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才有共赢未来(合作就是双赢思维)

双赢思维当你培育自己的双赢心态的时候,你将发,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合作才有共赢未来?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合作才有共赢未来(合作就是双赢思维)

合作才有共赢未来

双赢思维

当你培育自己的双赢心态的时候,你将发

现一件美妙的事:人际关系变得更容易了。

——乔治·埃里奥特

人际交往的六种模式

双赢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是六个交往模式之一,这六个模式分别是:

利人利已(双赢)

两败俱伤(输/输)

损人利己(赢/输)

独善其身(赢)

舍已为人(输/赢)

好聚好散(无交易)

利人利己(双赢)

这种模式会促使人不断地在所有的人际交往中寻求双边利益。双赢就是双方有福同享,皆大欢喜,这种结果会让所有人都愿意接受决定,完成计划。双赢者把生活看作合作的舞台,而不是竞技场。但是大多数人都用非此即彼的方法看问题,非强即弱,不胜则败。实际上这种想法是站不住脚的,它以力量和地位,而非原则为准绳。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损人利己(赢/输)

损人利己是和双赢相对的另外一种模式,前面提到的百慕大之旅竞争就是这种,意思是“我赢就是你输”。秉持这种信念的人习惯于利用地位、权势、财力、特权或个性来达到目的。

大多数人从小就被这种模式浸染。在家里,大人总是喜欢将孩子进行比较,好孩子会得到更多的爱、理解和耐心,这就营造了赢/输模式的氛围。一旦爱被附加条件,孩子们就会认为自我价值只有通过比较和竞争才能实现。

“如果我做得比哥哥好,爸爸妈妈就会爱我多一点。”

“爸爸妈妈还是更喜欢妹妹,我一定没有她好。”

同龄人之间也容易衍生这种模式。孩子首先想被父母认可,然后是同龄人,不管是兄弟姐妹还是朋友。同龄人有时完全根据自己的期望和标准来选择接受还是拒绝一个人,这就让赢/输模式更加根深蒂固。

学校是赢/输模式的另一个温床,“正奈分有曲线”主票说明的是,你之所以得A,是因为有人得了c;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比较才得以实现的,内在价值毫无意义,外在表现才最重要。

学校的等级制度只强调竞争和比较,完全忽视学生的潜能和天赋,而这种等级又是社会价值的载体,它可以让你一路畅通,也可以让你处处碰壁。教育的核心就是竞争,不是合作,即便有合作,也往往少不了尔虞我诈。

运动比赛也强化竞争的观念,提醒观众与选手,人生同样是一场零和游戏,必须分出胜负,而且唯有击败别人才能成就自己。

法律则硬把人区别为敌对双方,打官司就为分出我是你非。所幸,目前司法界鼓励当事人庭外和解,这表示兼顾双方利益的观念已逐渐受到重视。

诚然,在竞争激烈和信任薄弱的环境里,我们需要赢/输模式。但是竞争在生活中只居少数,我们不需要每天都和配偶、孩子、同事、邻居、朋友竞争。“你和爱人谁说了算(谁是赢家)?”这是一个很荒唐的问题,如果没有人赢,那就是两个都输。

现实生活需要相互依赖,而不是单枪匹马,你的很多梦想都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才能实现,而赢/输模式是这种合作的最大障碍。

舍己为人(输/赢)

有些人则正好相反,他们信奉输/赢模式。

“我认输,你赢了。”

“就这样吧,我听你的。”

“我是个和事佬,只要能息事宁人,我做什么都行。”

这种人没有标准,没有要求,没有期望,也没有将来。他们通常喜欢取悦他人,喜欢满足他人的希望。别人的认同和接受能够给他们力量,他们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信念,总是服从于别人的意志。

在谈判时,他们常常不是放弃就是退让,如果成为领导,也对属下极端纵容。输/赢模式意味着做老好人,然而“好人不长命”。

输/赢模式颇受赢/输模式欢迎,因为前者是后者的生存基础,前者的弱点恰是后者的优势和力量来源。

可是被压抑的情感并不会消失,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有些精神疾病就是这样造成的。

若是一味压抑,不能把愤怒情绪加以升华,自我评价将日趋低落。到最后依然会危及人际关系,使原先委曲求全的苦心付诸流水,得不偿失。

赢/输和输/赢模式都存在人格缺陷。短期来看,赢/输模式的人较有效率,因为他们通常在能力和智力方面高人一筹,而输/赢模式自始至终都居于劣势。

许多主管、经理和家长都在这两种模式间左右摇摆,当他们无法忍受混乱无序、缺乏目标、纪律松散的状态的时候,就会倾向于赢/输模式,之后随着内疚感日增,又会回到输/赢模式,而新一轮的愤怒与挫败感再次将他们推向赢/输模式。

两败俱伤(输/输)

两个损人利己的人交往,由于双方都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最后一定是两败俱伤,因为他们都不服输,都想报复,扳回局面,但其实谋杀等于自杀,报复是一把双刃剑。

