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家庭如何处理孩子矛盾(二胎家庭如何养好两个孩子)
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问题:
哥哥故意把弟弟的玩具弄坏,还经常趁爸爸妈妈不注意偷偷攻击弟弟;
姐姐偷偷藏起妹妹新买的裙子,还说“凭什么妈妈夸她穿裙子漂亮,不夸我?”
诸如此类。
当二胎家庭“战争爆发”的时候,弟弟妹妹常常因力气小而占下风,所以哥哥姐姐们总会首当其冲受到批评。
于是,很多二胎妈妈就会苦恼:“我生二胎明明是为了让他们彼此作伴,怎么就成了分外眼红的仇人了?”
杭州有一位小学生的作文曾经被刷爆朋友圈,12岁的哥哥在作文中抱怨妈妈“偏心”,六一节只带妹妹去迪士尼游玩,忽略了自己。
后来这位妈妈解释说,其实儿子的机票早已经买好了,之所以被儿子误解,是因为家长在商量旅游网站的打折活动,而这期间并没有跟儿子解释清楚,这才闹出乌龙。
虽然是个误会,但妈妈还是因为没及时关注到儿子的情绪变化,引发了小矛盾。
二胎的到来,对一个家庭来说本是件幸事,为何却出现“战争”频发的状况?
其实,这都是因为父母没有让孩子们之间建立起亲密关系的缘故。对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呢?
想要让孩子们友好的相处,父母要先与老大建立起亲密联结。
一、把握亲密教育关键期
- 关键的第一年
首先,您认为孩子哪个阶段的发展对其成功的影响最大?
A、出生后第一年
B、3-5岁学龄前
C、5-10岁小学阶段
D、青春期
E、以上所有
我想很多父母会选择E,毕竟一个充满爱的环境,无论何时都怼孩子的成功大有裨益。
其实,正确的答案应该是A。
因为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看护人在孩子大脑发育过程中留下的印象最为持久,父母对孩子性格和情感发展的影响最为显著。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生活不仅仅只有吃和睡,他们会学习到很多东西,所以,这个“关键的第一年”,是孩子建立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关键时期。
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一生中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有一种被称为“神经元”的脑细胞,就像长长的“电线”,相互连接构成通路。这些通路接收信息,并将其传递到大脑中的其他区域。
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许多通路还未形成。随着他们逐渐长大,开始感受世界,数以百万计的通路每天指挥大脑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储存。
好的感受能将通路建的更好,更复杂,更立体。这些通路和脑回路,决定了孩子的早期思维过程,也决定了他如何理解外部世界对他的照料。
举例来说,当孩子遇到某种状况,例如“我摔倒了,需要人帮助和安慰”,他就会把这些情景像图片一样存储起来。当他熟悉了“哭了就会被安慰”这个情景后,他就已经对外部世界形成了一个大致的概念。这些因果相关的场景,我们称之为关系模式。
这些模式会成为孩子的守则,为他们的反应能力和人际关系打下基础。也就是说,根植于婴幼儿时期好的关系模式,将会帮助孩子顺利成长。
- 将第一印象持续下去
婴儿大脑中的早期关系模式是一些重要成人品质的最初形式,如信任、同理心、亲密关系以及自我意识。
早期留在孩子大脑中的印象,将成为他童年和成年时期个人特质的一部分,同时也构成了孩子对人生的第一印象。
比如,从积极响应的父母身上,孩子会获得这样的第一印象:
对需要帮助得人给予回应; 安慰受伤害的人; 遇到困难向别人寻求帮助; 保持快乐的心态。
那么这些印象是怎样的在今后的日子里逐渐发挥作用的呢?
比如,哥哥弄坏弟弟的玩具这件事。
有些孩子只能想到:弄坏你的玩具你就没办法再玩了,这样也就不能在我面前耀武扬威了!
