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帝国巅峰时期(欧洲历史8法兰克王国锤子的威力)

法兰克墨洛温王朝(481-751年)晚期,国王孱弱无能,不理朝政,被称为“懒王”史书记载当时的情况道:国王“满足于他的空洞称号”,“他披着长发,垂着长须,惯于坐在宝座上面,扮演着统治者的角色,他倾听来自任何地方的使节的陈词,在他们离去的时候,向他们说一说别人教给他或者命令他回答的词句,好像是出于自己的意旨似的这就是他所执行的惟一职务”在这种情况下,原为王室财产总管的宫相掌握了实 权王权衰落,地方割据称雄,分裂兼并战争不断,逐渐形成奥斯特拉西亚、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第三股地方势力687年,奥斯特拉西亚宫相赫里斯塔尔的丕平在封建混战中消灭群雄,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成为全国惟一的宫相,法兰克王国实际上获得了事实上的统一,而不平的加洛林家族虽名义上仍是墨洛温王朝的臣仆,事实上却等同于王族714年,丕平之子查理(688-741年)继任宫相,镇压了纽斯特里亚等地贵族的反叛,并重新制服了萨克森、阿勒曼尼各族,成为法兰克王国的 实际统治者,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法兰西帝国巅峰时期?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法兰西帝国巅峰时期(欧洲历史8法兰克王国锤子的威力)

法兰西帝国巅峰时期

法兰克墨洛温王朝(481-751年)晚期,国王孱弱无能,不理朝政,被称为“懒王”。史书记载当时的情况道:国王“满足于他的空洞称号”,“他披着长发,垂着长须,惯于坐在宝座上面,扮演着统治者的角色,他倾听来自任何地方的使节的陈词,在他们离去的时候,向他们说一说别人教给他或者命令他回答的词句,好像是出于自己的意旨似的。这就是他所执行的惟一职务。”在这种情况下,原为王室财产总管的宫相掌握了实 权。王权衰落,地方割据称雄,分裂兼并战争不断,逐渐形成奥斯特拉西亚、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第三股地方势力。687年,奥斯特拉西亚宫相赫里斯塔尔的丕平在封建混战中消灭群雄,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成为全国惟一的宫相,法兰克王国实际上获得了事实上的统一,而不平的加洛林家族虽名义上仍是墨洛温王朝的臣仆,事实上却等同于王族。714年,丕平之子查理(688-741年)继任宫相,镇压了纽斯特里亚等地贵族的反叛,并重新制服了萨克森、阿勒曼尼各族,成为法兰克王国的 实际统治者。

公元7世纪30年代,阿拉伯人在穆罕默德的带领下基本上统一了阿拉伯半岛。随后,在安拉名义下团结起来的阿拉伯人,高举圣战的旗帜走出半岛,开始了大规模的征服运动。向东,先后占领了叙利亚、伊拉克,并灭亡了具有1200多年文明的波斯帝国;向北,阿拉伯人数次进攻君士坦丁堡,把拜占庭人逼迫得高筑城楼,足不出户;向西,阿拉伯的战士长驱直入 埃及,在消灭了拜占庭的北非驻军后,又占领了从突尼斯到摩洛哥的广大地区。之后,阿拉伯人使当地的摩尔人很快改宗伊斯兰教,并以他们为主力部队,于公元711年跨过直布罗陀海峡,灭亡了当年被法兰克王国的创立者克洛维击败后流亡到这里的西哥特王国,占领了整个西班牙,接着便多次越过比利牛斯山,入侵法兰克王国的公国阿奎丹。

