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其言而信其行哲学意义(的哲学思想和现实意义)

近期,由于“上海疫战”和“俄乌之战”让国内国际各种媒体的舆论舆情陷入了政思的“沼泽”之中…,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听其言而信其行哲学意义?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听其言而信其行哲学意义(的哲学思想和现实意义)

听其言而信其行哲学意义

近期,由于“上海疫战”和“俄乌之战”让国内国际各种媒体的舆论舆情陷入了政思的“沼泽”之中…

于是,我也不自量力地挥舞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大旗,想成为一名百家争鸣奇谈的思辨者、或者是绽放在百花争艳中一朵带刺的玫瑰…

可是,由于自己志大才疏的智能和知能的基础,以及坐井观天和盲人摸象的政治经济学与社会哲学的实践活动的局限,让自己的幼智和拙见,不仅遭到了朋友圈的耻笑,而且还把大言不惭的帽子扣在了自己的头上,这让我一下子陷入了思想和精神领域里的迷茫徘徊之中…

百般无奈和无地自容的思想探索之中,我终于想到了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祖训…于是我就鼓足勇气的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正儿八经的《山海经》和《论语》研读了起来…

结果,当我看到《大荒东经·海经.第九卷~大言山篇》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论语集注·宪问第十四》和扣在头上的大言不惭的帽子…

自从我“认识”大言不惭的时候,大言不惭的基本释义:说大话而不觉得难为情的本意,就深深的刻在了心里,并且从来没有质疑和怀疑过它的对与错…

然而,当我研读《山海经》过程的时候,才知道了原来大言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一座山;而不惭则是《论语》中不怍的同义词…

二者出处的原文分别是:

~大言出自《山海经》的原文:

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东海之外,最荒远的地方之中,有座山,名叫大言;此山是太阳和月亮升起的地方。

~不惭(不怍)出自《论语》,其原文: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

用流传了千年的白话来说,它就是"一个人只会说大话,而办不了实事"的意思。

【】对自己前一段“大言不惭”的拙见痛定思痛之后,我从哲学思想与社会实践历史的角度出发,突然发现:在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的时候,对流传了千年的“大言不惭”来源于《论语》中的“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的定位,有点片面或偏见啦…

1.对《论语》中的“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的历史理解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

《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它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

《论语》的文章多为语录,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

~《论语》是中国历史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备注: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中《大学》、《中庸》是南宋朱熹从《礼记》中摘出并分章断句加以注释后形成的儒书 …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的真实含义

【1】其言之不怍

a. 其

在古汉语词典中,的词性应该是代词,表示第三人称或副词中表示时间的过去时;

b.言

在古汉语词典中,的词性主要是:话,言语;一个字或一句话;书、著作、文章;学说、主张;政令、号令;说、说话;论、谈论等多种用法…

c.之

在古汉语词典中,的词性主要是:动词、代词、助词、介词、连词等;

~动词 :生出,滋长;往,至;用,取;是;

~代词 :这,这个;他(她,它),他们;其,他的;自称,对称;

~助词 :定语和中心词中间,“的”;主语和谓语中间,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

~介词:“于”,“诸”、“以”的意思;

~连词 :与,和;“而”、“则”;

d.不

在古汉语词典中,的词性主要是:无,没有;非,不是;不到,未;

~副词 :表示否定;表示禁止;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表示选择;

~古汉语中,通“丕”,大的意思;

e.怍

在古汉语词典中,的词性主要是:羞;颜色变化;

从上面对其言之不怍每个字的意思来看,它应该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说话内容,是不感觉到羞耻或不对的;

2则为之也难

a.则

在古汉语词典中,的词性主要是:划分等级,引申为等级的意思;相同,均等;表标准权衡器,引申为权衡、衡量;规律、法规;楷模、准则;仿效、效法;作、做;立即、马上;当副词时,乃;即、就;才;只、仅;当连词时,表示转折;承接;平列;递进;假设;因果;选择等多种意思;

b.为

在古汉语词典中,的词性主要是:做,干;特指劳动;造作,制作;制定,订立;治理;做出,装出;举行,施行;学习,研究;撰写;求取;精选,选择;绘画 ,雕刻;用,使用;成熟,成长;归于,属于等等;

c.之

同上;

d.也

在古汉语词典中,的词性主要是:各种语句中的副词;通“他”,“它”;

e.难

在古汉语词典中,多音字,nan第二声,nan第四声 和nuo(诺);