但是,在婴儿时期被照顾的很好的孩子,就会懂得多为别人考虑:你心爱的玩具被弄坏了该是多么的难过!想到父母对他的爱和信任,他会担心,自己弄坏玩具后会让爸爸妈妈感到失望和心痛。
这就是具备同理心和敏感的孩子。他们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理解他人感受。
其实,很多问题孩子之所以有破坏性的举动,就是因为缺乏同理心和敏感度。
没有得到细心照料过的孩子,成年后对他人也是漠不关心的。
- 亲密的神经化学
几个世纪以来,研究亲密心理的人推测,看护人与孩子之间的早期互动会在孩子发育期的大脑中留下持续的印象,这个过程被称为“铭记”。
在这里我们需要理解三个概念:
大脑图式:
与看护人之间的互动也会促进宝宝大脑结构的健康发育。看护人和宝宝之间的互动会促进神经元突触的增长,以及大脑各个区域的连接。
一旦父母与宝宝建立起的良好关系模式被铭记,宝宝就可以频繁地调动脑中的图像,即“大脑图式”形成。
内啡肽:
而神经化学的新研究表明,看到妈妈的脸,会刺激宝宝的大脑产生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神经激素,这种激素会使人产生幸福和快乐的感觉。于是,宝宝就把妈妈的脸和好的感受联系在一起。
人的永恒性:
亲密教育下良好的行为举止,还始于一项神经生物学原理,一般将其称为“人的永恒性”,也叫作客体恒常性。
在孩子1岁以前,事物一旦离开他的视线就等同于不存在,那时的宝宝并没有足够的变通能力。等到一岁以后,宝宝逐渐明白物体和人是永恒的,即使照顾的人不在身边,宝宝也能在脑海中勾勒出看护人的形象。
喜爱的看护人的精神映像能让他们有安全感,并在脑海中铭记。
比如,有一天当你发现大宝用妈妈的口气对弟弟妹妹们说话的时候,你就知道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是什么形象了。
二、帮助孩子拥有亲密能力
- 不同时期的亲密关系建立
a、进入1—3岁的幼儿期,想让孩子与父母拥有亲密的联结,就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这样两个特质:信任与敏感。
信任能让父母跟孩子之间的相处变得更为容易。
在这个时期,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孩子相信父母能够满足他的需求,并期望父母指导他的行为。这种信任,能让孩子自愿听从父母的教导,而不是被迫服从。
敏感,是指拥有亲密关系的父母能迅速读懂孩子的身体语言,了解他们的心思,这种能力对于幼儿规范行为很重要。
例如,一岁之前的幼儿喜欢攀爬,父母会告诉宝宝爬楼梯摔倒的话会很疼,然后在楼梯周围安装防护栏,这样一来,孩子就很自然的遵守“不能随意攀爬楼梯”的规则。
b、进入3—5岁的学龄前儿童,会有一套准则——一套行事准则——构成了他对世界的见解。
现在的他们拥有信任和同理心,喜欢拥抱和被拥抱,并且有了足够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学龄前的儿童能够内化父母的教导和价值观。因为他们重视并十分信任父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做出的榜样行为要比说的话更有说服力。
比如,当大宝在需要陪伴和照顾的时候,父母却总忙于照顾小宝,次数多了大宝就会误以为在父母的心中,弟弟妹妹更为重要。但是反过来如果父母每天能专门抽出一些时间来跟大宝在一起,他就会明白,其实爸爸妈妈还是很关心他,爱他的。
c、进入5—10岁的小学阶段后,孩子开始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结。
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关注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哪些榜样更值得学习?来自同龄人的影响也随之增加,孩子会接触到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待人接物的方式。
进入这一时期的孩子的长处是,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由此能够预知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造成什么影响,也就是道德感正在建立。
