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当官典故(薛令之辞官回故里的缘由)
“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这首诗就是薛令之所写,小时候读了还以为“开闽第一进士”的薛令之在皇上身边日子会如此艰难,而且还到了没好饭没好菜吃的地步!真难想象。更难以理解的是这首诗还得罪了唐玄宗,被下了逐客令:“啄木嘴距长,凤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真的一首《自悼》的诗就罢官了吗?我想原因不是那么简单。有可能是宫廷里内耗,几股势力的相互争斗,皇上又偏听偏信,使朝廷危机四伏,自己虽有强烈报国之心,但力微而且很难摆正皇上的心弦,最后只好以行动立德给太子做榜样。毕竟他是为太子讲经史、道德文章的国师,怎会没有好饭菜吃呢?
我们可以穿越到唐朝看看。那时长溪(福安)县的廉村那半山岭上有个青年便隐居在灵谷草堂中读书。他刻苦学习,意志坚强,抱着“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的志向而读书,是个勤奋好学的励志青年才俊,那年全国才有33人中进士,福建仅仅有一位,那人就是福安廉村的薛令之。
在唐玄宗开元初,唐玄宗还是明君,对薛令之还是很看重的,对他委以重任。当时薛令之升到左补阙谏官,可以在朝廷上发表言论,纠正官场的不良行为,阐明自己的政治见解,使国家向好的方向前进。唐玄宗看到了薛令之文采斐然,既廉明又有政治主见就任命他为太子李享的侍讲而成为帝师。
这时薛令之想到终于可以实现报国之心了,没想到唐玄宗开始荒废朝政,每日与杨贵妃缠绵悱恻,完全忘了江山是如何打下的。享受幸福时刻,没有了居安思危,这时听信于小人,大权旁落到奸相李林甫之手。
那么,这个大人物李林甫又是何人呢?
在唐玄宗时,宰相李林甫善于献媚逢迎,看皇帝眼色行事,并对玄宗喜爱的心腹宦官和宠妃也想方设法讨好卖乖,取得他们欢心。他就是依靠这种本领,竟高居宰相之位达19年。可想而知,这个人物如果玄宗还在,那就不止了。
李林甫这个人平时在其他人面前一副恭谦、平易近人之态,背后却非常阴险狡猾,手段毒辣。不是自己的人,绝对会对他排挤,绝不手软。他专门同有权有势的人结交,结成帮派,壮大自己的势力。
凡是有才学有见识的人,特别是像薛令之的才俊他更想拉拢过来,可是就是不行,从而使他非常妒忌。
如果哪位官员功业超过他,被唐玄宗重用,地位有威胁到他的,他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影响到自己功业的人除掉为快。
为了掌握朝廷的一举一动,李林甫下了番苦功夫,买通了宦官与皇帝的妃嫔,一有个风吹草动,他都能一目了然。
有一次,他听说唐玄宗要重用兵部侍郎户绚,便立即把卢绚调到外地,不久又把户绚降职,却对玄宗说卢绚有病,不能重用。
还有一次,又听到唐玄宗想重用严挺之,于是他把严挺之请到京城来看病,然后告诉唐玄宗,说严挺之老体衰,正在治病,就这样他玩弄两面三刀的手腕,妒贤忌能,陷害忠良,这种人口蜜腹剑、见风使舵,很多人对他十分痛恨,但又无奈。
而且李林甫甚至还与皇太子李享矛盾重重,因而东宫官员也一并受到冷落和排挤,甚至被克扣伙食。
面对这样的时局,开元后期唐玄宗蜕变了成了只顾玩物丧志的人,朝廷在李林甫之手,整个国家沉沦于危险之中。
薛令之才题诗可能想引发皇上的重视,不要受小人的糊弄而丢了江山。可是皇上没有看透诗的实意,还认为薛令之眼光高,那就到别处高就吧。
我想薛令之绝不会因为自己一首诗而辞官,甚至还叫江西安福县令的独子薛国进也弃官徒步返里。
也许他看到了一种政治危机,除了李林甫之外,还有安禄山的危险人物和社会动荡有可能爆发,自己无力拯救,又不能摆脱危机,夹杂在其中,有可能父子反受其害,为了避免宫廷里还在内耗,倒不如跳出此圈,全身而退,留个清明在人间,让后代永远传诵。
事后,玄宗觉得过意不去,又得知薛令之家境贫寒,便诏令长溪(福安)县以岁赋资助其使用,但薛令之只酌量受之,决不多取。
到了皇太子李享继位,也就是唐肃宗想起了恩师薛令之下令诏回,但人已病故,而惋惜不已!
再穿越回来,《福安县志》便有了“入仕者多以抗直辞归,宦囊纤薄、盖亦薛令之之遗风焉。”的评价。
这些也许就是薛令之辞官的理由吧。如今廉村的村口的“后湖宫”还敬奉着薛令之先生的塑像,每年接受人们的祭祀。
如果此时,薛令之能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现代,回到故乡看看,肯定会为家乡巨变而感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