公元732年初,阿拉伯驻西班牙总督阿卜杜勒·拉赫曼率大军5万,跨过比利牛斯山脉西麓,再次入侵阿奎丹,企图取道阿奎丹攻取法兰克、意大利,然后进攻君士坦丁堡。阿奎丹公爵奥多阻挡不住阿拉伯军队的进攻,向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求援,查理率军驰援。这一年的10月,两军在普瓦提埃与图尔之间地域遭遇,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普瓦提埃一图尔会 战”,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当时,阿拉伯军队的主力是北非的摩尔人,主要为轻骑兵,武器以标枪、刀剑为主,少数人备有甲胄,机动性强,长于快速进攻,但防护能力差;官兵沿途劫掠大批财物并随身携带,影响了战斗意志和作战行动。法兰克军队步、骑兵数量大体相等,普遍装备甲胄和防盾,武器有刀剑、标枪和战斧,战斗力和防护力较强,占有兵力优势,但机动性和纪律性较差。针对阿拉伯军队的弱点,查理决定采取先防守后反击的策略,首先只派出小股骑兵袭扰和牵制阿军,而将主力布成密集的步兵方阵配置在地势有利的交通要道上。在这样的对峙中,两军相持了6天。

第7天,双方的决战开始了。天刚亮,阿卜杜勒·拉赫曼就集中轻骑兵对法兰克军队的阵地发起了猛攻。法兰克的步兵肩并肩,用护盾和长矛排成密集的空心方阵,“像墙一样牢固,如冰一般坚硬”,阿拉伯骑兵发动了一轮接一轮的冲击,法兰克人的盾被击碎了,长矛折断了,最后连剑刃都砍卷了,但坚决不让路,两军激战了整整一天,阿拉伯骑兵的进攻一次次地被击退。黄昏时分,法兰克军队在查理的带领下,以右翼实施反击,攻向阿军营地。大败已经士气低落的阿拉伯军队。阿军战败回营,听说总督阿卜杜勒·拉赫曼已经战死,遂丢弃劫掠的财物星夜南 逃。战斗以查理和法兰克军队的胜利而告终。

“普瓦提埃一图尔会战”是世界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之一,它使阿拉伯人遭受了自进占西班牙以来最重大的失败,并从此丧失了北进扩张的能力,终止了阿拉伯穆斯林帝国持续了近百年的扩张浪潮,而这次会战的胜利也捍卫了法兰克国家的独立,查理因其在这一战中的勇武表现,获得了“马特”(“铁 锤”的意思)的绰号。而查理的威信也随之提高,虽然仍是法兰 克国家的宫相,但相对于国王来说,他只是缺一顶王冠而已。

查理·马特之所以能够取得“普瓦提埃一图尔会战”的胜利,除了他应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以及阿拉伯军队存在一些弱点外,查理·马特推行的采邑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他改变墨洛温王朝时期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旧制,代以采邑分封。采邑是承担一定义务的封地,受封者即封臣必须服骑兵兵役,只限终身,不得世袭。如受封者不履行所承担的义务,封主可随时收回其采邑。查理·马特实行的采邑制,最初是利用没收而来的叛乱贵族的土地,封给听命的部属;后来又没收部分教会和寺院的土地,继续分封。通过这种办法,查理·马特获得了大量的服兵役的封臣,从而领有了强大的骑兵队伍,这是他之所以能够取胜阿拉伯人的关键原因。

更重要的是,中央把土地作为采邑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再把它封给自己的臣下为采邑,层层分封,层层结成主从关系,形成了阶梯似的等级制度。封主有责任保护封臣,封臣必须忠于封主,封建主阶级内部的联系加强了。其次,封臣得到采邑时同时获得领地上农民的管辖权,对劳动者的控制也加强了。此外,采邑改革后,骑兵逐渐代替步兵,奠定了西欧骑士制度的基础。所以说,采邑制的推行,不仅成为查理·马特加强军事力量的有效工具,也是其加强统治权力的有效工具,为日后他的儿子称王、建立统一强盛的加洛林王朝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普瓦提埃一图尔会战”之后九年,查理·马特去世,接替他成为法兰克王国宫相的是他的儿子丕平,因其身材矮小,史称“矮子丕平”,他就是法兰克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

查理·马特去世后的第二年,即公元742年,另一个“查理”诞生于加洛林家族之中,这就是丕平的长子、后来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大帝。

四五十年后,正是这个查理大帝越过比利牛斯山挥军南征,而那时法兰克人和阿拉伯人正好变换了角色,阿拉伯人阻挡住了法兰克人的去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