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上海的私家车(沪说我的童年在1990年代)
本月于我最大的新闻莫过于816路的停驶。上一次坐816路是去东平路看爱庐,去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围墙边撸猫。我们的老读者应该还记得这篇:【沪说】午餐后,坐816路去东平路一带转转。没想到,这一别就再也没有816路了。
816路原来是东坪专线,东平路到兰坪路,其实和徐闵线大不一样,东坪专线一直深入老徐汇腹地,终点站是上只角的衡复风貌区,一大段路在衡山路上飞驰,而徐闵线在徐家汇戛然而止。
当然,我们小时候,也就是9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私人承包公交线路,如莘北专线,东坪专线都是在莘庄地面上赖站的能手,大站停个三五分钟,小站以超快速度飞过,抢了不少原来公交线的生意。
公交售票员,一代儿童梦想的职业
90年代,马路上最多的是自行车和公交车。这是一个公交售票员的好时代。他们手里写着“慢!”的红旗,敲在车窗上可以驱散四周的自行车,手里一个木制的大票价,花花绿绿放着一排车票。他们观察和心算能力一流,上来几个人买几张票,几个是月票,收到多少钱,该找多少钱几乎瞬间算出,分毫不差。他们的灰色背包里有各种大小钞票,他们总能熟练地把大额钞票绑在一起,而小额钞票也整齐堆叠在一起。快到终点站,乘客渐渐稀少之后,他们就提前开始轻点钞票,十张毛票一叠,还有把几十个硬币用纸头包起来,这动作之娴熟真令人叹为观止。
电影《股疯》剧照
彼时的公交车票有累进票价,哪一站上到哪一站下票价并不相同,因此需要售票员熟记票价区间图,而且还得在跟人聊天、回答问题时顺口报出,这种业务素质,怪不得拿到股市也是得心应手啊。
90年代的上海公交不仅乘坐环境几乎可说是非常恶劣,就连这样的恶劣车况,每一次还得挤破头。
记得90年代,回莘庄的91路在北新泾的末班车是6:30。每次去奶奶家,必须在6点前离开,有时6点开始的动画片只能在路上蹭着那些底楼把电视对着外面的人家看两眼。而6点30分的北新泾车站绝对不会比两千年前的古罗马斗兽场更有人情味。一旦即将发车的91路驶入车站,那好像开了一个真空吸人器,乌泱泱的人被快速吸入车内,被人踩到的咒骂声,争抢座位的吵闹声,以及单纯为了自己的加油呼喊声搅拌在一起。你看到的是人性的堕落,良知的颓丧。但基本五分钟过后,所有的纠纷就全部解决了,真空吸人器好像也关闭了。装着满满当当一车人,91路告别了北新泾车站的三教九流,驶入苏州河和新泾港恶臭交织的黄昏之中,远处北翟路的昏黄街灯和长风化工区略显恐怖的化工厂装置或明或暗地出现在背景里。这些画面似乎是我对90年代初的印记。
巨龙车,香蕉椅
像91路这样运量巨大的线路,偶尔会派出如巨无霸一样的巨龙车,巨龙车车长为一般公交车的两倍,中间则有一对半圆形的座位,形似香蕉也就被称为香蕉座位了。这可是一辆巨龙车上最不受欢迎的座位了,一个是位于车中央闷格子,靠近中门下客的地方。哦对了,巨龙车因为过长的车身,其独一无二的中门是下客的,前门和后门都是上客门。冬天的时候,香蕉位子一会儿热得要死,可一开中门又要冻死。
