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本科调剂211研究生值得读吗(放弃了理想985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

2017年时,我从一所三本院校的新闻专业毕业,毕业前,我很幸运地考取了一个成都市属事业单位,获得了一份稳定且相对体面的工作。

7月入职后,有了工作打底,我开始回溯来路,思索起未来与梦想:小的时候我就比较喜欢历史,初高中的历史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尽管自己在中学阶段很不努力,高考时也幻想过总分上二本后凭借历史单科全省前100提到本一投档(2013年特有的四川高考政策)——当然这个愿望是落空了,因为我历史只考了省1000多,总分也只是过了本科线。

更让我难过的是,九年前的中国,没有三本开历史专业,我只好去读了同样不用学数学的新闻,当然也感谢新闻专业,让我摸到了“汉皇法帝”的边,顺利在毕业时上了编,有了“做梦”的底气。

于是我想考一个名校历史硕士来洗掉自己的本科学历,经过初步筛选后,我把目标定在中央民大和华东师大,后面因为民大考情变动,就完全确定了华师大,报名时我在近现代史、史学史、世界史三个方向中徘徊。想到既然工作不错,就应该尽量致远,近现代史是历史学中最好就业,泛用性最广的专业,华师的近现代史也很强,就选报了这个方向。

985本科调剂211研究生值得读吗(放弃了理想985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1)

在师大复试时,我拍的照片很少,以致于回忆都变得淡泊

定下目标后,我便买教材和论文集子,开始了短暂又充实的在职备考。我给自己定的线是每天认真学6小时就够了,那时候自己没有谈对象,和同期租房住,工作刚上手也不忙,空闲时间比较多,我就每天下班后迅速回家吃饭,6点半之前开始看书,到第二天早上8点前看满6小时就完成任务,所以也有过回家睡到晚上11点,之后复习到凌晨5点又睡2小时上班的经历。除去十月中下旬懈怠了半个月,这个定量一直执行到初试当天。

四川的考位很难抢,初试是在雅安考的,下场后我的感觉就不错“多半有了”,给朋友兴奋的电话报告,在挤满了考生的公交车上,我可能是眉宇间最张扬的一个。

初试出分那天正好是年前科里聚餐,我从借调单位回来,在本单位楼下等科室同事们一起出发,得知能查分了,颤抖地在手机上输入了准考证号——364分!在往年这是顺位内前列的分数,我高兴极了,吃饭的时候差点忍不住想告诉同事们,但总归是忍住了。

985本科调剂211研究生值得读吗(放弃了理想985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2)

这个成绩即时在今年应该也很能打

紧接着,如何选择未来成为接下来50天里我思考反侧最多的事,在同事和家人的影响下,在自己的懈怠和犹豫下,我并没有在复试中表现出最好的自己,从近现代史方向调剂录取到了史学史,在收到拟录取通知1小时后,我给院方发送了放弃邮件。

以下是当时我选择放弃的一些考量:

1. 经济问题:我参加工作后就和父母做了日常经济切割,但毕竟工作才一年,之前花钱也比较大手大脚,如若去读,加上公积金就只有不到两万的积蓄,我因是跨专业,且本科不佳,一则需要大量时间重上本科课来补充基础无暇过多兼职,二则本科及外语限制可能也难以找到合适合理的兼职,整体在经济上会处于一个相对窘迫的状态。同时当时成都房价看涨,自己即将取得购房资格,也很怕三年后没有退路,再不能在成都定居。(翻译:受不了穷)

2.能力问题:这个也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我的备研虽不算轻松,但绝对是放松的,备考时我有稳定工作,资料收集也很完备,心态上很自然,所以比较顺利地就考取了。我清楚地知道我能够相对放松地考上,并不代表我真的在历史学术这方面多有天赋,我只是掌握了准确有效的备考方式而已。

从考研的目的来说,我本来是奔着科研,奔着读博去的,初试成绩出来后我就对任何我自身有利于和不利于学术工作的因素做了思考和预备,这种自省的结果是:我可能是有一定学术潜力的,但因为出身和基础的限制,想要成功顺利地走到博士这一步需要付出的额外努力会非常多。特别是当时正好有个二本跨考华师的历史硕士毕业,他的论文写的极好,在后记里他列数了自己为了完成论文飞赴京宁台多地,以当时我的认识,我觉得自己既没有三年后达到这个水平的能力,更没有支撑自己研究兴趣的经济实力。(翻译:吃不了苦)

3. 前程、机会成本、心理建设问题。历史硕士毕业后如果要从事专业工作,无外乎进为博士,再研读三年后,以高校、社科院为目标;或以此硕士之身退为编辑、中学教师等。但我本来就在一个还不错的事业单位工作,功利一点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不能顺利读博,那读硕三年与我工作三年相比,保守估计我会损失15到20万左右的净积蓄,而历史硕士所能从事的大多数工作并不会比我现在的工作有质变或明显量变提升——当时的我也不敢笃定自己硕士毕业一定能去深圳或者拿个四七九或三五八水平的高中。

985本科调剂211研究生值得读吗(放弃了理想985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3)

师大发来的拟录取通知,我接受了

985本科调剂211研究生值得读吗(放弃了理想985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4)

想清楚后,为了不耽搁后续的递补录取,我给历史系发了拒绝邮件

若是要头铁读博进高校为目标,先不论土博洋博,我的专业和本科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划死了我的努力范围。我深知,从事学术一途如无奇遇,我是不会有进入一等高校的机会的,实际上不只是出身问题,当时我的年龄也不算小了(24岁),乐观估计即使30岁就博士毕业,也超出许多院校的招聘限制了,认识到这些后,难免有遗憾、沮丧之感,退缩心理便萦怀不去,于是在拟录取后不久做了放弃的选择。

我的历史梦便这样暂告了一个段落。第二年,表妹在我辅导下从辽师考到了华师历史系,我又得以通过她观察我和她同期们的经历,验证我的选择:

然后我发现:

1.大多数人都没有主动选择读博,除去极有天分和成果的,读博可能是暂时无法找到妥善工作的被动选择;

2.华东师大作为部属师,在中学教职上是王者级的,尤其是男生,想去深圳的基本都去成了,到其他地方好中学任教的也很多,我显然高估了硕士就业难度;

3.我也高估了成都,现在房价能不崩就算好了,和若干年前相比,地段差点的首付都要变全款了;

4.史学史方向在中学教职和多数编制考试上的劣势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大,但近现代史确实这两年更吃香了;

5.我不讨厌,但也没喜欢上工作,吃饱了后心里多少还是想做更喜欢的事

现在我对四年前的放弃录取谈不上后悔,但遗憾是有的,如果去读我现在总有个985学位,不至于还是个三本生;另一方面,这件事给了我一个教训——只要你能打开局面,就不要太夸大自己面对的困难,如果当时选择华师,即使现在没有质变,在量上的优势会更大些,但毕竟是另一个次元的我了。

如今,我在成都成功安了家,拥有了包容可爱的未婚妻和一只憨头憨脑的猫,这份安逸和宁静,是若干年前那个三本男孩难以企求的,我知足。分享这个经历,也希望所有选择了历史和考研的同学们以我为戒,鼓起勇气,面对本心,在钟爱的事业中作出成绩,祝你们好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