第二声时,主要词性是:困难,不易;使困难,或感到困难;不能,不好;厌恶,忌恨;

第四声时,主要词性是:危难,祸患;变乱;仇敌;拒斥;责问;疑问;畏惧,担心;谨慎;

nuo音时,奈何;茂盛貌;驱逐鬼疫…

从上面对则为之也难每一个字在古汉语中的认识与理解,则为之也难本意就应该是:做事情是很困难的 或着是做事情要谨慎,以防祸患…

2.对《论语》中的“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真正意思的理解

【1】 从《论语》中“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概括成为大言不惭最早成语的时间,应该是南宋.朱熹对《论语集注·宪问第十四》原文的:“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的注解~“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欲践其言,其不难哉。”而得…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说说朱熹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是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52岁时,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这就是中国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的来历 。

~朱熹呕心沥血修改《四书集注》后,在南宋王朝的支持下,《四书》从此就定为了封建王朝士子修身的准则…

《四书》不仅构成了朱熹的一个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了当时社会实践活动中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

~由于这个思想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却因其融合了佛道思想精粹而区别于原始儒学,所以被称为新儒学 。它也成为了元朝迄至明清的历代王朝作为治国之本;也作为了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和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

【2】《论语》中的“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的历史意思

~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进化和发展过程中,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而且中华文明也是历史上最独特的人类文明。

a.目前人类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传承下来的文化;

b.中华文明中的汉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而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论语》创作时代时,汉字有着自己“国家”鲜明的含义和艺术特征,它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a.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甲骨文堪称鼻祖;

b.汉字的演变过程,也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自从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当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时,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楷书也就成为了汉字的标准字。

c.汉字在春秋战国时期,大约常用的只有1000多字,所以每个字都是非常主贵的,前面对每个字进行的分析,《论语》也不例外…

d.根据《论语集注.宪问第十四》的创作时间或时代的原文篇章,它主要谈论的是当时社会实践活动中:为政之人 、为政之德、退隐之士应该怎么做的问题

综上简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的真正意思应该是: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难成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3.由“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概括出的“大言不惭”的哲学思想和现实意义

~从《山海经》中我们知道,大言是我国东海之外的一座山名,是日月出落的地方(从地理位置和《山海经》中的描述,大言山猜测就是现在日本的富士山);不惭则是:不怕害羞或担当的起意思;也就是日出日落是自然规律的意思 ,它告诉我们,凡事都要遵循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从哲学思想与实践的角度出发,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理解为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言与行关系的问题呢 ?那么,大言不惭的本质,是不是也应该是言与行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下面,我们就从《论语》和信息时两个角度出发,来分析一下言与行辩证统一关系:

【1】“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中以言为主,以行为辅的言与行

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的角度出发,人在进化过程中,只有言与行两种实际情况,因此,人的本质属性也就体现在了言与行的辩证统一关系中 。

a.有言而不行,属于空言;

b .言与行不相符,属于虚言;

c.言在先,而行在后,属于谨言;

d.行在先,言在后,属于慎言;

e.行而不言,属于无言;

从上面的五种言与行的关系,它关键是在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以言为主,以行为辅的哲学实践。

【2】“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中,以行为主,以言为辅的言与行

当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行为主,以言为辅时,就有了关于言与行沉默是金,开口者银 慎言最妙的哲学实践活动的说法。

【3】从社会制度学的历史实践活动的角度出发,人与人关系的问题,依然是处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作用地位

a.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哲学问题,应该是中华民族儒学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大言不惭”充分说明了这有点…

b.儒学在创建时,就有了两种“人”的出发点~先圣孔子从“人性善”出发,以“仁”为主;后圣荀子则从“人性恶”出发,以“教”为主,强调“礼法并施”,提出来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哲学思想…

c.荀子是中国历史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先秦时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d.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e.言归正传,荀子在反对鬼神迷信的基础上,提出来了人的“性恶论”的新儒家思想,他重视人的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的言行辩证统一关系…

【】荀子在《大略篇》中,从国家治理效能的角度出发,将言、行、制三者关系分为了四类:

a.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b.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

c.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

d.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为此,荀子对言、行的哲学思想与实践,提出来了自己独到的~“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观点。

综上简述,如果我们从哲学思想与实践的角度出发,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朱熹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概括成为的大言不惭,理解为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言与行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名正言顺、行古志今 。

有点奇谈怪论的倾向,恳请读者批评斧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