与此同时,一旦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他们就会在内心产生负疚感。
然而缺少亲密联结的孩子就不同了,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信任,敏感和关怀,这种是非观念就比较淡薄,更缺少内在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综上所述,“从娃娃抓起”是有其神经生物学基础的。婴儿期接触到的关系模式形成了大脑沟回,家庭营造的情感氛围也是如此根植于儿童大脑的。
- 父母与孩子建立的亲密联结,对孩子有什么帮助呢?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参与研究的儿童分为了两组:亲密联结组和缺乏联结组。
通过研究对比,我们得到了以下关于早期联结重要性的结论:
1、亲密联结的孩子能和同胞或者伙伴相处的更好。
当研究人员把两组孩子放在一起玩耍的时候发现,缺乏联结组的孩子相处的不太融洽,她们对社交活动缺少信心,在玩耍中也比较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但是亲密联结组的孩子则表现得更友好,更灵活。他们不仅能够做到彼此互相信任,还能“招架得住”那些攻击性强的孩子。这也就说明,拥有亲密能力的孩子将婴儿期养成的敏感天性运用在与同伴的相处中,所以他们能玩的更好。
2、亲密联结的孩子的适应性更强。
早期育儿和孩子抗挫能力之间有着奇妙的关联。
那些更容易从打击中恢复的孩子,是早期敏感育儿的成果。这样的孩子之所以能在逆境中获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善于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他们需要的资源。
不仅如此,他们还擅长和重要的人建立紧密的联结,例如他们的老师。
这一点其实是拥有亲密能力的孩子的一种内在品质。
3、亲密联结的孩子举止更得体。
早期的亲密训练能让孩子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和一套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后期的成长中延续运用。
之前有一项研究,对400名幼儿园的5岁孩子进行追踪调查,在36年后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进行了回访。
结果表明,父母热情慈爱的孩子成人后更有可能拥有成功的人际关系。
这就说明,亲密联结的孩子更尊重权威,对他人感受更敏感,不像缺乏联结的孩子那样意气用事。
4、亲密联结的孩子更有可能成长为亲密的成人。
在婴幼儿时期建立的亲密关系,是否能随之成长为亲密成人,这是受到每个成长阶段中建立的亲密关系质量的影响的。
比方说,当我们把亲密育儿训练看作是保护孩子安然度过疾病危机的疫苗,亲密的教育能够帮助孩子成为更坚韧的人,从打击中迅速恢复。但也需要时常给这种亲密能力加把劲,让亲密关系更持久。
三、同胞之爱
我们继续回到二胎的问题中。
在二胎家庭中,良好的同胞关系应该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接纳的。
具体到品质方面,应该有下面几个表现:
1、拥有亲密能力的小孩更懂得关心同胞。
从出生开始,这些孩子就不断接受来自他人的关怀,关心、给与、倾听和回应需求成为了家庭的准则,也成为了孩子的内在品质。
被关怀的孩子学会了如何给与他人关怀。因为这些孩子得到了细心的抚育,也学会了敏感察知他人的需求。
二胎家庭中,如果大宝接受了足够的亲密回应,他们就能够把学到的给与弟妹。大宝在行动之前会考虑弟妹的感受,正确的行为会让他们产生自豪感,而错误的行为也会让大宝迅速感到负疚,并及时纠正。
2、拥有亲密能力的小孩更有同理心。
在父母亲密抚育下的孩子对家人的情绪表现极为敏感。
当家人遇到问题,感觉心情很糟糕的时候,他们不仅会同样感到低落,甚至还会主动安慰:
“别难过了弟弟,这么一点小事根本不困难,哥哥来帮助你。”
“妹妹,没关系,妈妈很快就会回来的,你不要害怕,姐姐陪着你。”
当弟弟妹妹产生某种情绪的时候,大宝就能变得富有同情心,他不仅能对弟妹的情绪感同身受,还愿意尽力为他们寻找解决的办法。
3、拥有亲密能力的小孩会善于进行同胞之间的沟通。
