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宫殿屋顶最高等级(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明堂)

"明堂"一词最早见于文献《逸周书》,且出现频率很高,明堂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诸侯之尊卑 ,表明在当时有实体的明堂建筑存在。但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却不见有准确的记述。《考工记·匠人》记载的周代明堂是从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发展起来的。

据古代一些经学家的解释,明堂和辟雍“异名同实”,又据各代修建明堂的文献记载和西汉末年长安明堂遗址,可以确定“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两种含义的名称。具体作用上来说,明堂其实就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   

据《考工记》记载,夏有世室,商有重屋,周有明堂,它们的基本形式都是在土台上建屋,平面呈井字形构图,相邻为九,间隔为五。但至今尚未发现春秋时期的明堂遗址。不过作为祭祀性建筑,它应当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中。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遗址,就是氏族成员集会的场所。在以农业生产为主,又以血缘关系为社会纽带的原始社会后期,氏族成员集会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与农业有关的神祇和祖先。所以“大房子”可能就是明堂的最初形态。

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祭祀已成为一种礼仪,“大房子”也变成了有象征意义的礼制建筑。井字形构图符合数和形的和谐性与对称性,便于体现祭祀、礼制内容的严肃性和神秘性,于是在“大房子”的构图基础上演变成《考工记》叙述的夏、商、西周明堂形式。但其中的“夏后氏世室”,建筑尺度大大超过商和西周,而与汉代明堂接近,同时它的设计构图已很成熟,构造技术先进,可能是当时托名夏朝的理想设计方案。

古代宫殿屋顶最高等级(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明堂)(1)

明堂在周朝是作为天子接见诸侯王公的场所,有实用功能,同时也有体现周礼的象征作用。兴建明堂是朝廷的重大盛举,汉以后的明堂形制也就成为经学家考证的重要课题。秦和西汉初年不重视儒学,没有兴建明堂。汉武帝独尊儒术,于元封二年(前109)在泰山建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座明堂,据《史记》记载,这是一个对称的台榭式建筑。西汉末年王莽标榜恢复周礼,于元始四年(公元4年)在长安(今西安)南郊由经学家刘歆设计了明堂辟雍。这座建筑的遗址于1957年发掘出来,很明显地带有《考工记》明堂构图形式的遗意,是台榭式建筑。但直到西汉末年,经学家对明堂只有简单的形式描述,而没有关于象征含义的解释。到东汉中元元年(56)在洛阳新建明堂,才有了明确的象征含义,它的形式仍是继承《考工记》以来的井字形构图的台榭式。两晋和南朝也建明堂,但完全舍弃了十字对称、井字分隔的台榭式形式,而改为一般的木结构殿宇。只有北魏太和十五年(491) 在平城(今山西大同)造明堂,还继承汉明堂的形式。

古代宫殿屋顶最高等级(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明堂)(2)

社科院杨鸿勋复原的明堂

隋朝统一全国,几次议建明堂,著名建筑家宇文恺经过考证进行设计,还制作了模型。唐太宗、高宗又议造明堂,经过经学家们更详细的考证,终因各家分歧太大而没有建成。武则天垂拱三至四年(687~688)决心“不听群言”,“自我作古”,在她亲自过问下于洛阳建成了中国古代体量最大、形式奇特、楼阁式的明堂;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拆去上层加以改建。据《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明堂共三层,底层为四方形,四面各施一色,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面效法一天中十二个时辰。顶层为圆形,四周环绕九龙雕塑。中间有周长十五米左右的巨型木柱,上下通贯,故此又名为万象神宫。明堂是史上体量最大之木构建筑,基底正方90米X90米,高88.88米,唐代建筑技术之巅峰巨作。其建筑技术和施工技术惊世骇俗。

古代宫殿屋顶最高等级(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明堂)(3)

北宋政和五至七年(1115~1117)拆改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宫内秘书监,又按周礼建造了一座明堂。它是由几个天井联系的院落。东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已经非常完备,周礼中的明堂功能已由其他礼制建筑代替,以后各代的明堂,只是某种政治的象征而已。

古代宫殿屋顶最高等级(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明堂)(4)

北宋以后各代均不再建明堂。只有明朝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建北京天坛,新建圆形大享殿(清的祈年殿),曾经一度把它附会为古代明堂。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在国子监正中新建一座辟雍,方亭外绕圆形水池,附会为古代辟雍型制。但这个辟雍是太学的别称,与明堂本没有关系,只不过是借用了环水的形式。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