除了以上两点显而易见的劣势,香蕉座位在车辆转弯时会特别不适,还能看到车底盘附近的水泥路面,一直有都市传说说某某人不小心从香蕉位子漏下去给车子碾死了。当然,人多的时候就不用计较那么多了。常听人说,“还好有个香蕉位子。”
后来公交拥挤慢慢解决了,一个是交通出行多元化了,地铁、出租车、自驾车都慢慢取代了公交独霸天下的地位。还有就是线路增加,尤其是一些线路出现了竞争,公交运输又慢又拥挤的面貌大为大改善,记得小时候坐公交的时候,听售票员说起每天还有运营指标,迫使他们不得不加快脚步。
神秘的ZX
90年代我最搞不清楚的一件事是ZX线,在此也请诸位读者为我解答。ZX应该是专线车,它运行线路与本线没有差别,也没有空调,车况甚至就差不多,但是贴上ZX,票价就不一样。按照市场规律来说,替代品的存在价值,一个是价格更低廉,一个是品质更高级,但这ZX线不收月票,不开空调几乎无差异的服务为什么收高价的车票呢。
ZX526公交车,图片来自上海公交研究
有一次,我爸带着我和爷爷去水城路浴室洗澡,从天山过去确实还要几站路,所以就坐公交车,可回来时,原来的69路还是54路就是不来,后来只能上了一辆ZX,我爸爸是爽快人,节约是节约,但既然付了就不再有啥计较。但跟我们同行的一个阿姨带着自己孙女,买完票之后才知道自己上了ZX就开始念她的孙女,“什么ZX,ZX,你们小孩就是喜欢这种名字,也不开空调的,就是加个名字,ZX是什么意思啦..."一遍又一遍直到我们到站下车。
后来很多ZX自立了门户,很多也在历史长河中在某个无人关心的时间节点灰飞烟灭了。
可当初为什么会有ZX,又贵又普通的......
隧道、大桥
后来奶奶家去了浦东,我学业负担渐渐加重,也不能每周都去了,公交路线也大不一样了,其中总有一段是要穿过长长的打浦桥隧道。小时候去浦东的唯一兴奋点就是过隧道,总觉得这不长不短的一段车程充满着冒险的意味。
当年的上海,两隧道——延安东路、打浦桥,两大桥——杨浦、南浦,两环——内环、外环,两条地铁线——一号线和二号线,两条高架路——延安高架和南北高架,是市政工程的点睛之笔。我们的小脑瓜里也必须将这些牢牢记住。
打浦桥隧道西起老卢湾的打浦桥地区,东到耀华路,隧道两头都好像防空工事一般隐蔽,要开出一段才到正路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原来打浦桥隧道原名黄浦江隧道,是红色年代的工程,甚至有防原子弹设计,工程代号“651工程”。 一直到2008年,打浦桥隧道才开通复线,这样来往车辆不会在隧道里相会,比较安全。世博会期间,双线打浦桥隧道为世博会交通做出了不少贡献。
记得90年代乘父母同事的小车过隧道还要交过路费,而且收费站在浦东,在那个年代里,浦东就是“一切向钱看”的典范。包括在两大桥后冒出来的徐浦大桥,这条大桥所经过的徐汇、浦东地块都曾经是上海县版图之内的,甚至很多年内去闵行区浦江镇还得通过这座大桥。
而稍早前(1995年)建成的奉浦大桥的命名就委屈了闵行区了,明明是闵行与奉贤之间的大桥,却只给奉贤留了名字。这条基本上是高速公路桥的黄浦江大桥,其实也没有为奉贤做出太多贡献。
坎坷的单车少年
说了太多别人为我服务劳动的车子,那自食其力的车子呢?