我认识一对夫妻,离婚时法官要求丈夫将出售资产所得的一半分给妻子,结果他把一辆价值一万美元的汽车以五十美元出售,然后分给妻子二十五美元。妻子提出抗议后,法院发现,丈夫将所有财产都廉价出售了。

为了报复,不惜牺牲自身的利益,却不问是否值得;只有不够成熟、掌握不了人生方向的人,才会这样。

极具依赖性的人也会倾向于两败俱伤模式,他们的人生没有方向,生活痛苦,于是认为所有人都该如此-“大家都不赢的话,做个失败者也没什么。”/

独善其身(赢)

另一种常见的模式就是独善其身,别人输不输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得偿所愿。

当竞争和对抗意义不大的时候,独善其身的模式是多数人的处事方法,他们只在意自己的利益无损,别人的就留给他们自己去保护吧。

哪一种最好

如果赢要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以至于得不偿失,那么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好。有些情况并非如此。比如说,当你的孩子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对你来说,换救孩子高于一切,自然无暇顾及他人。

因此,最好的选择必须依情况而定,关键是认清形势,不要教条地把某一种处式应用于每一种情况。

实际上,多数情况都只是相互依赖的大环境的一部分,于是只有双赢模式才是唯一可行的。

输/赢和赢/输模式不合适,因为一方赢了,对方的态度、情感和双方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受到影响。举例来说,我是你们公司的供应商,虽然在某次谈判中处处占上风,事事得所愿,但是此后,你还会再来光顾我吗?因此,从长远观点看,这两种模式的结果必定是两败俱伤。

如果我只想独善其身,对你毫不理会,那就根本无法建立起合作互助的关系。

长远来看,不是双赢,就一定是两败俱伤,所以我们才说,只有双赢才是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我有一个客户,是一家大型连锁商店的总裁。他说:“双赢的观念的确不错,可惜太理想化。商场现实无情,不与人争,只有被淘汰。”

我说:“那好,难道让你盈利,让顾客吃亏就现实了吗?”

“当然不行!那样我会失去所有的顾客。”他回答。

“那让你做赔本生意现实吗?”

“也不是,无利可图还叫什么生意?”

我们考虑了各种选择,结果只有双赢才是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最后他承认:“也许同顾客的关系的确如此,但和供货商的关系就不一样了。”

我提醒他:“对供应商来说,你不就是顾客吗?道理不一样吗?”

他说:“最近我们在同商场的经营者和业主洽谈新租约的时候,就是以双赢为目的的。我们开诚布公,有理有节,可他们却理解为软弱可欺,把我们当成冤大头,让我们无利可图。”

“可你们为什么要选择输/赢模式呢?”我问。

“没有啊,我们是想要双赢的。”

“可你刚才说,他们让你们无利可图。”

“就是这样。”

“换句话说,你们输了。”“是的。”“他们赢了。”“嗯。”

“那这不是输/赢模式是什么?”

当意识到他所谓的双赢实质上是输/赢模式时,他很震惊。我们对这种模式的长期效应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平静的关系下面涌动着的是压抑的情感,被践踏的价值和隐藏的怨恨,最终将导致两败俱伤。

如果他真的抱着双赢的态度,就会多与业主交流,听取意见,并有勇气表达自己的观点,直到结果让双方都满意。这“第三种选择”的解决方法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可能会让双方都大吃一惊。

不能双赢就好聚好散

如果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就不如好聚好散(放弃交易)。

好聚好散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利益共享,那就商定放弃交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我们之间没有期望,没有订立合约,没有雇佣和合作关系,这比明确期望后再让对方希望破灭要好得多。

心中留有退路,顿觉轻松无比,更不必要手段、施压力,迫使对方就范。坦诚相见,更有助于发掘及解决问题。即使买卖不成,仁义尚在,或许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

有家小型电脑公司的负责人就有过类似的体验。他接受了我建议的双赢的观念,并且身体力行。他说:

“本公司曾受聘为一家银行设计全套新软件,合约一签就是5年。没想到1个月后,总裁换人。新总裁对我们的产品有意见,员工也感到新软件难以适应,于是他们要求我们更改合约。”

“当时本公司的财务状况其实很不好,为了求生存,我大可坚持依约行事。可是这种做法损人却不一定利已,既然产品不能令顾客满意,我同意取消合约,退回定金。但也告诉对方,日后若还有软件方面的需要,欢迎再光顾。”

“就这样我放弃了一笔48000美元的生意,这简直是自断财路。可是我相信,坚持原则一定会有回报。”

“3个月后,那位新总裁果真又打电话给我,带来另一笔总价24万美元的生意。”

在相互依赖的环境里,任何非双赢的解决方案都不是最好的,因为它们终将对长远的关系产生这样那样的不利影响,你必须慎重对待这些影响的代价。如果你无法同对方达成双赢的协议,那么最好选择放弃。

在家里,“不能双赢就干脆放弃”这个原则也能让大家感到轻松自由。如果在看什么电影的问题上僵持不下,那么不如放弃看电影,做些别的事情,总比这个夜晚有人欢喜有人愁要好。

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多非此即彼,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