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完全失能存活的必要(老人失能有个发展过程)

来源:【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赵耀辉

本报记者 张芳

进入老年后,身体活动能力将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老年人的失能过程是否有规律可循?不久前,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的研究给出了答案。

老人完全失能存活的必要(老人失能有个发展过程)(1)

失能顺序由下肢到上肢

世界卫生组织将失能定义为个人正常活动的能力丧失或受到限制。很多量表都可以用于评估老年人的失能程度,主要关注两方面的活动能力:一是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二是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上述研究使用了“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库中5817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数据,对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包括6项内容:洗澡、穿衣、如厕、转移、节制(控制大小便)、进食;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包括8项:探访邻居、独自购物、独自做饭、独自洗衣服、行走1公里、拿起5公斤重物、3次蹲起、乘坐公共交通。

结果显示,70%的老年人至少有一项出现失能受限。基本日常活动中,受限者占比最高的项目是洗澡,约为27.61%,难以控制大小便的占比最低,为6.72%;工具性日常活动中,受限者占比最高的项目是乘坐公共交通,高达59.55%,最低的是探访邻居,为28.31%。工具性活动能力的丧失,整体要比基本日常活动能力更早。另外,老年人失能基本遵循由下肢到上肢,由复杂动作到简单动作的发展顺序。

从发展轨迹来看,老年人的失能水平在临终前会加速升高,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可直接影响失能程度。首先是认知功能,原本认知功能状态越好,失能水平越低;其次是所患疾病,脑卒中及心血管病、白内障、关节炎、骨科疾病,都会使失能水平升高;再次是社会人口学因素,男性、非文盲老年人的失能水平较低,独居者发生残障的概率比非独居者低,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较城镇老年人失能进展更缓慢。研究结论认为,对失能人群的干预重点应放在女性、非独居、文盲老年人身上。

三因素降低失能率

中国是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失能老人照护正是养老负担的主要部分。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赵耀辉教授领衔、题为“中国老年人口照料需求的评估与预测”的研究在《柳叶刀-公共健康》上发表。该研究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2020年间的数据,评估了中国老年人群的身体失能现状和护理需求变化趋势。

研究人员将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分为两部分。其中,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6项:穿衣、洗澡、进食、上下床、上厕所、控制大小便;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5项:做家务、烹饪、购物、理财、服药。若基本活动能力存在任何一项失能,定义为一级失能;若基本活动能力受限,且烹饪、购物、服药时需要帮助,定义为二级失能;若所有11项活动都有困难,则为三级失能。

结果显示,十年间,老年失能者的比例稳步下降,一级失能率从11.7%降至8.1%,二级失能率从20.3%降至14.3%,三级失能率从24.5%降至17.8%。具体表现为,洗澡、上下床、进食、上厕所、控制大小便的依赖性有所下降;烹饪、服药、理财和购物的依赖性显著下降,做家务的依赖性略微下降。老年人对照护的依赖性略有差别。与60~69岁老年人群相比,70岁以上老年人的失能率更高;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失能率更高;与居住在城市地区的老人相比,农村老人失能率更高;东部地区的失能率低于中西部地区,即发达地区的失能程度低于欠发达地区。

赵耀辉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国老年人失能率的下降得益于多个方面的改善。

教育水平大幅提高。教育程度能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人认知水平、健康素养、经济条件,从而间接影响老年人的失能水平。数据显示,2011~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群受过初中教育的比例从11.8%增加到19.6%,受过高中或以上教育的比例从9.4%增至16.6%。

居住环境有所改善。比如,自来水使用量从67.9%增至91.9%,使用室内厕所的比例从74.7%增至89.3%,使用坐式厕所的人数从23.3%增至44.2%。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老年人在洗澡、如厕等活动中对其他人的依赖程度。

医疗健康服务提升。从2011年到2018年,老年人到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从3.8公里降至1.1公里,表明我国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大有改善。

赵耀辉说,上述三个因素也能解释性别及居住地对失能率的影响。女性虽然在传统观念中被定位为操持家务、照顾家人的角色,但与男性相比,她们通常受教育程度较低、营养水平较差,因而失能水平更高。居住在农村地区的老人,由于居住环境相对差、平均受教育水平低,即便常年务农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理能力,整体也会比城市老人的失能率更高些。

努力延长自理时间

按照研究预测,尽管失能率持续下降,但受到老年人口基数剧增的影响,到2030年,中国有照料需求的老年人口仍将大量增加。与2020年相比,2030年失能程度最重、最需要照料的三级失能老人预计增加1402万人。

赵耀辉解释,过去十年,失能率的下降,基本抵消了老年人口增长所致的失能人数上涨量。但未来十年,老龄化程度加剧,失能率的降幅将无法“拉平”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由此会产生1000多万额外的失能人口。可以说,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拐点。

老年失能人口的增多,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如今的家庭规模在不断缩小,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子女迁移到外地,以致大量无人照护的空巢老人出现,尤其是农村地区,照料危机更加严重。社会负担人口增加,在职者工作年限可能要延长,养老金体系也可能出现赤字。为此,我们必须花更大力气,让失能率降得更快一些。

提升个人健康状况,让老人自理时间更长一些。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直接决定了他们失能水平的进展速度,因此必须先给身体打好基础。从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戒酒、增加社交等基础保健做起,尽可能少生病。一旦患病,要严格遵医嘱,将各项指标控制在许可范围内,以免出现严重并发症。对文化程度较低者,则应由相关机构针对性进行健康科普,提升其健康素养。

完善基础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降低疾病对老人健康的不良影响。在防治慢病方面,规范健康管理等公共卫生措施可起到关键作用;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则能让老人在病发后第一时间接受科学治疗,以免因延误病情而致失能。

提升居住环境的改善力度,打造老年友好型环境。一是提高住宅的适老化程度,比如,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仍生活在农村,他们家里可能还没有入户的自来水、煤气、厕所,老人的自理能力会严重受限;如果门前有门槛或台阶,不仅增加跌倒风险,也不利于轮椅进出;城市一些老旧居民楼内未安装电梯,同样会加大老年人的出行难度。二是加强户外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轮椅是否能顺畅通过、公共场所是否有无障碍卫生间等,都会影响老年人的活动水平。赵耀辉说,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年人口的失能率仍有差距,如果上述问题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和解决,更快降低失能率的目标就有可能实现。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