后,懂得《太素》的,称为三指禅,不但在摸脉以后能了解病人的病情,并且可以了解人的穷通富贵。脉理真是一门玄而又玄的学问,难怪称这些人为三指禅呢。

摘录自《易经与中医》

南怀瑾先生著

注:以上章节摘录自南公怀瑾先生之述著,均有出处,请勿断章取义,欲贯串真义,请参阅原著!我们希望能以此文章,给您增加一点点精神养分!若您喜欢,请分享给您的朋友,大家一起福慧双修、身体力行、文化传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