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产生的时期(道教源于先秦道家)

道教源于先秦的道家,同时承袭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巫术和求仙方术,约在东汉晚期逐渐形成宗教。起初尊奉老子为最高天神,晋时又添加了元始天尊(玉清)、灵宝天尊(上清),与老子(太清)并称“三清”。至李唐王朝,终尊老子为教祖和最高天神。

道教产生的时期(道教源于先秦道家)(1)

早期的道教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两派。太平道主要流传活动于河北一带,因信奉《太平经》而得名。河北巨鹿人张角曾利用太平道组织黄巾起义,徒众数十万,持续二十余年,于公元207年彻底失败,太平道自此销声匿迹。五斗米道主要流传于巴蜀一带,创始人张陵,又名张道陵(公元34-156年),他是个有大抱负之人,与刘邦同乡,沛国丰人。汉顺帝时居住于蜀,赴鹤鸣山学道,永和六年(公元141年)作道书二十四篇。翌年五月初一深夜,自称受到老子召见,遂奉《老子道德经》为经典,并作注释,名《老子想尔注》(此注久已散佚,后来复得敦煌残本)。其中称人君应按道义治国,国则太平;循道意爱民,民即寿考;人法道意,便能长久。因张陵称“以道佐人主为己任”,一时名声大噪,从其学道者众多。

道教产生的时期(道教源于先秦道家)(2)

孔子收徒要收腊肉,张陵则要受道者须出五斗米拜师,故名五斗米道。信道者以地域分治。他的儿子张衡继承之,仍在巴蜀传教。孙辈张鲁得益州牧刘焉信任,为督义司马,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率军攻取汉中。《三国志张鲁传》载:“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名治头大祭酒。”张鲁教育民众“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若过多,鬼道辄病之。”当时天下混乱,张鲁割据汉中,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社会比较安定,得到民众爱戴。直至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降曹操,被任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道教产生的时期(道教源于先秦道家)(3)

三国时,道士葛玄从当时著名方士左慈学道,后在江西清江县阎皂山修道,被尊为道教阁皂山派祖师,世称“葛仙翁”。其重孙葛洪是两晋时著名道士,著有《抱朴子》一书,把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化,并与儒家名教纲常结合起来,使道教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西晋怀帝初永嘉年间(公元307一312年),北方发生了八王之乱,史称“永嘉之乱。匈奴人趁机攻陷洛阳,中国再次陷入分裂,北方进入战乱不休的五胡十六国,南方则建立起东晋政权。

张陵第四代孙张盛也移居江西贵溪县龙虎山,建立上清宫,尊张陵为“掌教”和“正一天师”,从此“天师道”(又名“正一道”)教派形成。

道教产生的时期(道教源于先秦道家)(4)

正一教天师符

及东晋末,孙恩、卢循以五斗米道的宗教形式发动农民起义,后遭刘裕镇压而失败。故自晋末南北朝起,世间又讳言五斗米道而仅称天师道或正一道。

南北朝时期,道教有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当时朝廷采取了对道教进行变革和利用的政策,得到一些道教上层人士的积极响应。北朝嵩山道士寇谦之(公元365--448年)学张陵样子,自称于神瑞二年(公元415年)梦拜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令他整饬清理道教,除去三张(即指陵、衡、鲁三代)伪法及男女合气之术。寇谦之提出了以封建“礼度”、儒家“佐国扶民”思想为主内容、以礼拜炼丹为主要形式的新教义。

道教产生的时期(道教源于先秦道家)(5)

这自然很符合信奉道教的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赏识和重用,在魏都平城建立天师道场,制订乐章诵诫新法,从而形成“新天师道”(亦称“北天师道”)。太武帝自己亦取道教之义,改元太平真君(公元440年)。其后北魏每帝即位,必亲至道坛,受道士符篆。

我们再说南朝,道士陆修静(公元406一477年)久居庐山,宣传道教,颇有名望,也受宋明帝重用,为其筑崇虚观,以礼相待。陆修静整理道书,撰《三洞经书目录》,奠定了《道藏》的初步基础。他依据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吸取佛教仪式,编成新的道教斋戒仪范,使道教更适应门阀士族的需要,而被称为“南天师道”。其后,隐居句曲山(茅山)修道的陶弘景(公元456一536)为梁武帝尊敬,常常拜访咨询教理一乃至朝政,被人称为“山中宰相”。为表彰汉朝时即在此山修炼的三茅君,而促成茅山道。陶弘景著《真灵位业图》,将道教尊崇的神仙分成等级。现在看来这个比较荒谬。但陶弘景大有贡献的一点是著有《真诰》,将佛教轮回之说引入道教,对教理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道教产生的时期(道教源于先秦道家)(6)

