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治疗百病(振奋阳气调整脏腑)
【治未病】在中国传统医药学中,有一种古老而实用的内病外治方法——捏脊,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捏脊治疗百病?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捏脊治疗百病
【治未病】
在中国传统医药学中,有一种古老而实用的内病外治方法——捏脊。
捏脊疗法是指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该疗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
捏脊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背部与脏腑密切相关
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手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由于督脉总督诸阳,背部足太阳膀胱第一侧线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迫脏近背,与脏腑密切相关,所以捏脊疗法在振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近年来的实验观察证实,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其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三指法”,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另一种是“两指法”,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上述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
具有代表性的冯氏捏脊
“两指法”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被誉为小儿推拿精品的冯氏捏脊疗法。
冯氏捏脊疗法是全国著名老中医冯泉福教授在祖传四代、历时150年的临床经验上总结归纳出的一套成熟可靠的中医特色疗法。临床证明,冯氏捏脊疗法对小儿的常见病如厌食、便秘、营养不良、夜啼及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感冒、咳嗽等病的防治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冯泉福老先生经过多年的潜研,把冯氏医家祖传四代的捏脊手法分解成七种手法为一体的治疗手段,并作了详尽的说明。
推法:推法是捏脊术中的第一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术者用双手食指第二、三节的背侧紧贴着患儿施术部位的皮肤,自下而上均匀而快速地向前一推。这个手法在运用时应注意的是,术者双侧食指在向前推动的瞬间,力量不可过猛,如果力量过猛,容易出现滑脱,或划伤患儿的皮肤。
捏法:捏法是捏脊术中的第二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术者在上述推法的基础上,双侧拇指与食指合作,将患儿施术部位的皮肤捏拿起来。这个手法在运用时应该注意的是捏拿皮肤的面积及力量都要适中。捏拿面积过大,力量过重,影响施术的速度,患儿也会感到过度的疼痛。捏拿面积过小,力量过轻,患儿的皮肤容易松脱,而且刺激性小,影响疗效。
捻法:捻法是捏脊术中的第三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术者在捏拿着患儿施术部位皮肤的基础上,拇指与食指合作,向前捻动患儿的皮肤,移动施术的部位,左右两手交替进行,如果手法娴熟,看上去就像海边的波涛向前滚动。这个手法在运用时应该注意的是左右两手配合要协调,向前捻动时不要偏离督脉,捻动的力量要始终均匀适中,中途不能停顿,也不要松脱,一鼓作气,从督脉的长强穴一直操作到大椎穴(或风府穴)。
放法:放法是捏脊术中的第四个手法,也就是上述推、捏、捻三个手法综合动作后,随着捏拿部位的向前推进,皮肤自然恢复到原状的一种必然结果。这个动作的瞬间掌握得当,可以使整个捏拿过程出现明显的节奏感。
提法:提法是捏脊术中的第五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术者从捏拿患儿脊背第二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在患儿督脉两旁的脏腑俞穴处,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分别将脏腑俞穴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向后上方用力牵拉一下。目的是通过这个手法,加强对某些背部脏腑俞穴的刺激,用以调整小儿脏腑的功能。这个手法在运用时应该注意的是,提拉力量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讲,年龄大、体质强的力量可重一点,年龄小、体质弱的力量可轻一点。这个手法如果运用得当,在重提的过程中可发出清脆的声响。
揉法和按法:揉法和按法是捏脊术中的第六、第七个手法,这两个手法在冯氏捏脊疗法中是同时应用的,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术者在捏拿小儿脊背结束后,用双手的拇指腹部在患儿腰部的肾俞穴处揉中有按,按中有揉。这两个手法在运用时应该注意的是拇指向下按压的力量不可过强。因施术面积仅有拇指腹部的大小,力量过强会使患儿感到异常疼痛。
需要强调的是,提法中要根据小儿的具体病证进行辨证选穴:
厌食:大肠俞、胃俞、脾俞。
腹泻:大肠俞、脾俞、三焦俞。
呕吐:胃俞、肝俞、膈俞。
便秘:大肠俞、胃俞、肝俞。
烦躁:肝俞、厥阴俞、心俞。
夜啼:胃俞、肝俞、厥阴俞。
多汗:肾俞、厥阴俞、肺俞。
尿频:膀胱俞、肾俞、肺俞。
此外,小儿如果头部的五官症状比较明显时,如双眼红赤,痒涩羞明;鼻腔红赤,鼻周溃烂;牙齿松动,牙龈溃烂;面黄肌瘦,唇红烦渴;面红烦急,咬牙惊悸等,具有上述症状中的一种或数种,均可在施术时捏至风府穴。
捏脊疗法的禁忌
冯氏医家在长期治疗小儿疳积的过程中体验到,为了更好地达到满意的施术效果,某些影响施术效果的饮食或调料,也应在施术中和施术后加以禁食。这些食品和调料主要是芸豆、醋和螃蟹。
芸豆是一种扁豆成熟后的种子,从现代科学来讲,其含有较高的植物蛋白及钙、磷、铁等多种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素,但是这种食品煮熟后,质地黏腻,不易消化、吸收。因此,冯氏医家把它列为积疳病儿的禁忌食品,特别是在施术期间不能食用。
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调料,同时中医也把它列入药物之中。按照中药气味的归属,醋具有酸、苦、温等性能,食入过量,对人体就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就曾记载过有关食醋过多对人体有不利影响的论述。如“多食损筋骨,亦损胃”,“多食损人肌脏”,以及“脾病毋多食酸、酸伤脾”等。根据前人的这些经验总结,冯氏医家在捏脊疗法的施术过程中,也把本品列为疳积病儿的禁忌食品之一。
螃蟹是我们经常食用一种美味佳肴,营养价值也比较高,它也曾作为药品之一列入《本草纲目》中。按照中医药物气味的归属,本品具有咸、寒的性能。因此,我们日常食用螃蟹时,常与具有辛温性能的姜汁一起同食,这不仅是为了调味,同时也是为了抵御本品的寒性。患有疳积的病儿,脾胃虚弱,最怕寒凉之物伤及脾胃。因此,冯氏医家认为疳积病儿在脾胃功能尚未恢复之前,应禁食本品。从现代医学来讲,本品作为一种异性动物蛋白,容易使小儿发生过敏反应,加重疳积患儿的病情。
冯氏捏脊疗法的适应证比较广泛,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是,由于本疗法是术者双手施术于小儿脊背,因此,凡是影响施术效果的某些疾患,或者施术时小儿哭闹而可能加重病情的某些病症,均应作为本疗法的禁忌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小儿因为后背有疖肿、外伤,或者患有某些严重的皮肤病而出现背部皮肤破损的病情,应视为本法的禁忌证。
小儿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施术时由于小儿哭闹,可能加重病情甚或可能有出现意外的险情,应视为本疗法的禁忌证。
小儿患有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不全的疾患,或后天中枢神经系统因感染、外伤而出现明显的损伤,表现为智力明显低下的疾患,按照中医的理论,这类疾患因先天经络发育不健全,或因后天经络严重受到损伤,运用本疗法治疗效果不佳。因此,也视为本疗法的禁忌证。
小儿患有出血性疾病,若被捏拿脊背或者因而哭闹,可能会加重局部或全身的出血倾向。因此,这些疾患也视为本疗法的禁忌证。正患有急性热性病的患儿,也不宜同时进行捏脊疗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