呃。
笔者在体育方面比较迟钝,八岁学会跳绳,十二岁学会自行车,十八岁才敢游泳,至今引体向上还是零。
骑自行车是上一代上海人的必备技能,不会骑车简直无法做人,但到我们这一代似乎就没有那么必然了,我小时候骑过带辅助轮的自行车,但后来一直也没学会自行车。
从我们家最早的飞鸽牌我就开始练了,可龙头总是把不好,后来新式的自行车更轻便,但我已经渐渐长大到12岁,看着身边同学一个一个把自行车骑得棒棒的,心里还挺痒痒的。终于有一个午后,原本一直在后面扶着我的爸妈送我上了特别陡的淀浦河桥,我这几下蹬得特别有感觉,一回头发现他们早就松手了。嗨,就这么误打误撞给会的。不过,骑回家的时候,没留神撞墙了,磕破了嘴唇。
小学时候大家都走路,可骑车的很少。到了初中也就多起来了,特别是早上车少人稀的时候,这时候最适合刷新到校记录,我记得当时我最快是在四分半钟从家骑到了莘松中学,而且还是留着十二万分小心的。当然,现在车多人杂,危险活动请勿模仿。
十六岁那年,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虽然这辆山地车我从未真正驾驭,但属于自己的那种骄傲感,虽然迟到,却还是拥有到了。这份骄傲在我儿子拥有他的第一辆滑板车时,我就看到了。他毕竟比我幸运些。
只可惜,如我在某文中提到,我的这辆车在读大学时,在食堂前的停车场里被偷掉了。
从只认识桑塔纳开始
1998年的夏天,我第一次在电视里看F1直播,我记得那是奥地利站。之前,我都是看新闻,甚至是听的,我知道舒马赫,维伦纽夫,达蒙希尔以及哈基宁,从那时候开始,米卡·哈基宁和他驾驶的MP4-XX麦克拉伦就是我的主队了。
不过,我其实并没有太痴迷赛车或者说汽车,那时我甚至连迈凯伦车身上的奔驰车标都不认识。说来有趣,认识奔驰这个牌还是从网球比赛里看来的。我说这球网怎么有个圈,里面三等分了呢,后来才知道这是赞助商的标记。说起来我们小时候对logo并不敏感,耐克是往上勾还是往下勾,阿迪达斯有三条还是四条,奥迪究竟有几个环,有没有重合部分,除此之外,最经典的莫过于鳄鱼嘴巴的朝向。
那时候全民认知度最高的汽车还是桑塔纳,而那时候路上跑的除了公车之外,其他的桑塔纳都是出租车。在大家工资还没到四位数时,桑塔纳出租车的起步费就高达14.4元。今天也不过是16元。您就说当年出租车司机有多风光吧。不过当年有廉价替代品,夏利车8元起步费,打夏利车已经是消费升级了,毕竟那个年代ZX1、2元钱的公交都有人叫痛了。
不过,出租车的涨价显然没能涨过平均物价。从一桌饭到一盘盖浇饭,出租车的起步价见证了一个行业从暴利的回归,而出租车司机也从上海人变成了崇明人最终都成了拿着手机查GPS的天南海北人。曾经我的语言频道一上出租车就自动切到上海话,但这个开关现在早就不灵了。
其实,说回夏利,夏利车的车标您还记得吗?多半已经没印象了吧,但短小精悍的夏利车大家一定还记得。不过,后来夏利和桑塔纳价格一合并,统一10元起步费之后,天津产的夏利车就在上海销声匿迹了,而上海自产自销的桑塔纳红到21世纪初。
桑塔纳的大众车标大家应该很熟悉,看上去很多波浪,其实是大众Volks Wagen的缩写VW。
车子交关
1995年申花带火了上海球市,江湖上也就有了申花球员的车子传闻,如当年申花队员被奖励一人一辆霸伏电瓶助动车,成耀东骑电瓶车的样子被人撞见,后来有人买了摩托,申思有次比赛前骑摩托出事了不能出场被徐根宝臭骂了一顿,范志毅是第一个买自驾车的,还因为被记者跟拍,当街光火打了人。想想这些事仿佛就在眼前,仿佛就在昨天,却留在了遥远的90年代。
90年代的申花队队员开车的照片,还认得出照片上是谁吗?资料照片
想当初我第一次想买车的原因是那辆车能一次放6盘CD,听歌特别爽。但汽车香水的味道总让我坐久了特别不舒服。我还是更喜欢能装下半个班级的依维柯,我特别喜欢依维柯的副驾驶,超棒的视野,新建好的外环高架上,一望无际。2000年元月,居委组织我们莘庄一日游,司机像变戏法一样一会儿上沪闵高架,一会儿上外环,一会儿上莘奉金高速,带我们畅游莘庄的东南西北,尤其是饱览当年的亚洲第一立交桥。可谁想到20年后,哪里会多出来这么多车,这里是宇宙最拥堵的一个角落,红到爆灯的超级塞车大聚会。
哈哈,还不是因为车子交关嘛。
天袁地访
行走着的上海人文地理
公众号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