北天师道教义基本排佛,而南天师道教义则能吸收佛教的某些内容,与北天师道相反。

隋唐后南北天师道合流。到了李唐天下,无意推崇玉清元始天尊和上清灵宝天尊,而敬奉太清道德天尊,道教尊老子(李耳)为教主,所以唐朝始终尊道教,视道教为李姓宗教。

道教产生的时期(道教源于先秦道家)(7)

唐代是较开放的时代,大多帝王也信奉佛教,但更敬仰道教,进而取《道德经》的哲学思想为主,使之与“五经”并立,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虚真人,“其四子所著书改为真经”(《旧唐书玄宗纪》),实能兼顾儒释道三教。唐玄宗时编成《三洞琼纲》,从文献上总结了道教。玄宗改用“天宝”年号,也出于道教之义。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唐室走向衰落,儒道佛也因形势变化而进行改革,道教则于民间兴起新道教。新道教的基本观点是三教合一,较陶弘景的结合三教又有深一层的内容。当时有锺离权,传吕纯阳、刘海蟾。师徒三人,积极活动于唐末五代,是新道教的著名人物。

宋代,官方继承了传统的道教。《宋史》记载吕纯阳曾会见著名道学家陈抟,可能有其事。宋真宗赐封江西龙虎山张真人,又封曲阜孔子的后代,产生了儒道对立的形势,一直传到现在。

而新道教的思想主要在民间流传,张君房代表官方所编的《云笈七籤》,张伯端著《悟真篇》,对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

靖康之难后,全真道在金人所占的北方兴起。全真道的创始人是王重阳(公元1112一1170年),自称其师为吕纯阳,师叔为刘海蟾,太老师为锺离权,实际当时距唐末五代已二百余年。全真教的教义主要为儒、佛、道三教合一。

道教产生的时期(道教源于先秦道家)(8)

仍为宋所占的南方,白玉蟾(1194一1229年)追尊张伯端为始祖,自为五祖。以地域观之,虽有南北宗之名,但同属于新道教。

新道教和以前旧道教的主要区别有二:一是不崇尚拜忏斋醮等形式,着重从思想理论入手;二是不重视以往道教所追求的长生不老、白日飞升的目的,而重视修炼自身之丹,排斥外丹而仅修内丹,于气功方面殊有成果。

南北宗虽同为三教合一,而于具体修道又有区别。北宗类似佛教的出家净修,南宗则可以在家,可以饮酒荤食,娶妻生子。

元朝,道教再遇发展。全真道派的丘处机西游,曾会见成吉思汗,告以不嗜杀人及清净无为之道,颇受重视,赐号长春真人,封国师,敕他总领道教。从这一点说,道教之丘处机可谓对汉民族很有贡献,减少了杀戮。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元朝时又授张陵第三十八代后裔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天师道各派,统称“正一道”。对此今天看来,也应予以肯定,盖因基本理顺了道教的派别,道教逐渐形成北方全真教、南方正一教的基本面貌,一直流传至今。

道教产生的时期(道教源于先秦道家)(9)

明代自朱元璋起,历代皇帝大都重视道教,而民间因地域的不同各有发展,主要理论不出南北宗两个方面,对修炼内丹的方法及三教合一的理论亦有所发展。

清朝,由于满清人不信奉道教,朝廷不重视,道教毫无生气,在原来的基础上逐步衰落下来。

民国时期,战乱不止,道教也无法发展,全国仅有道士、女冠(道姑)八千人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兴盛、思想解放,道教得到充分发展,信徒数量增加,在汉族群众中影响很大,各地道观人群如织,香火燎绕。由于道教早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地,目前全世界共有道教徒约四千万人。道教教义、经典流传到欧美,至今仍被学者所重视。

结语:道教形成于东汉晚期,经历代发展,有众多宗派。主要有两大派别,即:东汉晚期张道陵所创立的正一教(原名五斗米教),宋朝末年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道教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经久不衰,不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为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发展和团结海内外人士做出了贡献。

下一文,我们再简要谈谈道教小知识。敬请关注,共同学习。

道教产生的时期(道教源于先秦道家)(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