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逻辑性思维(无的有趣)

接下来我要说的并不是一堆心灵鸡汤,而是基于人类基本认知和当代社会认知发展的思考。虽说是思考,但我认为把它说为答案更为确切。什么问题的答案?死亡恐惧。

“我们站在“有”的世界,试图去思考“无”的问题;用“有”的逻辑,对“无”产生恐惧。”

爱因斯坦的逻辑性思维(无的有趣)(1)

如果这是一位哲学家说出的话,那它作为一句哲学辩论毫不起眼;但这恰恰是历史上可称的上是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他不仅代表了科学界的最高权威,更是作为人类对于宇宙和未知世界最深的理解和最远的探索。我不得不无数次展示这句话,它是那么真实的一句思考。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顿时让我豁达。爱因斯坦把死亡归结于“无”,并不是像得道高僧那般的见解,而恰恰是他表露出真正的不解和期待。无,暴露出人类的无知,更是体现出其对宇宙真理的思考。

那人为什么会害怕死亡?至少每个人都把死亡当作终点,一个永远不可以重来的终点。

人是一种唯物主义动物,即使远古时期的类人猿或是智人(总之,是人类的祖先,那时候也许还称之为动物)都无法辩解,他们总归知道存在和不存在。想象一下,那时候他们还没有死亡的概念,每天一群同伴生活在一起,突然某些原因,一些同伴一动不动躺在那,任由怎样,那些同伴都不会回应。他们开始急躁、慌乱,甚至还产生思念,直至害怕。他们害怕什么?也许最初不是害怕死亡,还只是害怕离开,离开就是没有了,看不见了。这就好比你失去了一件属于你的物品,你也会伤心。而这次失去的是人,是生命。

不禁让我想起儿时看的电视剧《西游记》,水帘洞里有一些猴子死掉,大圣问,他们这是怎么了,一旁的老猴子便说,每只猴子都会如此,到了年纪就会离开。

爱因斯坦的逻辑性思维(无的有趣)(2)

离开,总归不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不断经历他人的离开。渐渐地,人们把这种离开称为死亡,而死亡又是我们无法抗拒和改变的。

没有人知道死亡的滋味,唯一知道的是他人死后给留下来的人带来的痛苦。

于是,我们开始对死亡,产生恐惧。

人类是一个会传承的动物,上一代不仅会把他们的经验与思考用语言带给下一代,更会通过基因的方式代代相传。

恐惧死亡,成为我们与生俱来的情绪。

对于许多人来说,恐惧死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把死亡当作睡觉,而人一旦睡着,就失去了意识,什么都不知道。也许就是害怕那种意识永远被流放无法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无”。如果把生活经验当作人生的全部,那人也就永远无法思考。那种“无”,只不过是我们人类基于自己所见所闻想象出来的。当我们看到睡觉一动不动和死亡的一动不动非常相似时,我们便简单地把死亡比作一场永远不会醒过来的沉睡,而它基于生活经验的比喻,是有多么粗糙。

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认知,都只是来源于上一代经验的传承和对已知知识的学习。殊不知,我们人类所认知的极限,是多么狭隘。就算把现有所有知识全部学完,也只不过是在这宇宙中连粒尘埃都算不上。

如果把地球比作整个宇宙,那也许人类好比地球上的虫蚁甚至尘埃,你说,它能理解人类社会和整个地球所有的一切吗?

爱因斯坦的逻辑性思维(无的有趣)(3)

它们不能,我们更不能。

人类多渺小?现代工业和科学不过数百年的历史,就已经为我们探索出无数个未知,而这数百年的时间相对宇宙寿命(如果以目前人类推算的宇宙寿命来算的话)根本短到无法衡量。而这个宇宙一定还有无数个我们人类未知甚至无法理解的东西,死亡这种作为我们地球人无法探清的形式,我们只能简单地把它归纳为结束,毕竟这符合我们现有对时间、空间的任何规律,更加符合我们粗糙的生活经验。我们人脑仅仅与我们人类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电脑都无法匹及,更可况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对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未知。

我们对于死亡的一切恐惧,都只是来源于我们已知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许在宇宙其他大多数成熟的地方,他们早已有死亡的全新理论和模式,而人类作为宇宙中刚诞生的野蛮人,又如何理解宇宙存在了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年的规律和真理。就像你对远古时期的古猿讲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科学,他们仍旧无法接受,在他们脑子里,昨天给我的经验才是真的,他们只相信经历过的东西。

死亡是什么?没人知道,连爱因斯坦都把它称为“无”,这么一想,是不是一点都不恐惧,甚至还有些许期待。因为也许在死亡之后,你才能真正跳出你之前所有的认知,看到一个永远无法理解的世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