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燃灯佛(日常与信仰谈小小的一盏佛教燃灯)

佛说燃灯佛(日常与信仰谈小小的一盏佛教燃灯)(1)

佛教燃灯

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西域往来传译者颇多,对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普及入世作出了贡献。燃灯,本意为古佛之名,燃灯佛是纵三世佛之一的过去佛,与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弥勒并称。众生不明佛禅深意,便燃油灯,以示皈依佛门。燃灯作为佛教六大供品之一,燃灯是佛教徒供养佛的重要形式,也被其视为积累功德的重要仪式。

佛教徒将专门在佛前点燃供养舍利、佛菩萨等其他形象的灯,通称为“佛灯”。佛教认为此灯是佛物,对私人占有作出了及其严厉的戒规。其在后世随着佛教文化不断深入人心,佛教甚至形成了三教并行之势,此时的佛教燃灯被赋予了一些新的意义,如今便来一探究竟。

一、佛教燃灯经历了何种演变

1、初来乍到

佛教早在两汉之间便传入,(这一时间目前尚有争议,但并非本文论述重点,故引用作论)佛教的焚香、燃灯等礼节或供奉要求也一并传入,这一时期的佛教燃灯多为佛教徒虔诚供奉佛的仪式,视作平常供用或是重大佛教节日的礼节。佛教徒对燃灯及其重视,在三藏经《施灯功德经》中, “若有众生于佛塔庙施灯明者,得于四种可乐之法” 得了何种功德,又因此结下何种善缘,或是对于自身修行有何好处,皆记录在列,由此可见佛教徒对燃灯的敬意。且此灯作为佛物,私自占用点燃者皆属于犯了戒规。

佛说燃灯佛(日常与信仰谈小小的一盏佛教燃灯)(2)

佛教徒

2、糅合集成

隋唐时期,隋文帝奉行佛法,大肆引入佛教经文,佛教在民间的普及进一步加强,此时的燃灯是在正月十五的佛教“燃灯供佛”,此时的教徒僧众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以示对佛的庄重敬畏之心。到了繁荣昌盛的唐朝,元宵节成了每家每户欢聚的节日,元宵节的来源便是皇帝崇高敬佛法,命众人在正月十五点燃宫廷与寺庙的灯,令百姓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共同祈求来年康健。此时的佛教燃灯与中国民俗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节日文化,让宗教文化更好的融入了民间,佛教燃灯的仪式性庄严型逐渐转化为了紫宸之深,与江湖之远的共同的信念追求。

3、蔚为大宗

五代以后,各地掀起兴建寺庙之风,各地王侯官员拿出一部分积蓄建寺庙为自家或是一方百姓烧香供佛用,尤记得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虽为夸张之用,但不难看出此间寺庙僧宇之多。这一时期的燃灯走出了庙宇高阁的束缚,即使未皈依佛门,遁入空门之中,作为祈福之用更多的得到了认可。

帝王在重大典礼,出征或是遭遇灾祸时都要供奉佛灯亲自祈祷,宫殿内多设立专门之用;王公大臣也在家中供奉神佛,祈祷仕途顺利天下太平;普通百姓则多是去到寺庙焚香燃灯,或是祈求年岁收成,或是为儿孙祈祷。此时的燃灯减少了些宗教意味,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信仰,不论乱世太平,都或不可缺的信仰。将无法达成之事化为神佛的功力,这是中华民族长存的精神信仰。

二、追溯产生此种演变的缘由

首先是国家政策 ,在封建社会的国家机器就是帝王的权威,帝王的权威可对佛教燃灯的演变造成一定的影响。就像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大兴儒术一般,帝王的一道令下,便决定了其兴衰。佛教本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华大地后继承发展,最终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说燃灯佛(日常与信仰谈小小的一盏佛教燃灯)(3)

古佛寺

在两汉时期佛教初传入,刚经历朝权更迭的汉朝及其需要调养生息,故佛教一经传入便受到一部分人的推崇,此时佛教燃灯多用来供奉皇家祠堂,寺庙宗祠。况且自汉武帝以来的推崇儒教,大兴儒术,此时的社会主流依然在儒教,佛教对其造成的影响微乎其微。然而佛教燃灯因其特殊的形式却得到了皇室的重用,成为重要的供奉礼节之一。

到了唐代,皇宫贵族对于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展现出的稳定秩序安定人心的作用深信不疑。此时的佛教在得到国家政策上的支持的基础上,不断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教派林立,不断本土化,逐渐被百姓所接受。佛教燃灯在此时也得到了财力支持,不仅仅是皇宫贵族的捐赠,更有平民百姓的“香油钱”,促进了佛教寺院经济不断发展,更是对唐朝寺院一片香火鼎盛境况的促成。佛教燃灯也借此成为了普通百姓崇佛礼佛的重要途经。其与中华大地的交融、发展愈发深入。