在早期亲密的关系模式中,孩子长期被抱着、爱着,并与照顾他们的人有了长时间面对面的接触。这些行为都让他们愿意接受眼神和肢体的接触,并迅速读懂其含义。
所以,当他们面对更小的弟弟妹妹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该如何进行交流,如何学会倾听。他们喜欢彼此之间分享感受和观点,这些技巧都能让同胞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友好和亲密。
比如,缺乏亲密联结的孩子在与人分享的时候,很难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一起体会乐趣。而那些拥有亲密能力的孩子,他们善于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事物分给弟弟妹妹们,然后大家一起共享这种喜悦和幸福。
4、拥有亲密能力的同胞之间喜欢彼此亲近。
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儿童喜欢接近别人,因为这些“膏药宝宝”在发育最快的几个月里都是在妈妈的怀抱中度过的。与其亲近其他事物,这些孩子更愿意与人建立纽带。
他们在年幼的时候得到了父母的回应,长大后就可以更出色的应对人际关系。
兄弟姐妹之间,接受过父母亲密抚育的孩子能形成与人建立联结的主动意识,他们喜欢被家人爱,更愿意爱自己的家人。
5、拥有亲密能力的小孩更懂得谨慎,体贴同胞。
拥有亲密能力的小孩不爱惹事。
他们更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不需要挑战自己不应该做的事情。所以,他们牢记看护人告知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这些观念有助于抑制他们的冲动。与同胞在一起相处的时候,他们的愤怒情绪会变得很少,冲动行为尽量被克制,绝大多数时候,孩子们都能听从父母的指令,彼此之间互相体贴,用沟通代替攻击,谅解彼此的过失。
四、如何让孩子们之间形成
在一母同胞的关系中,孩子们把从和父母关系中获得的亲密蓝图加以运用,他们学习如何谈判、妥协、原谅和被原谅,也学会了如何在讨厌对方的时候仍然爱着对方。
因为亲密的教育方法让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处理孩子之间的争端也较为容易。
与爸爸妈妈链接紧密的孩子,也比较容易爱自己的兄弟姐妹。每个孩子都感到了被爱和被尊重,他们就能相处的更好。
打个比方,大宝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和爱护,其实都是父母抚育他的方式,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爱的种子。当他有了弟弟妹妹,这颗爱的种子便生根发芽,结出爱的果实。
- 涓滴效应
“涓滴效应”又被称作滴漏效应,涓滴理论。
该术语起源于美国幽默作家 威尔·罗杰斯 (Will Rogers),在经济大萧条时,他曾说:"把钱都给上层富人,希望它可以一滴一滴流到穷人手里。"
当我们把它应用于教育心理学中的时候,可以这样理解。
我们在与孩子的亲密互动中不断将爱和亲密的概念传达给第一个孩子,再通过他们把这种关系模式“滴流”到二宝、三宝的头脑中。
父母在用建立亲密联结的方法抚育第大宝的时候,同时也教会了他“正确的育儿方法”。这些方法会在年长的孩子头脑中建立固定的“大脑图式”,这时,他们在面对弟弟妹妹的时候,也就有法可鉴。
以至于,当我们的孩子都成年了,他们也都拥有了成熟的亲密能力,等他们拥有自己的家人(爱人和孩子)时,这种亲密教育的方法也能够继续发挥作用。
- 体到细节,二胎家庭的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们之间相处的更为和谐?
方法1:二胎降生前就要做好准备工作
每个孩子都会对即将到来的家庭新成员感到好奇。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听到亲朋好友会这样对孩子说:“妈妈马上要生新宝贝了,很快就不疼你了哦!”
与其让孩子在弟妹降生前就感到焦虑,不如父母先告诉孩子这是怎么一回事,让他了解即将发生的事,将来才能更好地应对这种变化。
比如:“弟弟妹妹的到来,会让咱们家从小家庭升级为大家庭,这样就多一个人爱你了!”
或者:“这个新来的小家伙还什么都不懂,以后在很多事上都需要哥哥(姐姐)的帮助哦!”