五代以后,佛教已发展完备,经过了佛道儒三教并行,三教合一之后,佛教逐渐与儒教、道教分离,各成体系发展。经历过战争洗礼的百姓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精神信仰在此时显得及其重要,家中殷实者将各式材质的佛请入家中供奉,囊中羞涩者也要进寺庙祈求一番。燃灯已经成为人们祈福前必备的仪式,以彰显对佛的诚心,以期达到请愿。此时的燃灯俨然变成了人们的精神信仰,对佛的虔诚之心。不单是祈祷仓廪充实,更有祈祷财运、姻缘等各方面的诉求。人们习惯了赋予怪力乱神以神佛之功,故其能成为牢不可破的精神信仰。

佛说燃灯佛(日常与信仰谈小小的一盏佛教燃灯)(4)

寺庙祈求

三、佛教燃灯演变的映射作用

1、经济方面

谈及佛教燃灯造成的影响,最直接的因当属经济方面,大量民众的需求、贡献的香油钱,直接促进了寺庙经济的发展。寺庙经济的发展又是两面性的,其促进了燃灯的种类、规格形成了完备体系,其对祈祷做出了严格的礼仪划分;不利之处在于增加了国家财政支出,减少了财政收入,这对统治阶级礼仪造成了一定影响。

《旧唐书》卷十八载:“僧徒日广,佛寺日增,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

寺院经济力量日益雄厚,教徒信使日益增加,对传统的社会统治阶级甚至构成了威胁。甚至还由此引来了灭佛运动。

2、精神文化方面

其次,佛教燃灯的此番发展更是体现了佛教由传入至不断融入,最终成为中华民族重要信仰的过程。这两者之间却又休戚相关,佛教的发展可以促进佛教燃灯进一步普及入世,减少其威慑力,反过来佛教燃灯逐渐成为不可替代的仪式,更是对佛教发展的直接促进。二者之间菏泽相通,相互往来之间,融合的传统文化,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信仰。

无可厚非的是,其确实对存在了上千年的儒教、后起之秀道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从最开始仅在品类上增加了民众的信仰,到后世三教并行,与前两者形成齐头并进之势。虽然无法动摇儒教根基,但其与儒教、道教碰撞、交融之中,促进了三者发展,同时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信仰,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色彩。

佛说燃灯佛(日常与信仰谈小小的一盏佛教燃灯)(5)

3、现实意义

佛教提倡“佛性平等”“众生平等”。众生平等,即反对杀害一切生命,故佛教提倡“不杀生”。“不杀生”是佛教僧人应遵守的四根本戒’和在家信徒所遵守的“五戒”之首,被称为佛教的第一戒律。佛教反对杀害生命,认为杀生有罪。佛教认为一切有情众生,其中包括一切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爬行动物与飞禽动物等,它们的生命价值同样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而不能随意猎捕杀害。”“戒杀护生”是佛教生命观的重要体现,生为切物命之所爱,死为切物命之所悲

其对点灯、灭灯有严格要求,甚至详细记载在《沙弥律仪要略述义》中,以此为戒。其中贯彻了佛教的戒护杀生理念,更是对当今环境保护的借鉴。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当今社会,这一思想呼吁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人与自然、生物和谐相处。当代人要深刻认识到对生命的尊重,认识到“戒杀”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去护生,而非杀生。而放生也并非指所谓的刻意的“放生”。此“放生”也并非真正的护生,佛教放生提倡随缘放生。我们要学习佛教所倡导的护生和放生思想,做到众生平等,以达到真正的人与自然、人与生物和谐相处。

佛说燃灯佛(日常与信仰谈小小的一盏佛教燃灯)(6)

燃灯节

四、总结

佛教燃灯蕴含着许多的理念与精神,彰显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当今时代息息相关。不能让其在历史前进的步伐中,仅仅成为怪力乱神之说。更要深挖其中深意,对如今处理国际问题,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动物,利民政策的颁行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不单是精神信仰,更是一种传承,传承自中华民族的根基里。我们要秉承个中精神,不忘本来,展望未来,使本来空中楼阁的鬼神之说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创造更多的奇迹,迸发出时代的光彩。让其在后世的发展中生生不息,展现中华民族精神强大的力量,铸造坚实的信仰之基。

参考文献:

1、《施灯功德经》

2、《旧唐书》

3、《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4、《中国佛教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