诸如此类。
在二宝降生之前,就让大宝建立起对弟妹的认识,或者直接参与迎接新生命的准备活动中来,比如和爸爸妈妈一起给即将到来的弟妹买衣物,挑选婴儿玩具,或者给他们取名字等等。
或者鼓励大宝隔着妈妈的肚子抚摸二宝,跟他对话,感受胎动等等。
这些行为都会让孩子产生极强的成员参与感,让他们懂得,新成员不仅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也是即将升级做哥哥(姐姐)的宝贝。
方法2 :亲近彼此,越早越好。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们一生都能互相依靠。那么,父母就因该让他们尽早的建立起亲密联结。
父母可以利用孩子们天生对婴儿的好奇,告诉他们婴儿虽小,但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实实在在的需求和情绪。
比如,父母可以尝试着让大宝多与刚刚降生的二宝交流,对着小宝贝讲话,拉着他的小手,当二宝对大宝产生情感回应或者沟通交流的时候,父母就要及时告诉大宝:“你看,小宝贝很喜欢你呢!”
这样,就可以马上激起大宝内心的自豪感和亲近感。
10岁的欣欣和4岁的妹妹小朵是姐妹俩。这天,妈妈买了两个芭比娃娃,然后告诉欣欣:“芭比娃娃是需要跟小朵分享的哦,你来负责教会她怎么玩好吗?”
欣欣非常高兴,她说:“放心把妈妈,我会告诉小朵,要照顾好自己的芭比娃娃,就像我照顾她那样!”
让两个孩子共同参与到一项活动中是增进感情的有效方式。当然,这种训练应该越早越好,让孩子尽快适应新成员的加入,对和谐家庭关系的形成有莫大的帮助。
方法3:不要冷落大宝:“你也很特别!”
新生命的到来,自然会吸引许多关注。比如朋友会带来各式各样的礼物,爸爸妈妈对新生儿的照顾和抚慰也是不间断的。
这时,大宝其实很容易在一连串的家庭变化中迷失。他们往往会感到困惑,无法接纳这种突然“被冷落”的状态。
因此,父母应该及时关注大宝的情绪变化,尽一切努力让他摆脱这种被冷落的感受。
比如,当有人夸赞二宝时:“这个宝贝真是太可爱了!”父母可以马上回应说:“我现在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啦!你看,他还有一个懂事的哥哥(姐姐)呢!”
这样的回应会让大宝内心感到温暖,继而不再否定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如果真的因为照顾二宝缺少了很多陪伴大宝的精力,父母可以找一个帮手,帮忙暂时照顾二宝,或者趁着二宝睡觉的时候,多一些时间来陪伴大宝,陪他聊天,倾听他在没有爸爸妈妈陪伴的时间里都发生了那些有趣的、不开心的事。这种倾听能有效地纾解大宝内心的失落感。
方法4:鼓励孩子们独立相处
兄弟姐妹们需要在相处中和彼此建立关系。
不管能否用语言表达清楚,他们都知道“有些事只是我们小孩之间的事”。“独立相处”能有效帮助他们得以了解彼此的性格。
我是一个三宝妈妈,在大宝4岁的时候,有了两个可爱的弟弟。弟弟们经常会像跟屁虫一样跟在哥哥的身后,喜欢哥哥的奥特曼玩具,爱看哥哥的变形金刚漫画书。
他们会经常在一起模拟“世界英雄大战”的游戏,哥哥会给两个弟弟“分工”,让他们负责不同的“角色”,而自己担当领袖。
游戏的过程中我从来不打扰,他们也沉浸在游戏快乐的氛围里。所以,虽然男孩总是淘气的,但是在我们家,孩子们的相处也基本算是和谐。
在这一点上,父母一定不要过多的干涉他们自己建立起来的“规则”,只需要在一旁及时排除危险隐患,阻止可能会发生的事故即可。
这时,你会发现,孩子们会发现很多让他们彼此开心的娱乐方式。
方法5:设计家庭活动,让兄弟姐妹彼此紧密联结
现在的快节奏生活经常会让家人聚少离多,父母出差,或者孩子们分别在不同的学校上学等等。
这时,在难得闲暇的时间里,父母可以多组织一些家庭活动,加强孩子之间的亲密情感。
比如,组织家庭旅行是个不错的方式。离开了每天的作业、工作,父母跟孩子们能够一起接受新鲜的事物,享受休息带来的愉悦心情,让孩子们在愉快的状态下,增进彼此的亲密感。
第二,父母可以限制孩子们玩电子设备的时间,不要让他们总是沉浸在一个人的快乐中,制定一些规矩,或者准备一些代替活动,比如一起听绘本故事,一起做游戏,或者一起帮父母做家务,都是不错的方法。
方法6:让孩子们学会理解彼此的感受,独立解决矛盾
孩子们其实也会忽略兄弟姐妹的感受,也会产生矛盾。
这个时候,父母在介入事件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并提醒他们要尊重彼此的感受。即使其中一方认为错完全在对方,你也很难去憎恨一个理解关心你的感受的人。
在争吵最为激烈的时候,孩子们其实都会觉得自己是对的,很难产生同情心。这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不要武断地指出谁对谁错,可以花一些时间多谈谈对方的感受。
相比较强迫孩子接受成人的是非观,不如让孩子先冷静下来,让他们彼此倾听对方的观点,然后自己去解决这个矛盾。
当然,这个解决矛盾的过程一定不是暴力的,当孩子们发生肢体冲突的时候,还是需要及时做出制止,并告诉她们,父母是绝对不能容忍任何的肢体暴力。
比如:我的三个孩子经常会因为争抢玩具而产生的矛盾。这个时候,我会对他们说:“哥哥,你觉得弟弟抢占了属于你的东西是吗?”或者“弟弟,你觉得哥哥声音太大了,有些害怕对吗?”
这是我之前在上一篇文章中谈到过得“积极倾听”,先理解孩子的情绪,然后再鼓励他们自己想出解决办法。
方法7:坚决杜绝孩子们之间互相比较、讥讽和戏弄
很多孩子总是无法逃脱被比较的烦恼,比如:
“别人家的孩子能考100分,你永远考不了。”
“当哥哥的还不如妹妹听话,妹妹总是让妈妈很省心,你就总被老师批评!”
当父母对孩子说出类似这样的话时,其实就是在挫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他们会因自己比不上别人而感到失落,但其实这是十分不公平的。
所有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只是他们的天赋各个不同。父母应该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不同的领域绽放光芒。
只有这样,兄弟姐妹之间才能互相尊重,彼此欣赏。
这里有一个绝对的禁忌,就是兄弟姐妹之间进行恶意贬损。而往往这种事情都是从父母开始的。
“你真傻!”
“谁让你昨晚不好好复习,这次考试考砸了吧?”
类似于这样取笑或者伤害别人自尊的话语,其实是最有杀伤力的。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父母应该先去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忙着指责他,让他更加沮丧。
如果父母这么做,那么孩子之间自然就学会了用刻薄的话拿别人取乐。
方法8:“平等的偏爱”
在孩子的世界里,“公平”二字真的非常重要,对他们而言,公平就是完全的相等。
但是对父母来说,如果生活中绝对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恐怕也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
难不成,每当一个孩子过生日的时候,就要给所有孩子都准备生日礼物吗?
所以,父母与其为“如何才能做到绝对公平”而烦恼,不如一开始就教会孩子认清一个概念:生活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绝对公平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举个例子,姐弟两人分享一个蛋糕,可以让姐姐来切蛋糕,让妹妹先选蛋糕,这样,确保让每个人都获得一次“优先”的权利,在看似不公平的方法中寻找平衡点。
只要父母能够让每一个孩子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即使同胞之间所得各不相同,他们也不会觉得自己是“最不被偏爱”的那个。
美国著名的亲密育儿理论提出者威廉·西尔斯博士曾说过:“亲密关系是一切教育问题的基础,亲子关系的质量将影响孩子一些必要品质的发展。”
应用于二胎家庭的亲子教育中,父母对孩子做出的每一个亲密的举动,都会成为日后兄弟姐妹之间和谐相处的“大脑图式”,这些良好的关系模式会因婴幼儿时期亲密的亲子教育,而在未来被广泛运用。
每一个孩子都是带有自己独特印记的天使,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并让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是每一对父母都应该学习的必修课。
与君共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